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婧婷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是最富感情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音乐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音乐 审美 教育 课堂
在新课改呈现出蓬蓬勃勃一派生机的景象时,在六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悟出,音乐是最富感情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在音乐教学过程,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的终极结果在于培养儿童歌唱及欣赏(音乐)的审美情感”。中国的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音乐教育就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凸显音乐审美的魅力,呈现精彩的课堂?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加强学生情感体验,感知审美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
柏拉图强调要培养青少年养成爱美的习惯。他说:“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的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少年像生活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音乐教学就应该不断地创设一个又一个音乐审美的艺术环境,教师则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审美体验。学生们在欣赏课中学习认真、专心地运用自己的耳朵和心灵去倾听;在唱歌课中学习控制和运用自己的歌声表达情感;在器乐课中学习灵活、协调地运用自己的手指演奏。如教师优美动情的范唱,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对音乐精品的反复聆听等。当学生对一部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求知欲望,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演唱、演奏、欣赏、表演、创作等教学活动。
如在《红旗颂》的教学中,我设法引导学生去聆听、感受和理解音乐,充分发掘这首乐曲所蕴涵的各种美的要素,师生共同探索音乐美的内涵,共同体验作品表达的情感美。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以音乐为主线,把美术、文学(古诗词)、历史、信息等内容加以整合,让学生去感受到不同艺术门类、不同学科之间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所以课堂教学容量不能太过于单一。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什么是情趣?简单地说就是兴趣和爱好。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高尚的审美情趣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它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审美情趣的高尚健康不仅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它还直接影响着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文明程度。音樂教师应把音乐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介绍给学生。这些作品形式上精雕细刻,内涵丰富深刻。因而在审美上也要求有更高的文化与音乐修养。这里应该说明的是,教师本人应首先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美,应首先被音乐所打动,然后才能选择更有效的方法去实施音乐教学。在欣赏《雪莲献北京》的教学中,我先教一句藏族的问候语与学生互相问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采用竞赛的方式、用问答方法介绍藏族乐器,使学生在轻松得环境中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教学内容。通过歌舞表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情趣,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如在欣赏教学中《妈妈的歌》一课,这是首摇篮曲,“摇篮曲”的内容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是个难点,它的难,不在内容的高深、难以理解和难以讲述,而在于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曲风活泼、节奏明快的音乐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共鸣,此类柔美的音乐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大部分孩子身为独生子女已习惯被母爱包围,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正确的引导是关键,我选择了以情感人,怡情育人,通过讲述母爱的故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欣赏摇篮曲的作品,播放各国原汁原味的摇篮曲来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母爱这一人类共同情感的深入理解。
三、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彰显审美的魅力
德国诗人、音乐理论家舒伯特在《关于音乐美的思想》一书中说:“人的心同时也是大音乐家的共鸣板,如果心不起作用,那么音乐家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东西。”对人类心灵——情感美的表现,是音乐美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一特征使音乐美成为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最为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然,只有他们所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音乐才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使其对音乐的理解失之于肤浅。这就需要音乐教师通过教学起到一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在歌唱教学《让世界充满爱》的课上,我满怀深情的进行了演唱,这首歌,朴实真挚的语言,娓娓动听的旋律,丰满动人的和弦,轻轻的向人们倾吐人世间真情所在,传递和谐是幸福的生活真谛。这首歌对于许多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它也是20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通俗歌曲,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有的不自觉的就跟着哼唱起来,可能正是这种朴实的真情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关爱他人与渴望关爱的愿望。优美的旋律激发了他们的“真”和“爱”。是的,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教学氛围中,并被音乐作品折射出优美、壮美、甜美……人们被社会千姿百态的美所感动,就会产生心灵中真、善、美的连锁反映,就会产生情感的升华,审美的魅力也彰显出来,这样课堂就更精彩。
四年的音乐教学实践,让我明白,要上好每一堂音乐课,就是要以审美为核心,正确的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参与到音乐审美的活动中来,体验音乐中的情感,让他们明白,音乐是美好的,人的心灵也是美好的。不要过分地苛求有些人的声音不够甜美;也不要计较那些五音不全的存在,我们要以教师的一片真诚引导他们步入音乐的世界。音乐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位,已经并且必将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更加纯洁。
参考文献
[1] 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
[2] 吴跃华、闫辉.试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J],艺术探索,2006年S2期.
[3] 杨明辉.,《中国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