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秋+陈群燕
摘要: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学生具有民族凝聚力、精神激励等教育功能;厘清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是培养、熏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I25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006-03
经过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更需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事业,它赋予人以生存、发展和享受的能力。科学和理性并不能解决教育的全部的问题,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均不能实现。只有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相统一,才能培养出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高素质的人才。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服务型人才的任务。目前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过于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等职业教育背离教育的“本真”愈来愈远,由此也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靈魂和根基,文化也是一所学校的财富、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不算是一所好大学,没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生不算是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然而,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是一个长期工程。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需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没有文化底蕴无从谈人文素质。当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与实用性。这样的专才将来势必存在就业、择业的狭隘性。缺乏就业弹性与广泛性的人才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也就是说,高职学生不可能终生只从事一个职业、一个岗位的工作。在人的一生中有可能从事多种职业、多种岗位的工作。比方说,有可能从事技能操作工作;也有可能从事管理工作;还有可能从事领导工作,等等。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的飞速发展,高职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将身陷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与社会竞争。高职学生如何在竞争激烈、优胜略汰的社会中生存?如何在新技术、新知识、新产品不断更新的社会大潮中赢得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全面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学生的人文素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高等职业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学校现状:目前高职院校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日益增多,但不同学校重视程度各不相同。调查统计研究发现,越是有内涵的学校,越重视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有30门之多,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程也有20多门。值得一提的是,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是把《大学国文》设为全院各个专业的必修课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均是国内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高质量的办学水平与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无不关系,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是两所学校的共同特色。相比较而言,有些高职院校根本不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据调查,有些高职院校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开设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看出,内涵层次不同的高职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视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
2.学生现状:高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例如,有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得很少。笔者曾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和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极度缺乏,有大约27%的学生不能说出我国古代“四书五经”是指哪些著作,对“四书五经”的内容了解更是知之甚少;有13%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我国四大名著;有20%左右的学生不知道李清照是哪朝哪代人。相比较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度,国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度就显得极度尴尬。据说,攻打伊拉克的美国士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而我们的学生对《孙子兵法》又了解多少呢?高职学生不仅缺乏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而且人文知识的结构也不合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人文素质认识偏颇,对良心、审美能力、意志力等要素重视不够。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功能
1.培养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2]“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滋养出了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造就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暴,团结一致,勇于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聚合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信,对学生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为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2.对学生的精神激励功能。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并努力创造三者之间的和谐,以维护这个整体的秘谐为己任,并把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看作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孕育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孕育了扶正扬善、格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孕育了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意义。研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找一个价值安顿的场所、灵魂归宿的地方,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精神支柱。”[3]endprint
3.对学生有现实与时代教育功能。教育部2014年研究制订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纲要》对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了重点举措。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具体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其中“重点任务”要求“中华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杨叔子院士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南怀瑾先生同样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凝聚力、整合和激励功能,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精神保证及智力支持。民族意识只有中华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而且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3.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之一。其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感体验,使每个受教育者成为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现代文明人,塑造出高尚的“人文精神”,这是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人处世要处理好两个基本的关系:一个是与物的关系。处理好与物的关系,就是要乐于享受有限的财富,善于控制无限的贪欲。一个以人格换取物质的人,不论他拥有多少财富,处在多高的地位,都算不上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他已经背离了做人的底线。处理好与人的关系,重要的是做到三点:“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与培养目标
对高职学生而言,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全校各个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
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其核心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
二是让高职生了解文学和艺术的审美观,培养高职学生的“情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智商,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他的情商”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
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培养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①善于自我和谐相处,不仅与自己的身体和谐,还要与自己的思想、灵魂和精神的和谐;②善于与人和谐相处,表现为会关心、体贴他人,心存感恩,同时有责任感,有远大目标;③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諧相处。热爱大自然,有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善于融入社会,与时俱进,具备抗挫折的能力,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四、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在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时,需要全面构筑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为主的大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不是一门一门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应体现科学性、规律性和逻辑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由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构成的一个大的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是三年制,其中有一年时间是在企业实践,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作为公共课程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可能占用太多的课时,因此,可以考虑设置一门必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再设置一到两门选修课程《文学欣赏》或《唐宋诗词鉴赏》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辅助拓展课程。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潜移默化方式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就是指的这种形式。它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着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高职院校更应重视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长期的耳濡目染有利于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要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真正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结合时才有可能。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总之,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合理的学分、充足的学时、良好的师资、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参考文献:
[1][4]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
472.htm.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13.
[3]王毅.中国传统文化漫谈[J].民族文化论坛,2009,(1):83.
Abstrac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depends on the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ultivate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spirit has functions of national cohesion and spiritual education to students. Clarifying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as well as constructing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given priority to dominant curriculum and hidden curriculum is necessary to cultivate and edify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and humanistic spirit.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humanistic quality;dominant curriculum and hidden curriculu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