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国芝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部分内容,从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营造传统文化气氛、利用课外教学去延展传统文化三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在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有所助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77-01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国人承担的文化使命。语言与文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而语文课程教学是对文字和语言最佳的培养方式。高中语文教学始终被视为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渠道。本文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进行详细解析。
1.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
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树立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教学意识,把握时机深度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涵[1]。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语文课程内容中的文化理念、视角、内涵设置为教学重点,对语文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传统道德观念、文化素养、风俗习惯及传统价值理念等内容进行传授。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引导,促使其积极主动地理解、识记课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进而解读文章内涵,从而确保传统文化精神整合到学生内心深处,情感上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例如在《论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详细阐述《论语》创作的社会背景以及相关的儒家文化体系及其影响。然后,鼓励学生记忆并理解《论语》中的名言警句,借此方式使学生感受到《论语》特有的文化魅力,才能调动他们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主观能动性。在本次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经历、体会孔子精神的方式,协助学生对孔夫子在伦理道德、教育机制、民间习俗等方面提出的观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进而敬仰孔子精神、并崇拜理想的学习境界与生活态度。这样,建立在对教材中传统文化内涵的充分挖掘的《论语》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高中生健康的人格,同时也让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2.营造传统文化气氛
课堂实践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场所,正因如此,教师应积极构建课堂教学气氛,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铺路垫石。高中语文课文很多都是出于名家之手,其中不少堪称经典的篇章,充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这些作品脉络清晰、构思独特、语句生动,抒发情感、赞美事物,需要学生细致解读文字,通过联想的方式体会文章中的意境[2]。在《游褒禅山记》教学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褒禅山的相关图片,并对其进行简要介绍,调动学生深度阅读的积极性,对作者语句进行剖析,从而体会作者“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思想感情,这是对古人优秀品质的崇尚与学习,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利用课外教学延展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期间的渗透,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中,也应合理拓展至课外学习活动中,整合进现实的现实生活里,促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深处。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例如组织并引导学生对古文进行鉴赏,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取长补短,不断强化自己对传统文化知识内涵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中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被有效培养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传统典籍阅讀,拓展知识范畴,从而对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不断积累传统文学知识,吸收养分,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同时也充实词汇量,获得素材,为高考语文获得高分提供有力条件。
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课程教学结束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积极阅读《红楼梦》的其他节选,从而使学生学习创作者对人物、景观描写的细腻性,并对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清朝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危害性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树立不断进取、相互学习的生活态度。
结束语: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与语文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进行解析,梳理出了几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尝试应用更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积极将传统文化导入课堂教学体系中,提升语文课程教学效率,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唐炳宏.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应对策略[J].亚太教育,2016,(06):57+46.
[2]郭潮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创新科技,2014,(03):49.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