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朴素的视角品读党的十九大报告

2017-12-27 07:02朱煦
农家书屋 2017年12期
关键词:报告精神

朱煦

用朴素的视角品读党的十九大报告

朱煦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为今天的中国确定了历史方位,为明天的中国确定了发展方略。党率领亿万中国人民,从创新走向领先,展现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是全体党员的政治任务,也是普通中国人认识、理解共产党的最好途径。本文努力以朴素的视角,品读十九大报告,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

展现大国担当

十九大报告总结了五年来,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强军兴军、港澳台工作、外交布局、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其中,有两处细节值得品味。一个是“一带一路”作为区域发展协调的增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并列,体现区域协调不仅仅是国内考量,也是国际考量;另一个是“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紧接在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之后,用一个句号隔开,后面跟的是外贸、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的成绩。这种看似低调的处理,反映的是负责任大国的淡定和自信,也是对质疑声音的最好回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报告中有重要的论述:比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就明确了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当仁不让。社会多元化,不等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该具有核心位置,不该旗帜鲜明地倡导、引领。

“继承革命文化”,就是在强调革命文化没有过时,不能忘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照样可以在我们今天的和平建设经济发展中起到精神激励作用,强健我们的意志,去攻难克艰。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段话是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是大气包容的。我们不会忘记自己悠久的文化渊源,也学习吸纳世界上各名族的文化精髓,我们更有能力面向未来,为人类世界文明进步,发挥我们的影响,贡献我们的价值。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九大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当中的“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现了在生产实际中的三个层面。

企业家是每一个生产单元的龙头,有眼界、有胆识、有担当,既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也可能是风险的完全承担者,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是公正的;劳模是平凡劳动者的优秀代表,没有平凡,任何一个生产单元都无法运转;工匠是生产单元中的核心部件,也是生产质量的绝对保证,没有工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无从谈起。把三种精神集合在一起,劳动这个最朴素的词语就完整了。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我们需要带头人,需要平凡的劳动者,需要有肯钻研的好把式,对三者不厚此薄彼,一样的敬重。

“三农”工作迎来新局面

乡村振兴作为伟大工程的重要战略在十九大报告中有特别的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听上去似是老生常谈,却点中了一个要穴。一段时间以来,关于要不要守住耕地红线,有些认识是存疑的,认为国际粮价不高,咱们可以少种多买,以缓解地少人多的矛盾,开展耕地轮休。殊不知,世界人口大国在口粮问题上永远不能有依赖靠买之念,永远要自己种。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报告中“适度规模经营”的“适度”二字是关键。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乡村文化,决定了我国农业的规模经营要适度,不能贪大,否则对市场的敏感会变弱,农业生产大路货产品的产能过剩已经初露端倪。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报告提出的一个十分明确概念,这对乡村而言,为农业生产开辟了新的人力资源空间,将促使城市和乡村围绕农业生产的人才双向流动。

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针对的就是小农户对大市场的交易困境与价格“过山车”问题。无论是猪肉还是蔬菜,因为生产周期的延迟效应,信息不畅,不时出现的农民没有挣钱、市民没有少花钱的怪圈。需要系统性地解决对接和衔接问题,努力使小农户能做到种逢时、量适度、价合理、质优良。

关于乡村治理,报告的表述有“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总结起来就是三个关键词:自治、法治、德治。以德治心,以法规行,让乡规民约成为乡村治理的载体。把人居环境的改善作为文明乡风养成的抓手,乡民的内生动力就会绵延不断。

十九大报告中有“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的论述。其中既没有大学生这个称谓,也没有提及高校毕业生是重点,而是把高校毕业生称为青年群体,与农民工同样创业。这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也再一次诠释了新时代的“新”。高等教育普及率提升使得高校毕业生与其他同龄人(即青年群体)是一个群体,大学生不再是一顶耀眼的“帽子”。职场中高校毕业生缺乏平常心,特别是一部分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不该因为读了大学就不会“做人了”,要时刻记着一个劳动者的本分。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保障适度”很重要。一方面我们的保障覆盖水平极大提高,在农村,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了,可以领养老金了,令许多人欣喜不已。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存在着不同地区的不平衡,农村的社会保障绝对水平并不高。因此,保障的提速节奏和提升幅度要根据支付能力稳步改善,不能也不可能是一个过快的增长。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是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量力而行。也正是基于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只有理性的心态才能客观地评价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才能有满满的获得感。

通俗易懂的“大白话”

提到“茬”这个字,农民朋友一定不陌生。一种农作物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称作一茬,比如一茬小麦,一茬玉米。十九大报告在谈及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时,有这么一句,“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压茬,是一茬压一茬,中间不留空隙的意思。习总书记用这个通俗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强调了改革不能停歇,改革刻不容缓。

在十九大报告中,这样的口语化文字随处可见,比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等等。

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讲了很多家常话,通过直白的语言讲出了深刻的道理,老百姓听得懂,很过瘾。在政治报告中,用这样的行文风格,表达了执政党的朴实,也表达了执政党的政治理念,用这样的方式与人民群众沟通。

十九大报告是一篇宏大的政治文本,十九大报告也是党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一封交心的家书。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们可能是平凡的农民,可能生活在偏远的山村,但这丝毫不能改变我们对这个国家的责任,也丝毫不会减弱我们对国家未来的关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用我们的朴素尽一份绵薄之力。

专家简介朱煦1959年生人,光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光华研究院十九大报告讲师团成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时事评论员。

猜你喜欢
报告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报告
报告
报告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