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丽
李镇西,一个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一个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老师,当代著名教育家,全国著名的优秀语文老师和模范班主任。
一次难得的机会,有幸亲临现场,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几个小时的报告会上,李镇西老师饱含深情、灵动飘逸却又幽默诙谐。他以其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深刻的思考与真诚的态度,诠释着他的教育理念,体现着他的教育智慧,渗透着他身为教师“朴素最美、幸福至上”的独特感受,演绎着他的教育传奇。参会的教师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共鸣与洗礼,真切地领悟到教育的真谛:真教育就是朴素的教育,好老师就是享受幸福的老师。
精彩的讲座,不仅仅带给我们激情与想法,更应该能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在整个讲座过程中,李老师不时说出一些朴素而引人深思的话,我摘录了几条,希望能引起我们大家的思考:
一、教育,是一种依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依恋”是一种难分难舍的感情,当依恋之情产生时,作为老师,你便会尽量多地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从多个方面感受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可爱之面,而不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个人的好恶评价学生的优劣。阿莫纳什维利也曾说过,“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职业的幸福。”这句经典之言不仅解释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让我们明白耐心与热爱是教师最重要的禀赋。
其实,依恋和被依恋都是一种温暖的幸福。虽然我们的工作很忙很累,但是每当你听到学生热情地喊“老师好!”、“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的时候,还有学生敬队礼或颔首致敬的时候,一种满足感会油然而生,所有疲劳烦恼都暂时忘却。也许我们当初选择了教师工作就是为了这种简单的幸福。
我想,这就是老师对孩子们的爱和孩子们对老师的依恋吧。真的很希望自己成为依恋学生和被学生依恋的老师,和孩子们彼此关爱,共享快乐。
二、教育,是一种理解。
李镇西老师说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童心理解童心,要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和学生同年龄的一个学生,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更是班主任对学生产生真感情的心理基础。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所谓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是指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甚至某种意义上尽可能让自己有同年龄学生般的情感,同年龄般学生的兴趣和纯真。当我们努力保持这一份童心时,其实我们已经融入到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中去。我们便构建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和自己变得“一样大”时,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老师当作朋友。当老师撕下成人的面具,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理解呢?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一位很小的孩子双手抱着一尾大鱼在亲吻。李老师讲,大家看,这孩子是多么喜欢这条鱼啊,又是拥抱又是亲吻,可他知道鱼需要什么吗?(一片沉寂)鱼需要水啊!他如此喜欢这条鱼的结果是鱼死掉了!(一阵喧动)回想一下我们的教育,老师们,你们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吗?你确定吗?(喧动后沉寂)一个学校最可怕的是一群愚蠢的教师却兢兢业业!——(全场哗然)愚蠢的教师,兢兢业业,培养出的是什么?(全场深思)所以,我们要理解儿童,要有儿童般的情感,要有儿童般的兴趣,要有一颗童心。
是啊,我们真能确定我们的教育是孩子们所要的吗?我们真能确定我们的教育对孩子有用吗?我们真的确定,我们理解孩子吗?我们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过吗?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过吗?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过吗?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过吗?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过吗?
我想,我们不敢确定!至少,我不敢确定!我一时悚然!
三、教育,是一种尊重。
“是否尊重学生,不在乎我们的动机,而是学生的感受。”李老师总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决不能以‘我是为你好或‘严师出高徒之类的理由剥夺学生的尊严。”
随后,李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几个小故事。第一个是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班里有位差生任安妮迟到被罚站。结果这孩子竟然检查出白血病,不久去世了!李老师的愧疚溢于言表!第二个是十年后,班里有位差生安超要转学,李老师竟然很惆怅,不肯。结果还是转走了。两天半后,学生竟然又要转回来!李老师当时一口答应了。孩子家长走后,李老师才意识到,这哪是自己能决定的事啊!他所在的学校是重点中的重点,要想到这里上学有多困难,你知道的!李老师不愧是李老师,几番和校长谈话后竟然成功了!并且,在这位学生(安超)回到班级后,还特意为他举行了主题班会,让安超和所有的学生感受到了真正的尊重!
他这样说道,“我不能放弃我的每一位学生,也不能因为成绩不好就不尊重学生。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其核心就是对人的尊重!”
李老师震耳发聩的话语至今在我耳畔回荡。我扪心自问“如果像我班的张X、张X博、党X桐要转学,我会怎样?”我反复揣摩我的表现,我决定我会淡然的掩饰自己内心的狂喜与他父母交谈,甚至表现出一丝挽留。家长走后,我会兴奋地欢呼雀跃!大呼万岁!真的,我想我会这样做的!但,他们呢?他们会怎样想呢?我不敢想!
总之,李老师把教育当作了他的生命中的一部分,整个讲座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最打动人心的当然还是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在他的言语中没有煽情的鼓动,也没有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他就是一个睿智的长者,善意、毫无保留的和我们分享着他珍藏多年的成功经验。看着那车站依依惜别的动人画面,听着他把教过的孩子的名字、特点、情况等如数家珍般地倒出,听着他写班主任日记时的欢欣,他对于一学期几十万字记录的溢于言表的得意,我终于明白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学生对教育有着怎样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和孩子們一起在成长……
老师们,如果要问你:教育是什么?你会作何回答呢?李老师这样说:教育是一种依恋,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传递,一种博爱,是一种朴素最美,幸福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