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迎春 杜建强
摘 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足球强国都有雄厚的后备人才基础,有适合于本国的足球人才的培养途径。因此,本文将以中国足球改革前后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情况的分析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针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历史中存在的不足,探索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最佳策略,以图为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培养方式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以促进我国竞技足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足球 后备人才 对策研究
Abstract:Theleveloffootballreservetalenttrainingisoneoftheimportantindicatorstomeasurethelevelofanationalfootball.Theworld'sfootballpowershaveastrongreservetalentbase,andtherearewaystotrainfootballtalentssuitableforthecountry.Therefore,basedontheanalysisoftheinstitutionalsituationofreservetalenttrainingbeforeandaftertheChinesefootballreform,thispaperstudiesthesystemofreservetalenttraining,andexploresthebeststrategiesforthecultivationoffootballreservetalentsinChinainviewoftheshortcomingsinthehistoryoffootballreservetalenttraininginChina.Thepaperprovidesvaluablereferenceforthereformofthemediumandlong-termplanningandtrainingmethodsofChina'sfootballreservetalentstopromot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China'scompetitivefootballreservetalents.
Keywords:football;reservetalent;countermeasuresandresearch
引 言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才有后劲。一个项目要想保持水平不断提高,必须遵循项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扎扎实实搞好后备人才的培养。那么,我国现有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状况如何,人才培养中又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都值得我们讨论和分析。
一、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一)存在的问题
1.人数少
根据国际足联提供的资料,巴西的足球俱乐部有300631个;德国122345个,青少年队70000支;意大利有300618个俱乐部,青少年队28000支;阿根廷有17474俱乐部,青少年队1200支……多数获得世界杯决赛权的国家,其俱乐部队的数量在5000—15000之间,青少年队在2000—30000之间。在我国,根据中国足协统计,参加全国比赛的俱乐部和代表队不足100个,青少年队50支。而韩国已有足球俱乐部476个,运动员29470人,日本也已有1984个俱乐部。
中国足协资料表明,中国每1000名注册球员中就有120名职业球员。而在英格兰,每千名注册球员才拥有一个半职业球员,剩下全是青少年足球爱好者。大凡发达国家,都有这样的一个人才金字塔。中国足球人才分布几乎是自上直下的木棍状:职业、半职业球员1037人,青少年球员2733人,体校学生3905人。中国足协青少部对93年龄组的选拔给出的估计数字居然是“一千多人”,这意味着在职业联赛开始以后的10年间,中国的实际足球人口正在严重萎缩。所以说中国的足球金字塔没有一个坚实而宽大的基座,又怎么会有高度呢?
2.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不高
职业俱乐部和足球学校相继承担起了大部分的人才培养任务,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后,后备人才培养一度非常繁荣,但同时也导致了无序竞争。各地不管有无条件,足球学校一个又一个地接连成立。由于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障,并且沿袭了计划体制下重训练、轻学习的陋习,其后果将使我们的球员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继续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并且球员一旦无法进入职业队,其出路也无法保证,有些道德修养低的青少年甚至会危害社会。
3.培养费用太高
我国一般的足球学校收费都在1.5万到2万之间,以一个8岁的孩子为例,进入足校训练,到18岁进入职业队前,仅学费一项就需要大约20万左右,这里面还不包括孩子的零用钱、每年的冬训费、其外再有其他的黑色支出。再想向上一级攀升,吃上足球这口饭,所费更巨。
4.出路无保障
一旦孩子踢不上职业比赛,吃不了足球这碗饭,由于长期在足校或者体校,文化素质必然得不到保障,人财两空就是95%的孩子和家长共同承担的事实。所以当体校的教练到中小学来想挑人时,孩子的家长主动拒绝,认为自己的孩子还是去正规读书好一点。
(二)形成的原因
1.中国足协对青少年球员培养投入少
足协官员热衷于“抓钱,抢权”,对基层足球的发展不闻不问。可以这样说,中国职业足球10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足协与各个职业俱乐部,球员,教练之间争风吃醋、争权夺利的歷史。10年的内耗不但耗掉足球体工队时代的艰苦训练精神,而且滋长了黑哨、假球等不正之风。由于中国足协主要官员长期陷入畸形职业足球的内耗,无暇顾及对地方足协的扶持,因此,中国的学校足球(大、中、小学),企业足球,市民足球10多年来发展极为缓慢。邻邦日本足协的做法与中国足协正好相反。日本足协主要官员的精力不在日本J联赛(J联赛由联赛委员会主管),而是在发展足球上(日本足协主管)。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利用J联赛和足球彩票收入为各地足协修建足球草坪场,即青少年用足球场地(无偿使用)。
2.重专业训练、轻文化学习
据说,中国已有约42%的少年体校开始探索“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导向上的偏差,足校认为“不出成绩不出人才就显得不行”,而“不搞好文化教育就不会有人觉得不行”,因此文化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全国很多地方调查发现,足校的确在上午安排了半天文化课,但一大早就把学生拉起来锻炼,由于运动量特别大,所以学生一上文化课就纷纷睡觉,文化学习当然得不到保障。
3.过早的集中化、专门化
中国球员从很小就以练球为主业,过早的专业化;搞“三集中”(集中训练、生活、比赛),实际是“三脱离”(脱离家庭、学校、社会)。某俱乐部梯队教练说:“这样的球员培养出来,性取向都有问题。”。他说这番话的理由是,他的二十多个队员,几年中大部分时间只能看到几个五大三粗的农村丫头,所以他希望球员回到学校,过正常人的生活。这样的圈养式训练是对足球规律和现代足球理念的认识肤浅。中国中学生足球队主帅李辉在荷兰格罗宁根俱乐部考察时,其俱乐部技术部总监杰特马对他说,要想在8~9岁就看出孩子能否成为世界级球星非常困难,即使有这样一套完整的培训系统,这批的孩子中能有一个国脚就是相当大的成绩了。选才最看重的是孩子对足球的喜爱程度,高矮和力量不是主要依据,而速度和协调性也会受到较大重视。“我们不会为了战胜阿贾克斯少年队而过早的开始专项身体负荷和训练,而导致球员技术能力的欠缺和身体发育的影响,这是短视行为。”杰特马如是说。反观我国的青少年球员培养,不顾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规律,一切向成绩看齐,过早的上大量,青少年球员不仅在心理上对足球产生厌恶情绪,生理上也过早的定型,从而失去提高的空间。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青少年球员过早专业化,忽视了青少年s成长的基本规律。
