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漈,浙南深山里的“桃花源”

2017-12-26 06:29月海
科学之友 2017年12期
关键词:畲族桃花源

月海

即使是在几乎已经被游人踏遍的江浙沪,也有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沧海遗珠。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就有一处隐秘的胜景。这个隐在山中的古乡——大漈,名字很少见诸于媒体,旅行社的广告里也不曾有过它的身影。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静谧之地,境内山峦起伏,云海环绕,古寺、古廊桥、古杉木韵味悠长。

大漈位于海拔1 030米的中高山盆地内,年平均气温13 ℃,春日可赏漫山杜鹃,夏日凉风习习,秋日茭白鲜嫩,冬天银装素裹。不仅如此,大漈人杰地灵,明清时期中举者众多,如今村内仍保存着完整的桅杆林,印证着当地读书人“金榜题名”的传奇。群山环抱的大漈如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唯有亲身至此,才能拨开山间萦绕的轻岚,一窥古乡镇的全貌。

闯入云中桃源

景宁通往大漈的22千米山路,大半时间都被轻薄透白的云雾笼罩着,随着窄小而蜿蜒的山路转为下坡,那座白云深处的古老村庄便如同水墨画卷,徐徐在面前展开。时至今日,想要前往大漈仍要费一番周折,但这里却并不是文明荒漠、化外之地。大漈最古老的建筑要数兴建于南宋绍兴十年的时思寺,古寺位于海拔1 000多米的白象山上,寺前有清澈见底的沐鶴溪环绕,木制的古朴廊桥横卧溪上,溪头更有数千尾锦鲤,逐浪欢跃。

寺门东侧斜坡上有一棵树龄达1 500年的柳杉王,胸径4.47米,为全国之最。奇特的是柳杉王根部有一个形似门户的洞,一人可自由进出,进到树洞中,抬头可见日光,如同坐井观天。树洞空间奇大,可摆一张大桌,供10余人围桌共餐。其树干空心。2001年,时任浙江省林业局长的程渭山经过多方比较,认为柳杉王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柳树,并为之题名“柳杉王”。

中国人自古讲究包容并蓄,时思寺恰恰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它是一座释道合一的寺庙,占地2 700平方米,建筑面积1 250平方米。1356年创建,明末清初续建。寺庙坐西朝东,由山门、钟楼、大殿、三清殿、马仙宫、梅氏宗祠等建筑组成,是一组兼有元、明、清各时代特征的古建筑群。

关于时思寺内的建筑,粗略看过,只不过是普通木屋,可是从宋至今悠悠千载,又岂会没有留下一星半点的传奇故事?

相传南宋初年,有一名刚刚六岁的幼童梅元犀,在此草庐中为其祖父依制守孝三年,始终不离其侧,宋高宗赵构得知此事之后,旌表其为“孝童”,他当时所居的庐即为“时思院”,明代改为“时思道场”,由刘伯温亲手题书匾额,后改院为寺,如今留存的大雄宝殿为乾隆时修缮,五间四进重檐飞挑,木制的歇山顶是仅次于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级建筑样式。

沿着山路前行,转角处跳入眼中的小佐村更有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巨大的梯田之上,古木环绕,古屋层叠,犹如世外桃源。小佐村的山地古民居极具特色,用最原始的木石材料营造,两层楼屋,开间数或奇或偶,最多一屋有十一间。村内房屋清一色的悬山大屋顶,山面又搭出坡顶,檐下有外廊,出挑阳台,古朴少雕刻,建筑之间依地势自由组合,灵活多变,完全不同于平地上同时期的合院式民居。

漫步石阶赏廊桥

走在石块铺设的石阶上,随处可见风格各异的古民居,这里最老的古建筑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路上,能看见挑着农具去田里劳作的男人,蹲在山泉边用山上的水洗衣的女人,在小道上奔跑嬉闹的孩童。日子就是这样有条不紊,平淡幸福。

这是一个浮尘不染的村庄,古朴原始,土木不兴、外人罕见、村民安逸,很难想象如此封闭的小山村在历史上却是名人辈出的卧虎藏龙之地。相传小村中的严氏子孙实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后裔,北宋时期迁居于此。村子里甚至还有多座明清时的节孝牌坊,其中一座八柱三间三楼式,雕饰着精美的垂柱和牛腿的木制牌坊上书有“为儒童严起尚之妻梅氏孺人立”,是请道光皇帝下旨为一位守节六十二年的梅氏妇人敕建。

一本美国小说《廊桥遗梦》,惹得多少人感怀,而大漈也有一座廊桥,且更有中国风情。大漈廊桥已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座桥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有四间进深,木墙木窗配上古朴的青灰色泥瓦,与寻常民宅一般无二。若不是因为下面那流淌的沐鹤溪,几乎以为就是一座独立小屋。至于胡桥的后半部分,的确不能称之为桥,整体都在土地之上,里面还住了好几户人家,胡桥内部有厢房,甚至还有一个配有雕花栏杆、彩绘藻井的小小戏台。这戏台至今仍忠实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每年总有那么几场大戏锣鼓暄响,丝竹悠扬。

