栾桂芬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栾桂芬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面临着基础设备、教师资源、课堂模式这三方面的问题,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去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力求树立人民的“互联网+”观念,而不再是曾经的互联网只是互联网的想法。在教育过程中力求做到学生实际掌握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的相符合,不在是课本独立与社会需求之外。
互联网+ 计算机教育 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深入应用,特别是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发展与向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渗透,信息技术推动的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形态形成日益收到关注。“互联网+”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融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教育也是毫不例外的融入了“互联网+”的环境之中。
“互联网+”是希望用国内相对优质与国际领先的互联网力量去加速国内相对落后的制造业的效率、品质、创新、合作与营销能力的升级,以信息流带动物质流,也会与一带一路整体战略相结合,推展整体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一定是大于二。“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在我国,由于计算机科学起步较晚,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问题也甚是严重。
由于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在基础设备这一方面不太能跟得上“互联网+”的要求,所以就造成了基础设备与“互联网+”之间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计算机教育随时代发展的脚步。
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也是日新月异,这就给我们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多难题。一方面是知识储备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知识更新的问题。这是我国计算机教育者在“互联网+”环境下遇到的关于计算机教学的最大难题。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由于基础设备跟不上,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授课时间是老师用PPT对照教课书进行知识讲解,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并且由于很多学生本身对于计算机不熟悉,所以在上机过程中效率不高。这样的教学模式明显是不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教育发展要求的。
“互联网+”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常态,不仅仅是与计算机教育想关,更是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在计算机教育中,就应当找对方法,让“互联网+”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互联网+”的创新力对生活的重要作用,促进人们对“互联网+”科学运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教育者也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及时的对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扩充和更新,保证可以做到将自己的经验以及最新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学到时代所需的技术而不是时代曾经的技术。
“互联网+”理念倡导的就是将互联网和世界的一切相连,让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计算机教育应当力求和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以自己为中心的观念改为以学生为中心,以互联网为工具,以“互联网+”为要求,进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讲授。教学内容也要实时更新,紧随时代的脚步,不落后于时代。在教学模式上,重点应当让学生自我实践,然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再是单方面的从老师那里接收知识。
“互联网+”与社会全面接轨,而不是孤立与社会之外。所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计算机教育就更加需要与社会融合。在计算机教育中,应当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具体的面对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对于过去的计算机教育来说,很多学生是学习了之后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可以很好的操作,当正式进入工作之中却往往会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当初学习的应该运用在什么地方,或是不知道怎样将曾经的实验案例转化为实际案例。这就是学生缺少实践,教学过程没能真正的面向社会需求。所以这就需要我们的计算机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尽量让学生接触真实社会需求,掌握基础和高级技术。并且希望学校可以尽量提供学生实习和进修的机会。
在时代的发展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也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落后于时代。有其是教育方面更是不能落后,对于计算机这一支撑起“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更是需要人们时刻注意互联网的发展动向,计算机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教育更是要力求高效,符合“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需求。
[1]杨前程;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网络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第6期
[2]殷越;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年第9期
栾桂芬(1965年9月),女(汉族),江苏泰兴人,研究生,工学硕士,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