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问题与对策

2017-12-27 02:42冉雯瑞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分类文献

冉雯瑞

摘 要:生态旅游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而生态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该文以1995—2016年公开发表的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系统综述方法,对筛选出的文献进行分析,从概念与分类,评价与方法、开发保护与对策及其他方面展开述评,依此提出对策,以期生态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关键字: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23-0114-3

Abstract:Ecotourism is the key development object of state, ecotourism resource is the material basis and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all Chinese journals database published in 1995—2016,this paper uses a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 to analyze the following aspects of Chinese ecotourism research: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methods, development of prote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view. So as to put forward expectations, with a view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China;Ecotourism resources;Research progress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生态旅游被认为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基本手段和途径。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旅游发展,2016年8月印发《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旅游离不开资源,其作为生态旅游活动的直接对象而备受关注[1]。因此,“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须建立在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基础之上。从1995年以来,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涉及概念与分类,评价与方法,开发与保护与对策多方面领域。本文立足已有研究,从生态旅游资源各个方面对中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引导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推动生态旅游产业引入良性循环。

1 文献检索及其状态分析

1.1 文献检索 本文使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文献检索来源。虽然生态旅游已被正式界定,但许多概念都与生态旅游有一定交叉,例如:绿色旅游,乡村旅游,可持续旅游。本文没有局限于生态旅游,而是扩大到较宽的领域,在经人工分析筛选,保证选取的全面性。根据研究目的,以篇名与主题均为“生态、绿色、乡村及可持续旅游资源”文献分别进行检索,范围为全部期刊,时间为1995—2016年的期刊文献,检索时未包括硕博士论文。文献筛选,剔除书评与国外为案例的文献,剔除同一作者发表在不同期刊的重复率较高的文献后,共检索论文724篇文献,核心期刊198篇。本文围绕检索文献进行状态分析。

1.2 文献状态分析 中国生态旅游资源文献从数量年度分布看,根据普赖斯提出的科学文献指数增长规律曲线(图1)。研究可分为3个阶段:(1)1995—1999年,生态旅游概念于1992年传入中国后,国内生态旅游资源的研究缓慢开始,文献数量较少。(2)2000—2007年,因1999年国家旅游局旅游主题定为“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生态环境旅游年”,生态旅游的关注度上涨,文献数量呈现出猛增趋势。(3)2007—2016年,文献数量在一定区间内波动,增长幅度不大。

从发表的期刊来源看,较集中在资源科學类、旅游类期刊,其次为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类、林业类、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类。主要集中在《旅游纵览(下半月)》《生态经济》《资源开发与市场》《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林业调查规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干旱资源与环境》等。

从研究角度上看,检索内容可归纳为6大方面:基础现状,分类,评价,开发与保护,战略对策,脆弱性及空间结构(图2)。其中,2003年后,资源评价文献开始增加,是由于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标准的出台,开发与保护研究角度贯穿整个发展历程,1997年在北京举行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战略对策类文献开始出现。当然,很多文献对研究区域从多个角度探索分析生态旅游资源。

从明确研究区域(图3)的文献来看,集中在华东、西南及西北三地。研究对象依赖于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主要包括江苏、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及兰州等。沿海地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关注度与研究度最高。

2 研究内容

2.1 定义与分类 随着社会发展,“生态”一词在维度上的扩宽,旅游层次不断深入,生态旅游资源的范围也逐渐增大。因此,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含义还没有统一界定。中国学者对生态旅游资源概念的分歧集中在其对象范畴:自然和文化属性。杨桂华[2]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吸引生态旅游者的“吸引功能”,作为生态旅游活动对象“客体属性”,为生态旅游业实现效益的“效益功能”和保护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需要”四个基本要点。

中国学者主要从传统的旅游地理学与环境、生态及旅游地理学结合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3],国内研究按照资源本体属性(两分法或三分法),成因机理,主体功能,活动性质,空间分布等[2,4-7]标准,对生态旅游资源分类进行全方面研究(表1)。2003年我国发布了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标准》,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分为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王建军[8]等尝试性地提出了景观与环境并重的分类思想,初步创立了景观-环境分类方案。这系列研究的系统分类有助于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2 评价内容与方法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后,第一步就要开展综合评价,以减少开发建设中的盲目性。评价内容包括生态旅游资源质量评价与生态旅游资源外部开发条件评价。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环境质量内部条件进行评价外,还必须对客源、建设条件及后期影响进行评价。《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分5级列出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价。早期以定性评价为主,目前多采用两者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定性评价虽使用方便、能直观反映资源现状,但极具主观色彩,其结果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定量评价多按照“确定评价对象-筛选评价指标-赋予指标权重-判定各指标价值判断的标准值-计算各指标价值指数-综合评分-结果分析”的范式[9]。主要的评价方法有条件价值法(CVM)、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FCE)、特尔菲法(DELPHI)、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等[10-14]。国内学者结合生态旅游资源的实际,制定了资源评价标准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并应用于开发、规划实践中加以验证。

