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满 史秀珍
【摘要】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更加密切,尤其是与沿线十多个使用俄语的国家在能源开发与开采方面的合作越加重要。这需要大量的即懂俄语专业知识又懂石油、石化等相关能源知识的高级翻译人才。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习基地建设、国际化联合培养及论文撰写五个方面全方位阐释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特色型俄语翻译硕士(MTI)的培养模式。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石油特色 翻译硕士 培养模式
【课题项目】该论文是2016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石油特色型俄语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SDYC1603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8-0218-02
一、引言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中哈双方应创新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教育总督学刘利民教授指出:“按照新发布的丝路经济带的三条路线,其中两条都与俄语密切相关:1)我国北部经蒙古国、俄罗斯通向欧洲;2)我国西部经中亚通向欧洲。这两条路线上可以使用俄语的国家有十多个。俄罗斯是最大的战略合作伙伴、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亚地区具有广泛的俄语基础,上合组织的工作语言是俄语,显然,俄语在丝路经济带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与此同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能源开发与开采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亚和俄罗斯都是重要的能源产地,也是使用俄语的国家。这需要大量的即懂俄语专业知识又懂石油、石化等相关能源知识的高级翻译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语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恰恰契合了国家这一需求。
二、特色的提出
根据《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的若干意见》,我国在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上设置统一的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各个培养院校要遵循总体要求,但也要强调各个院校在共性的前提下,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追求特色。可见,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硕士也是国家设置专业学位的初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一所石油石化行业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又是以石油主干学科为主的全国唯一一所石油重点院校。为了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培养优秀俄语人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俄语专业翻译硕士的培养特色凝练为“俄语+英语+石油” 。
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特色型俄语专业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构建
图1 石油特色型俄语翻译硕士(MTI)培养模式示意圖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语翻译硕士(MTI)在办学伊始就采用OBE教育理念,强调过程和去同质化培养,以学生的学习产出驱动整个培养过程,课程设置上语言课程与石油相关课程并置,教学内容上石油知识与语言和翻译技能并重。具体培养模式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语翻译硕士(MTI)的特色培养及语言能力提升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1.增设石油相关课程及翻译理论课程,形成了更加合理的课程设置。
为了充分体现我校俄语专业翻译硕士的培养特色和优势,我们两次修订培养方案,增加了两门石油专业汉语课程《石油工程概论》、《油气储运概论》,这两门课程均由石油工程专业的教授授课,学生通过学习汉语的石油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充分理解和记忆石油相关俄语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快速积累石油、石化相关术语及词汇,为将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从事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翻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是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可以提高翻译能力,完善翻译质量,“翻译并不是一种盲目的文字行为,它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受一定翻译理论指导与影响”, 罗克宁(M.Cronin)指出:“没有理论基础的翻译教学是盲目的,无法设定理性目标,无法为教学任务创造或应用恰当的方法,无法测量和评估教学效果,最终无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译员”[2]。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我们设置了《翻译概论》、《翻译批评与欣赏》,《中外语言对比》等理论性课程。这些课程最大化地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2.改革教学内容,完善石油知识体系。
要想让学生掌握石油俄语的翻译技巧,具有一定的石油、石化相关专业知识,必须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一方面根据各门课程的上课特点选择相应的石油、石化相关教学资料。例如:《石油科技俄语翻译》选择“油田开发、油气储运”,《俄语基础笔译》选择“油田勘探及石油机械”,《专题笔译》选择“石油炼制”,《经贸俄语翻译》选择“国际石油经济”,《俄汉对比翻译》选择俄罗斯及中亚各国“能源政策”,《俄语商务口译》选择油田合作、石油技术合作过程中涉及的“商务俄语”等资料作为授课内容,各门课程的授课内容形成石油、石化领域的一个具体方向,整个课程设置体现出完整的石油、石化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未来职业规划,为每一位学生选定一个具体的石油、石化相关专业方向,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掌握该方向的专业知识,为就业打好基础。
在教材选用上,尽可能选择原版、最新教材,比如:《俄语基础笔译》选用俄文版教材《Бурение и газовых скважин》中的涡轮钻机、地上设施及钻井设备、钻杆、泥浆;《石油科技俄语翻译》除选用我们自己编写并出版的教材《石油工业俄语阅读与翻译》外,还补充了原版教材《Бурение и газовых скважин》中的钻井方法、固井、防止井斜、消除井中事故等;《经贸俄语翻译》选用油田的石油贸易合同及相关文书; 《专题笔译》选用石油天然气项目工程管理相关资料;《俄语商务口译》采用自编教材,内容主要是通过国内外各大油田工作的俄语专业毕业生提供的石油、天然气贸易相关资料,做到资料准确、新鲜,可用性强。
3.强化了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翻译实战能力。
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按照职业要求指向,创新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满足特定社会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3]。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体现了实践性特征。
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此,翻译硕士的实践环节通常占到总课程的四分之一,翻译硕士笔译需要完成8万字的翻译实践工作,要想达到这一标准,需要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机会。因此,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于翻译硕士的培养来说至关重要。
