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经历丰盈的认知过程
——以 《分数认识》教学为例

2017-12-27 08:45
师道(人文)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知桃子猴子

陈 赛

引领学生经历丰盈的认知过程
——以 《分数认识》教学为例

陈 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是学生对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进行重新加工、组合、拓展、延伸,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经常性经历此种学习过程,不仅能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能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要找准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新知的过程,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让新知生成的过程具有撼动心魂的力量。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认识分数》时,笔者就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丰盈的认知过程,使其在头脑中建构了具有生命的知识。

一、在温故中引新

教学中首先要考虑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到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中,然后创造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想去经历跳一跳就可以摘到 “桃子”的欲望,从而打开思维大门。

【教学片断】

教学伊始,教师便创设一下情境:

出示: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猴子吃,每个猴子吃了这个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 1: 1/2。

师:谁能说得再完整一些?

生2:每个猴子吃了这个桃子的1/2。

师:很好,我们把1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个猴子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桃子的1/2。

过渡:如果我们分的不是一个桃子,而是一盘桃子,你还会用分数表示吗?

出示:一盘桃,平均分给两个猴子,每个猴子分这盘桃的几分之几?请你先分一分,再说一说。

温故而知新, “分一个桃子”让学生回忆起上学期所学的分数意义,这是本节课的基础。它好比是一粒种子,种在了学生的头脑中,接下来的新知建构都是由这粒种子生发出来的。教师强调学生说完整,就是要使全体学生有一个思维过程,这就像在土壤内撒了一颗饱满的种子,并给它适宜的温度和水分,让它冲破原有认知的外壳,去探寻新知。它开启了丰富的学习之旅,激发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技能、思维模式参与学习。

二、在个性中求同

从分一个桃子到分一盘桃子,学生们的认知产生了冲突,他们进入了积极的思考,通过分一分和小组交流,出现了以下的教学场景:

【教学片断】

生1:每人分得2/3。

师:怎样想的?

生1:2个猴子分6个桃,每人分得3个桃,所以是2/3。

生 2: 是2/6。

师:怎样想?

生2:有2个猴子平均分6个桃,所以是2/6。

生 3:应该是 3/6。有 6个桃子,平均每个猴子吃3个,所以是每个猴子吃了这盘桃子的3/6。

生4:每个猴子吃了这盘桃子的1/2。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4:我是把一盘桃子看成一个桃,一个大桃子。把这个大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个猴子得到其中的一份,所以每个猴子吃了这盘桃子的1/2。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5:我们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猴子,每个猴子吃3个,是6个的一半,所以每个猴子吃的就是这盘桃子的1/2。

师:看来大家都能够想到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吃,每个猴子吃了3个,是吧?

生 (齐):是。

学生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他们产生了各种想法。有的孩子局限于整数的认识即 “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得3个”,而对于分数只是随意的把题目中的2、3、6组合一下,并没有把一盘桃子看做一个整体;有的意识到要把一盘桃子看成一个大桃子,有了原始的整体意识,但表达不规范;有的孩子没有按照要求去分,分成了6份,每个猴子分得一盘桃子的3/6。由于每个孩子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理解数学,他们通过自学得到的认识绝不可能像教材上表述的那样清晰、标准,但是这种认识绝对是学生自己产生的,对于新知意义原汁原味的一种理解,虽然它可能是错误或是不完整的,但它不是教师简单的告诉和强加给学生的,是自然生成的,也是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像爱护生命一样小心的呵护这些原创,先不要武断的给与评价,给学生提供充分暴露数学思维的机会,从而使教师了解真实的学情。这时教师要做的是在脑海里快速地进行梳理、判断、思考,发现在这些看似各不相干的回答中,隐含着孩子们相同的认知起点:“一共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吃,每个猴子吃了3个。”

三、在共性中生成

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这个认知的起点,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比较,从而生成了新知。

师:既然是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猴子,那你说这6个桃子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呢?

生齐:2份。

师:刚才有学生把6个桃子看成一个大桃子,其实就是把一盘桃子看作一个整体 (用大的集合圈围起来),我们把它平均分成2份(再分别圈出2小份)。问:这里的3个桃子是几份?

生 (齐):1份。

师:所以说每个猴子吃了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1/2。

师 (追问):有不同意见吗?

生:也可以把6个桃子平均分成6份,每个猴子吃3份。也就是这盘桃子的3/6。

师:你这样想也是对的,但是比较一下,1/2和3/6哪个更简单?

生:1/2。

师:刚才的2/3和2/6对不对呢?

教师让回答错的同学起来纠正了一开始的回答,并重新说一说为什么是1/2。

从学生的交流情况来看,他们对于分桃子的过程统一说法是:“一共有6个桃子,平均分给两只猴子吃,每个猴子吃了3个。”这是学生的共识,但是也是认识的局限,他们没有从整数走向分数,对于整体 (单位 “1”)的概念没有意识。如何建构单位 “1”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三年级学生因为抽象能力不足,产生的学习上的障碍。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必须为学生建立单位 “1”这个抽象概念,寻找到一个形象的支点,这个支点要从孩子们的共识中产生,才能易于学生理解。 “我是把一盘桃子看成一个桃,一个大桃子”,生4的说法很有个性,很形象,也明白易懂,又密切联系着学生们共识。 “6个桃子看成一个大桃子”,这就是学生建立单位 “1”概念的形象支点。教师紧紧抓住这种生成性的资源,以此为起点,用一个大圈把桃子圈起来,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建构了新知 “单位1”,渗透集合思想,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四、在比较中完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认识本质的过程。开始是依靠感性材料理解概念,这种认识还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变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变换材料的呈现形式,启发学生在比较中找到不同变式的内在联系,抽象出知识的本质属性。

【教学片断】

师:如果把一盘4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猴子,每个猴子分了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如果是8个一盘的桃子平均分给两个猴子,每个猴子分的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12个一盘呢?

学生动手分一分,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在交流中让学生理解:不论一盘桃子有几个,只要是把这盘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这盘桃子的1/2。

师接着提问:如果把一盘12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4份呢?学生在分一分、说一说、议一议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把一盘桃子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一。

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参与分桃子和思考,把不同个数的一盘桃子分成2份和把一盘12个桃子分成不同的份数,分别写出各自的份数,在比较中逐步理解一个整体的概念。

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积累经验,沉淀素养,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情态。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不是把定论直接告知学生,而是给他们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介入到知识认识的过程,自我建构认知。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形式是自由的,学习心情是愉悦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的,理解是个性化的,体验是成功的,同时积淀了丰富的活动经验,领悟了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感悟到了知识的本质,积累了学习经验,同时,还伴生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总之,丰富学的过程,必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厚实的基础。

江苏新沂市阿湖镇黑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新知桃子猴子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桃子
桃子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永远的新猴子
等我回来再骗你
送你一箱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