4.基层教练员自身素质不高
大部分中国足球运动员,从小到大都缺少文化,思考、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其中已步入教练岗位的,大多不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教研能力。长期以来,足协在教练员的培养和使用上,一直都是“近亲繁殖”,致使教练员队伍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而且是一代不如一代。退役球员就是教练的来源。这些教练员从一个模子刻出来,训练的科学含量太低,国家也缺乏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教学大纲,基层教练没有系统的人体学、运动学、心理学等知识,所以教出来的队员也是相同的样板。
二、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针对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根据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足协职能
足协转变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由“办”足球向“管”足球转变。重点放在国家队与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责成地方各级足协在本区域内积极推广足球活动的开展,促进足球运动进一步普及和发展,扩大足球人口,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足球环境。
(二)加强宏观调控
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市场调控的缺陷和不足,是确保竞技体育稳定、健康、有序发展所必需的。一国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仅仅靠社会力量是无法完成的,政府对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宏观调控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完善制度,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足球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的法规制度的建立,可以降低足球市场的交易成本,足协对于市场的规范,不仅要规范职业联赛,而且要规范足球学校,不仅要对足球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而且要对学校的软件,如教练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范。
2.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无法自动提供公共产品,足球管理机构要大力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促进普及。一是加强教练员培训。二是提供减免税收及场地开放等政策支持。三是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营造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严格执法,杜绝违规行为。
(三)大力发展学校足球,足球必须回归教育
体育是教育的题中之义,足球必须回归教育。青少年主要生活在广大中、小学中、大力发展学校足球,建立稳定的学校足球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足球运动、参与足球运动,不仅可以增大选材的面,而且可以培养球迷群体。同时,青少年時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两者协调,互相促进,也有助于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加强俱乐部梯队建设,提高足球运动水平足球俱乐部,尤其是职业足球俱乐部,代表了足球运动的最高层次,引领足球运动的发展方向,集中了该领域的各种优势,因此俱乐部必须承担起应尽的义务,把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足球后备人才当成己任,抓好梯队建设,增加投入,为年轻队员尽快成才创造有利条件。
(四)完善青少年转会、注册制度
扩大青少年转会、注册的范围,充分调动青少年各个年龄阶层参与到足球运动。进行分层,分类,分级的管理,合理的分配由于青少年转会获得的转会费,给予年轻队员培养单位维持生计,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从而鼓励基层教练员积极从事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五)完善我国足球后备人才竞赛体系
进一步完善青少年足球赛制,尤其是学校间、城市内的竞赛体系,使之合理化、制度化,并建立配套的管理、统计、奖励和裁判体制,进一步增加比赛的场次,提高比赛的质量,并扩大参赛队数和人数。在竞赛、训练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级竞赛、分级指导的制度,加强了中国足协的宏观管理力度,充分调动了会员协会和俱乐部的积极性。在青少年足球的年龄设置上与世界接轨形成了U-9、U-11、U-13、U-15、U-17和U-19六个年龄段有机衔接的年龄结构体系。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是由各种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共同起作用的一种结果或结构,这些条件构成了约束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培养,其中对足球的急功近利观念是这一问题发生的最根本原因。而行政管理体系与政策体系在追求金牌政绩以及面对媒体各种大肆宣传及对足球成绩的抨击是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最直接有力的约束条件,媒体对球员素质方面相对夸大的描述、赛场内外球迷的非理性谩骂是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不利环境。部门发展战略、实施方式、组织体系、利益结构也是构成影响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模式运行的重要条件。
为了建立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直至形成不断良性自调的模式,我们要在坚持人文情怀的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理念的前提下,并以此为构架构建出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即: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开展与普及,应在人文主义情怀下进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在足球运动中体验快乐和增进健康。
参考文献
[1] 樊莲香,李有香,王朝晖,等.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历史回顾与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4):72-75.
[2] 郑潇.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各级学校接轨的可行性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
[3] 韩刚刚,刘建强.制约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2):10-12.
[4] 黄文宾.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5] 岳正稳,沈源生.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6):137-139.
[6] 朱永杰.关于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24(6):106-108.
[7] 梁国军,刘应波,刘国忠.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内江科技,2010,31(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