2.3 开发保护 中国地域差异大,资源开发方面涉及大尺度(全国),中尺度(省域、市域或特定区域)及小尺度(森林公园、保护地或特定对象等)的研究在生态旅游资源研究中所占比重大。国内学者对全国同一类型资源进行开发构想,提出战略对策,如湿地,草原及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等开发对策[15-17]。中尺度上的研究,有内蒙古,江西及藏东南等地[18-20]资源为例,探讨资源开发对策;在小尺度上,如艾比湖湿地、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及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等主要针对对象的条件,提出开发模式或方向,提供具体设计方案的思路[21-23]。

3 问题与对策

多层次的梳理与总结了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相关研究文献后,提出现阶段生态旅游资源研究所遇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较多研究区域的资源分类采用实地调研,耗费人工,耗费时间,并缺乏实时性。如在资源分类中引入GIS,先以GIS采集三维空间信息,模糊区域加以实地调研验证,并进行分析和制图。这将实现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高效管理,为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提供便捷的基础资料、分析结果,并可模拟预期效果,实现旅游资源分析、评价、规划的准确性与实时性。

(2)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广,常有跨区域,跨省份,而资源所分布的各地政策不同,产生了“各自为政”的局面,不能做到共同发展,统筹规划。长期处于“重开发、轻管理”或“有行动、没目标,有发展、没规划”的状态,应将重点放在资源产权改革、资源适度开发等方面,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以增强跨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的统筹性与利用的可持续性。

(3)生态旅游是资源导向型,只有将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出优质的旅游产品,才能促进旅游业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观光层面上,却忽略保护区特有的生态效益与生态环境的旅游潜能。如今游客需求逐渐多元化,缺乏层次感、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将被淘汰。因此,自然保护区在已有基础上,依靠特有的生态环境,开发出生态旅游项目,是已开放和未开放自然保护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

4 结语

针对生态旅游资源脆弱性的研究较少,全部集中在理论层面讨论。加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研究,对旅游区环境容量的研究,永续开展生态旅游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粟海军,马建章.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8,17(2):866-871.

[2]杨桂华.论生态旅游资源[J].思想战线,1999(6):33-38.

[3]李海军,杨阿莉.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分类的研究综述[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7,17(4):13-16.

[4] 程道品,阳柏苏.生态旅游资源分类及其评价[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2):50-54.

[5]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3-12.

[6]马乃喜.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2):171-175.

[7]袁书琪.试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类型和评价体系[J].生态学杂志,2004,23(2):109-113.

[8]王良健.试论中国的生态旅游[J].人文地理,1996,11(2):69-72.

[9]王建军,李朝阳,田明中.生态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构建[J].地理研究,2006,25(3):507-515.

[10]齐德利,李加林,葛云健,等.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探讨——以江苏沿海为例[J].人文地理,2005.(3):88-93.

[11]李洪波,李燕燕,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非使用性价值评估[J].生态学杂志,2010,29(8):1639-1645.

[12]周文丽,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22(3):198-202.

[13]王霄,黄震方,袁林旺,等.生态旅游资源潜力评价——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5):830-834.

[14]刘焕庆,谭凯,温艳玲.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理论的研究趋势——以旅行费用法为中心[J].生态经济,2010(1):110-113,117.

[15]董瑞杰,董治宝,曹晓仪,等.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赋存及开发策略[J].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152-156.

[16]庄大昌,丁登山,任湘沙.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J].经济地理,2003,23(4):554-557;

[17]艾琳,盧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23(2):96-101.

[18]彭利中,滕晓云,李媛.内蒙古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展望及环境保护的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2,26(2):13-15,35.

[19]金卫根,孙丽萍,吴瑞娟.略论江西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2):150-152,157.

[20]张敏,马守春,林丽花.藏东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建议[J].林业经济问题,2010,30(3):215-219.

[21]李会琴,侯林春,肖拥军.黄土高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对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2):90-94.

[22]刘小莉,魏伟,李中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2):243-248.

[23]梁春玲,张祖陆.南四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资源与市场开发,2007,23(3):260-262.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分类文献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分类算一算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