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

2017-12-27 18:43张乾燕梁凤兰石鲁生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1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互联网+

张乾燕+梁凤兰+石鲁生

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是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互联网+”背景下传统行业的产业结构有了巨大的变革,因而地方高校的教学改革也就迫在眉睫了。针对地方应用型高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問题,本文在“互联网+”思维下探讨了课程资源库、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TP39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130-02

一、“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

应用型高校是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其人才培养定位大多是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和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互联网+”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形成一种全新的形态。“互联网+”影响着传统的地方产业的结构发展,同时也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改革提供了技术手段,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在“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学改革对应用型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重构,将产业和专业教育相融合,教育过程的每个环节将会得到全面的创新,由此也将引发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二、应用型高校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合适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教材。应用型高校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式以及评价标准应具有自身特色。但目前来看,更多的地方应用型高校仍然延续了学术研究型高校的课程体系,以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为主,课程结构不能体现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其次,缺少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相适应的教材,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与地方对该领域的需求发展趋势不适应。

2.教学模式单一落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是典型的单向知识的传递。教学过程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没有体现出知识传递、知识内化和知识延伸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封闭了学习资源,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3.实践教学薄弱,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大多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中更多的是验证型实验,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实践教学投入的不足和教学质量水平的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会造成学生的能力与产业技术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无法直接就业。

4.传统教学评价管理体系不完善。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结构中是以阶段性成绩为主要依据,采用的是整齐划一的评价模式,单一地通过一次成绩结果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这种评价体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能对每个学生自我学习、思考和实践的学习全过程做出评估和记录。

三、“互联网+”思维下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搭建课程资源库。地方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是以地方建设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对于学校的一些优势和特色学科,高校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向开放式推进。教师团队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为着眼点,引入最新的成果、技术进行教材的编写,做到教材内容与时俱进,与地方相关产业发展相接轨,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库等,构建开放式的课程教学资源库。这种开放式的课程资源库使得学生能及时地获知前沿的科技信息,同时也让高校教学内容在技术先进性和服务地方产业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竞争力和影响力。

2.引入“互联网+”教育思维,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互联网+”环境下引入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前,教师利用“互联网+”的移动网络学习平台将章节内容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点,制作小视频上传。视频主要讲授相关原理、概念和思想,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可针对任务点设置小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中教学的设计提供参考。课中,教师利用案例式、类比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让课堂变成一个互动教学的场所,达到了知识的内化,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课后,学生还可在移动网络学习平台上和教师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分层次给出不同的课后作业,完成个性化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完成了从课上到课下的延伸。“互联网+”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从被动式转变为互动式和主动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

3.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加大实践教学改革。“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就是实践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实践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中学生提前自主学习和完成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先让学生把实验和理论内容联系起来,然后教师运用启发式、分组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小组制定项目驱动型的设计性实验,最后因材施教进行分层式实践教学设计,使得不同实践能力的学生都能完成不同规模和难度系数的项目。课程设计是实验教学的延伸平台,是素质拓展型的教学过程,既能提高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科竞赛平台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开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竞赛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有效地培养了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毕业设计环节中可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开展校企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利用“互联网+”共同搭建应用创新实践教育平台,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技术和方法在真实情景中进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endprint

4.创新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构建“互联网+教育评价”体系。现代教育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其教学评价体系关注的是教育教学的过程和学习能力锻炼的过程。基于“互联网+”的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可通过采集学生访问的次数、观看视频的时间、完成课程作业和参与讨论环节情况等数据来统计出学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使得教学评价的结果具有了综合性。“互联网+教育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因素、学习过程、学习特长、学习延伸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关注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四、结束语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的产业结构发展有了巨大的變革,地方应用型高校只有坚持教学改革,注重课程资源建设,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就一定能为地方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能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梁,雨生.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162-163.

[2]李洲兵,卢本义.“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浅析[J].科技论坛,2017,(1):124-125.

[3]刘桂花.浅析“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创新[J].高教学刊,2017,(1):75-76.

[4]朱玲.浅谈互联网+时代将微课、慕课、优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J].高教论坛,2017,(2):98-99.

[5]刘坤彪.“互联网+”思维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9):45-48.

[6]独孤昌慧,刘恒.“互联网+”下的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3):74-76.

[7]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3):70-72.

Abstract: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cal applied universities is guided by the demand of lo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based on the "Internet +" background. Therefore,the teaching reform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mminent.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the local college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form in the "Internet +" think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eform of university teaching,such as curriculum resource base,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l,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Key words:Internet+;applied university;teaching reform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教学改革互联网+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