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育萍
摘要:柳永是宋词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词人。一个“新”字囊括了他一生的杰出成就。笔者从形式、内容、艺术、语言四个方面对柳词的创新进行了探究,解读柳词是如何开拓宋词新纪元的。
关键词:柳永词;创新
柳永并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写词的人,然而他却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的专业词人。他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他的大胆革新,才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翻开柳永的《乐章集》,发现他极喜欢用一个字——新,也正是这个“新”字概括了柳词的成就与意义。
一、 形式的创“新”
柳词形式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柳永以前,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数量并不多。即便在宋初,词人还是习惯用小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同时期的晏殊、欧阳修、张先虽然也写过慢词,但占他们所作词总数的比例极低,而且也少有佳作。而词到了柳永手中就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
第二,柳永所用的词调数比晏殊、欧阳修、张先要多,与唐五代词调相同之比例是低很多。在宋代所用的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次使用或是其个人创作的,如《迎新春》《黄莺儿》等。其中《水调歌头》《念奴娇》更是让苏轼等人发挥才情,写下了一篇篇千古绝唱。
此外,词在柳永的改革下,字数上升,且同一个词调经过其创新,会有不同的花样。他最擅长的词《戚氏》长达212字。随着词调的增加和格式的不定性,后人对词的创作越来越重视。
二、 内容的拓“新”
柳永是一个不幸中万幸的人。尽管仕途很不顺利,但他的词却成为了宋人的流行曲。柳词内容的拓新主要表现在:
首先,对下层妓女态度的改变,表达对她们不幸生活的同情。柳永仕途失败后常流连于烟花场所,对下层妓女的不幸生活深有体会。也正因为柳永的理解和平等对待,狎妓们特别拥戴他,有《喻世明言》一诗为证:“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样的经历使得他不仅能拿到狎妓生活的第一手资料,还能深入她们的内心。
其次,部分女子已经超越了那種孤芳自赏、自怨自艾的形象,一些突破传统观念的性格泼辣大胆、敢爱敢恨的女子已经跃然纸上。这些女子虽身处低位,却勇于追求爱,大胆渴望平等永恒的爱情。
第三,开始描写都市的繁荣景象。这些词不同于其他题材作品,不再感伤黯然,不再低沉萧索,而是热情奔放、金碧辉煌,让读者犹如亲眼见到北宋的繁华,充满盛世情调。如《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就浓墨重彩地再现了“东南第一州”杭州的繁华壮丽景象。
三、 艺术的用“新”
有人曾高度评价柳永的词,说:“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柳词艺术用新上的第一个特点便是铺叙展衍。他创造性地开始运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如他最具代表性的《雨霖铃》,这首仅百来字的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开篇没有急于表达难以割舍的别情,而是缓缓交代事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12个字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和天气,字里行间还隐隐透露出一股压抑的感觉;再创设情景:一边与亲人难舍难分,千言万语来不及说,另一边船夫却在不停催促出发;后用“执手、泪眼、凝噎”三个词成功描绘了一个特写镜头。这种铺叙展衍的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于深深惋惜之时又不得不佩服柳永的高超艺术手法。
第二,虚实相生、寓情于景,更“自创出了一种独特的结构方式,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雨霖铃》中,从“多情自古伤离别”到“今宵酒醒何处”,是从古到今的转换;“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是词人想象的场景,虚虚实实中更能体现一种哀婉的情感。
四、 语言的革“新”
柳词在民间大受欢迎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语言。柳词语言上的革新主要体现在突破了“雅词”的局限,大力尝试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创作。在摒弃晚唐五代高雅绮丽的语言的同时,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和俚语。这样的语言使得平民百姓也能轻易读懂,使他的作品更有群众基础。
另一革新就是他突破中国古代诗歌以五、七言为主的形式,善用大量的四、六字句,形成双音节节奏。
很多文人认为柳词难登大雅之堂,试想一下,假使柳永位居晏殊一样的高位,没体验过与狎妓嬉戏玩乐的生活,何来庸俗之作?无论如何,柳永在慢词的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永远成为了我国文学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宋)张瑞义.贵耳集[M].中华书局,1985.
[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3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