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藐
摘 要:“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文章从激发兴趣、欣赏学生、巧引妙导、灵活运用教学方式等几个方面,从“激”“赏”“引”“活”上入手,论述有效課堂构建的几点实践体会。
关键词:初中学习;有效课堂;数学教学;激;赏;引;活
苏格拉底指出,教师不要把知识这个桃子直接给学生,而在于诱导学生想吃桃子,让他们摘到桃,通过努力,品尝到桃子更甜。新课程倡导体验学习过程,激活思维,活跃课堂。实现这些目标,彰显这些理念,核心是落实“四字方针”——“激”“赏”“引”“活”。下面,从对这四个字的诠释着手,论述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一、 激——激发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然而长期以来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不停地“给予”,学生被动、不知其味的“囫囵吞枣”,乏味、单一、枯燥的教学,慢慢变成催眠曲,课堂“一潭死水”。
以“石”掀起“千层浪”,变“一潭死水”为“活跃课堂”,关键在于兴趣的激发,转变“给予”与“接受”的课堂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唤醒他们求知的意识是我们首先应探讨的方面。
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像有效的课堂导入、巧妙地问题设计、情境的创设、一题多解练习的设计、实践活动的开展等。
如《用字母表示数和单项式》的教学时,让学生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h,长方形面积公式S=ab,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2,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是s=vt……再呈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青藏铁路的史料和背景,再提出问题:列车在青藏铁路的冻土地段上行驶的速度是100 m/h,列车在冻土地段上行驶2小时,能行驶多远?3小时呢?t小时呢?
这个问题从青藏铁路的综述入手,让学生了解举世瞩目的青藏高原于2006年竣工,是世界上铁路干线最长、海拔最高且包含了“冻土地段”的铁路,让学生增强自豪感,为问题的解决做了情绪的渲染、兴趣的激发、动力的助推。并且这个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简单,也促使他们有兴趣投入和思考。通过对2 h、3 h、t h的列车行驶的距离s的计算,通过对s=100×2,s=100×3,s=100 t。自然而然引出课堂的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式的学习。既激发了兴趣,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
二、 赏——赏识教学
教学中,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应走出“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少关注分数,多关注分数背后的努力和态度,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和动力,找到问题所在,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以“爱”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之火,多用表扬和鼓励,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发现学习上的进步和闪光点,捕捉“灵动”之处,以激活他们想学的欲望,以活跃课堂。
如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勇于开口,参与到活动中。如对于“单项式”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探讨了单项式中的系数、单项式的字母的次数等后,给出-3、0、m等,让学生说说这些是不是单项式,如果是,次数、系数各是多少,再引导他们总结单项式的学习应注意哪几点……对学生们的竞相回答、积极踊跃参与的意识,给以高度评价,再关注他们的观点正确性的大小,答案是否完美,教师的首肯,是他们参与的动力支持。
三、 引——引入生活化情境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熟悉的问题和情境,激活课堂氛围。如学习平方差公式时,对于平方差公式a2-b2=(a+b)(a-b)的教学,教师改变告知公式,让其运用的简单套路,而是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的解决,引导学生探讨这个公式的兴趣。
如小明去超市买白糖,10.2元/千克,他买了9.8 kg,应该付多少钱?当收银员用电脑计算时,小明脱口而出说出应该付多少钱,收银员大吃一惊,你知道小明是怎么计算的吗?
其实小明用的就是咱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平方差公式。这样的话题引导,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了课堂。
四、 活——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适当地设计和运用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比赛性质的游戏——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比赛的双方是师生队,老师队就一个人,而学生队是全班同学。游戏的规则还没来得及说,教室里就沸腾了,1人V 58人,比赛结果不用说,老师非输不可!
在同学们兴致高涨、摩拳擦掌、等待“打败老师”之时,笔者亮出了一个代数式-8x2+10x+6x2-7x+2x2-2x,比赛的规程是老师给出任何一个x的值,学生算出结果,总共给出5个x的值,学生计算结果,看看得到答案的最快时间是多少秒;学生任意给出5个x的值,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让教师说出结果,学生给以验证是否正确,然后比一比5个题各用的时间是多少,时间少、准确度高的为胜者。结果可想而知,与学生预测的结果截然相反,于是,学生们不甘示弱,同时,也引发他们思考:老师用的什么方法如此神速的?有了欲望,为探究性学习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此外,巧用多媒体、巧设一题多解、巧用实践活动等,都可以促使学生动起来,促使学生思维和实践。
总之,有效课堂,需要教师精心打造,是艺术性、趣味性、科学性、互动性的高度彰显与融合的统一体。抓住“激”“赏”“引”“活”,数学课堂更精彩、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朝会.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年9期.
[2]余志飞.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中旬,2015年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