为了给学生创造翻译机会,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与各大油田及各种规模的石油公司、培训机构联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或者短期的培训基地。目前建立的实习基地有“山东科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中冶东方翻译公司”、“译酷有限责任公司”、“青岛驿马翻译有限公司”、“胜利油田东胜公司”、“胜利油田海外工程管理中心”、“中国国际商会山东石油装备经贸分会”,这使学生可以持续不断地在这些实习基地进行翻译实践,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提高了他们在工作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实习反馈单和实习报告书,实习反馈单由实习单位填写,主要对研究生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实习报告书由学生自己填写,主要是研究生对实习过程的反思。通过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书,我们可以掌握实习单位和研究生对MTI教学工作的反馈,从而促使学校适时对MTI培养方案做出修改。研究生通过对实践过程的反思,明确了今后在专业及职业方面的努力方向,缩短了就业适应期,提高了就业优势。
4.实现中俄联合培养,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国际化联合培养是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弥补国内学习不足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在俄罗斯石油高校进修,既可以提高他们的俄语语言应用能力,又可以通过石油相关课程学习掌握石油相关专业知识。
目前,我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古博金石油天然气大学、俄罗斯别尔格罗德国立大学、俄罗斯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俄罗斯秋明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俄罗斯彼得堡矿业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些高校在俄罗斯乃至世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学校公派和交换生项目赴这些学校进修半年或一年。
此外,我们可以从这些学校获得原版的石油专业相关教材,也可以从这些学校聘请相关专家为我校学生授课。弥补了我校俄语专业教师欠缺石油专业知识、石油专业教师又缺乏俄语知识的不足。
5.统一论文撰写形式,规范论文选题内容,充分体现石油特色。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2007]78号文件)颁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MTI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可采取三种形式:项目,即翻译实践报告、实验报告和研究论文。为了在毕业论文中充分体现石油特色,我校俄语专业翻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全部采取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即翻译一万单词的俄文文本,再加5000字翻译总结。我们规定学生选择石油、石化相关专业的资料作为翻译文本,并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方案。2013年以来我校俄语专业共有40名翻译硕士毕业,在论文研究内容上,33名同学选择了石油相关专业文本作为翻译的原文文本,占82.5%.
学生的选题与他们在石油、石化行业的口笔译实践紧密相关,在翻译实践基础上,通过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总结、分析、概括、反思等,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了翻译实践能力,也切实体现了我校俄语专业翻译硕士培养的石油、石化特色。
今后,我们将探索另一种毕业论文撰写模式:学生在阅读大量石油相关专业技术文献的基础上,找出最新技术信息,加以整理、归类,最终形成论文。这样的论文形式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阅读石油相关专业文献、并将其翻译成汉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最新的技术信息可以为我国石油领域的技术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培养效果及前景
自2011年招收翻译硕士至今已招生六届,共计49名学生。截止到2017年,共40名学生毕业,俄语专业翻译硕士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达到90%以上,其中52.9% 在石油、石化相关领域从事翻译工作。主要单位有中石油廊坊管道局、中亚石油公司陕西分公司、山东科瑞石油公司、中石油西部钻探、山东杰瑞石油公司、山东高速、山东电力等,目前30%的学生在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工作。他们为我国石油、石化领域在俄罗斯及操俄语国家的市场开拓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贡献。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良好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报考者,学生生源充沛,生源质量高,70%以上的学生来源于211高校。良好的生源也保证了我校俄语专业翻译硕士的培养质量。因此,中国石油大学(华東)俄语专业翻译硕士招生、培养、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语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不仅为该校在俄语专业翻译硕士培养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之路,同时对我国理工科院校俄语专业翻译硕士培养提供借鉴。并能为我国石油、石化领域提供优秀的俄语翻译人才。
五、问题与反思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俄语专业MTI研究生培养以弥补当下石油行业俄语翻译人才短缺、实现俄语专业翻译人才供需平衡为己任,取得了极大成功。然而,在MTI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师资短缺
MTI培养要求专业教师具备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及翻译研究三种能力,要求配备双师型教师以及行业导师[4]。然而目前我校俄语专业教师都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缺乏相应的石油、石化相关专业知识,在教学中很难得心应手。同时,年轻教师因为多年的文科教育背景短时间内难以转到自然科学学科上,因此,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阻力较大。
2.学生缺乏专业知识背景
截至2016年我们共招生49名学生,这些学生都是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除我们本科生之外,考入石油大学之前他们都未接触过石油相关专业知识,甚至基本词汇。因此,他们入学后需要较长的时间学习石油相关专业知识,往往教学进度缓慢,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高。
3.实习基地建设与运行不理想
目前,我校专为俄语专业翻译硕士建设的实习基地有7个,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实习基地的使用情况不尽理想,有的单位还未能真正接收学生进行实质性的实习工作,有的单位虽然接收学生实习,但又没有相关的翻译任务。
以上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办学中继续探索,开拓创新,寻求较好的解决办法,切实提高我校俄语翻译硕士(MTI)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J],《中国俄语教学》,2015年第3期,1-4页。
[2]何刚强,取精用弘,图远务实[J],《中国翻译》,2009年第1期,51-53页。
[3]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年第3期,25-28页。
[4]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年第4期,40-44页。
作者简介:
孙大满(1970.02-), 女,汉族,河北省河间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石油科技俄语翻译。
史秀珍(1978.06-),女,汉族,河南省卫辉市人,青岛滨海学院, 硕士,系主任, 讲师,研究方向: 俄罗斯文学,翻译。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