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视角解读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

2017-12-27 12:42孟丽
考试周刊 2017年50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民生

孟丽

摘要: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为应对严峻的革命形势、克服财政困难而实行的一项重要决策。它的实施改变了机构冗杂的现状,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民生思想的具体化。从民生视角解读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对当今中国的机构改革和民生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民生

一、 引言

1941年,日本对中国展开了疯狂的侵略,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却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此外,陕北地区经济落后、自然灾害严重,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与此相对,边区政府机构人员冗杂,出现了“鱼大水小”、“头重脚轻”的矛盾。为此,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通过精兵简政,发展了生产,改善了民生。政策从始至终都体现了党关心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精兵简政”政策虽已距今半个世纪有余,但其中渗透的服务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等仍具有当代意义。我国政府机构改革虽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这要求我们从民生视角解读并学习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

二、 民生的含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它这样写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思是人民的生活与勤劳息息相关,勤劳就不会缺吃少穿。古代社会,民生即百姓的生计。孟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赋予民生更丰富的内涵,涵盖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还包括民主法治等精神层面。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并指导了陕甘宁边区的民生实践。精兵简政作为其时一项重要的政策,达到了精简机构人员、减轻负担等目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等民生思想。

关注民生,则得民心;得民心,则得天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 精兵简政的提出——基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 革命形势严峻,人民困苦

日军动用十四个师团,约占全部侵华总兵力的44%,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和封锁。“皖南事变”后,国民党调动数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并进攻抗日根据地,把应拨给八路军的枪弹粮食全部停发,同时拦截了国内外爱国侨胞和进步人士捐赠的资金和物品,扬言“不让一粒米、一尺布进入边区”。但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政权机关的扩大,边区出现了“魚大水小”、“头重脚轻”的矛盾。此外,1940年夏秋之际,边区水旱风雹等交相侵袭,可谓天灾人祸。

严峻的革命形势与党政军机构“头重脚轻”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毛泽东将这一时期物质方面的困难比喻为抗日航船的暗礁,认识到共产党要想成功地绕过“暗礁”,克服物质方面的困难,就必须实施精兵简政。

(二) 立足服务人民,采纳意见

本着抗战救国的目的,李鼎铭等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提出了“精兵简政”。他在提案中称:“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

1942年,毛泽东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阐述了精兵简政的迫切性,“气候变化了,衣服必须随着变化。目前根据地的情况已经要求我们褪去冬衣,穿起夏服,以便轻轻快快地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却还是一身臃肿,头重脚轻,很不适于作战。”1944年,他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再次强调应采纳精兵简政,“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方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说的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谦虚听取人民意见、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

(三) 深入调查研究,主动探索

1940年中共中央曾规定全部脱产人员不能超过全区人口总数的3%,但当时陕甘宁边区实际已达5.4%。为了使精兵简政建立在更可靠的基础之上,中央要求各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他们吃小米饭、穿粗布衣、住自己打的窑洞,尊重爱惜人民的劳动成果。

政策提出之前,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了党政军机构冗杂的现状,并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尽管探索是分散的、体系还不成熟,但中共中央对精兵简政的有益探索,是其对困难现状的必然选择,也是对边区民生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实事求是、服务人民的思想,贯彻落实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精简政策奠定了基础。

四、 精兵简政的实施——立足解决民生问题

(一) 精简政府机构,政简民便

古人云:“兵精粮足而胜敌,政简负轻而民安。”提案指出:“政府应实行简政主义,充实政府机构,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冗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边区先后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边区政府各厅处院的内部机构裁并了四分之一,边区政府直属机关减少了三分之一,共裁并机关科室计一百余处,把政府系统的脱产人员缩减至七千五百人。过去几个人干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做;过去签字找好几个部门,现在部门合署办公,不必东奔西跑。政府机构精简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密切了各部门间关系,而且使政务简洁,方便了人民。

(二) 促进发展生产,减轻负担

1941年,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脱产人数不超过居民人数3%的指标,强调节约民力的重要性。精兵简政的实施,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拿民力的动员来说,延安在1941年动员民力6万余人,1942年只动员2.8万余人,减少了52.4%。

在节约的同时努力发展生产,精简出来的大批编余人员,除参加学习和必须休养的以外,都转入生产。边区将重点放到发展生产上,以农业生产为第一位,其中八路军留守部队把 3000 人转移到了生产战线,寓兵于农。这一举措不仅发展了生产,为政府机关和军队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人民生活,边区出现了“猪羊满圈、骡马成群、瓜菜满地、粮食满囤”的景象。endprint

(三) 物人各得其用,厉行节约

精兵简政之前,边区各机关出现了“大材小用”、“材不称职”的现象。许多人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而一般工作人员认为都是革命工作,不需多做选择,造成了精兵得不到重用,普通士兵不屑于求精的尴尬局面。

精兵简政的实施,改变了人员无所事事、物质资料浪费的状况,使人员和物质都得到有效利用。边区被服厂去年利用破布十七万方尺,等于五十匹大匹布;节省新布十一万十一方尺,等于四十二匹大匹布;又节省线五百三十三码。人人有事做,使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促进了生产发展;物物尽其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了边区物资紧张的现状,改善了人民生活。

五、 精兵简政的完善——维护巩固人民利益

(一) 分类安置人员,各得其所

1943年,陕甘宁边区关于人员安置的训令提到:“有病的可组织临时休养所,按病情轻重及本人工作历史规定待遇;要求退伍归农的可给以土地农具房舍生活资料,由政府扶助他们;无论修养或退伍,均须照顾周到,关心体贴。”归纳起来,对编余人员的安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非战斗部门中部分身强力壮的人到战斗部门,增强军队战斗力;部分同志去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不适宜工作的老弱病残同志回家;妥善解决妇女的困难问题。一方面,分流处理充实了基层,发展了生产;另一方面,对编余人员进行分类妥善处理,不仅适应了当时的特殊形势,推进了精兵简政的实行,而且体现了中共中央关心、服务人民的思想。

(二) 加强督查管理,切实执行

中央和地方缺乏联系、政策传达不够彻底等,导致地方上的精简工作大打折扣。谢觉哉曾强调:“不轻决定,一决定就要实行,就要按时检查,反对对决定阳奉阴违及敷衍的态度”总结前两次精简工作,监督不利、阳奉阴违是其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在精简工作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切实掌握精简第一线,对精简工作的執行贯彻进行监督和指导,严厉打击阳奉阴违的不良之风。此外,机构人员仍存在膨胀的现象,脱产人员比例仍过高,为此,中共中央制定了严格彻底的精简政策并辅以大量的理论,切实保证精简工作的有效执行。习近平说过,缺乏监督的权力容易导致腐败。只有加强督查管理,才能更好地完成精简工作。

(三) 及时反馈总结,贴近民生

精兵简政涉及党政军民等多方面,总结历史经验尤为重要。边区进行了三次精兵简政,第一次精简由于战争环境恶劣、与群众缺乏联系等原因被迫停止;第二次精简因为干部职责不清、任务缓重不分等问题而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第三次精兵简政在总结前两次经验基础上于1942年开展,从中央到地方、从延安到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全面的精兵简政。在中共中央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第三次精简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目标。毛泽东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正是秉着“反馈总结、知错就改”的精神,第三次精简工作不仅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彻底地精简,而且加强了与人民的联系,改善了人民生活。

综上,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成功实践,涉及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改变了机构人员臃肿的弊端,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民生。虽然,边区的精兵简政已过去半个世纪之久,但仍对当下的机构行政改革和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该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五)[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M].求实出版社,1982:7.

[3]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M].求实出版社,1982:7-8.

[4]西安交通大学社会科学部.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J].党史研究,1984,(5):42.

[5]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一编)[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M].求实出版社,1982:165-166.

[7]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M].求实出版社,1982:131-132.

[8]谢觉哉.提高政府工作效能[A].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求实出版社,1982:88.endprint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民生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中共陕甘宁边区回族干部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就业是民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