与胡桥齐名的护关桥,位于村口龙溪和沐鹤溪交汇之处,地势险要,肩负着守卫之职,到底不负“护关”之名。

人间仙境 观瀑赏花

大漈的这个“漈”字,在电脑的一二级字库里都找不到,为何会用如此冷僻的字作为地名,当然不是因为大漈先人饱读圣贤书之后存心掉书袋。《元史·漈求传》有云:“漈者,水趋下而不回也”,《辞源》亦有同样释义。

在村中水流宛转的沐鹤溪,一马平川奔流至大漈村尾,两岸青峰相夹而立,溪水汇合来自东北的两条河水猛冲出峡,百米危崖水若泻玉而出,水花又如飞雪飘零,清人李璜在观赏过雪花漈之后,题诗一首《大漈观瀑》,其中一句“万山随地耸,一水拍天浮”形象地表现了雪花漈周围山峦叠嶂与飞瀑寒水拍天共一色的奇异景色。据说在冬天,雪花漈会结冰,冰瀑被阳光映衬,更有仙境的感觉。清人张琢到此吟诗:“叠雪喷珠景最奇,我来相对却相宜,胸中尘俗多如许,借与清泉一洗之。”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你胸中有没有丝丝烦忧和点点俗尘,如有,不妨下来洗一洗,至少,也能使你清心片刻。

如果你五月份来,还会看到大漈上山头那万亩竞相绽放的杜鹃花,吸引着众多游人。其中猴头杜鹃花开如盘,一束少则数朵,多则数十朵,一朵朵依偎着,一束束簇拥着,红的似火,白的如雪,一花数色更添奇景,甚至还有紫花杜鹃、银花杜鹃和云锦杜鹃这样的珍稀品种,构成了一幅连绵不绝的高山杜鹃美景。

身世扑朔的游耕民族

畲族,中国南方游耕民族,景宁则是中国唯一一个畲族自治县,有“中国畲乡”之称。畲族拥有自己的语言,与客家话相近,畲族虽有语言但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畲民喜爱山歌,形成了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关于畲族的来历,学术界大致的观点分为:畲族是瑶族的分支,也有认为畲族是东夷的一支,还有认为是古代越人的后裔、南蛮遗族和闽族等五种不同说法。扑朔迷离的身世也正说明畲族历史非常古老,古老的民族总是有些与众不同的独特节日。

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的这一天,畲族乡民都会举行盛大歌会,祭拜祖先谷神,盛装的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热闹非凡。畲族人常常用乌米饭来款待来客。因此,“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即谷米的生日。

早在唐代就有杜甫诗云:“岂无青粳饭,使我颜色好。”青粳饭,就是乌饭。乌饭是畲民从山地里采来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熬,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了饭。乌米饭乌得名副其实,吃起来就连碗筷也被粘染成乌黑色,是一种很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保健美食。

与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一样,“三月三”既是“对歌节”,又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大路上、溪涧边、田埂旁,互不相识的畲族青年男女相见之后,都会借助情歌,大胆直率地试探对方。有时是男的主动,更多却是姑娘首先发问。这类山歌,畲族人称为情歌,也是缔结姻缘的“缘歌”。浩瀚如烟的畲歌是理解畲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

巫舞是畲族保留至今的民族舞蹈,也称祈福舞。巫师吹着“龙角”上场,踏着巫歌的节奏起舞,刚劲有力的旋转,模拟蹈海踏浪的舞步,神秘变幻的“手诀”,还有悠扬拖腔的低吟浅唱,都极富“畲味”。

每年秋收之后,热闹的“抢猪节”开始了,节日没有固定日期,由乡民择日举行。整个节庆活动由“迎神”和“抢猪”两部分组成,节日当天,旌旗飘扬、锣鼓喧天,人们聚集在时思寺内接神、看戏,狂欢活动持续七日之久。第七天晚上看完戏后,众人回家将猪杀好、洗净、绑牢,一直等到迎神头(卯时杀猪的第一声猪叫声),立即抬起猪奔向马氏仙宫。最先抬到的猪,摆在宫的正门,称为首猪。随后按到达先后次序排放。猪被全部抬到后,由各村推出的董事,以猪的大小进行评选。最大的称“驮”猪(“驮”为最大的意思),最小的称为“昌”猪(“昌”是昌盛之意),即祝主人来年养猪昌盛。待“首”“驮”“昌”三猪确定,四周鞭炮齐鸣,人们为三猪披经挂彩,吹吹打打,将它分别送回主人家,其余的猪由各人自己抬回家去。

杀猪人家,午饭时会摆酒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吃饭,谓之“丧猪福”。来者向主人送一个红包,内有现金,其额不拘,主人一一笑纳。宴罢,主人便据客人所送红包内的金额,按当时当地市价,称猪肉给客人带回家,谓之“散席”。至此,抢猪节才算结束。

自酿美酒待客

畲族日常饮食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主食为大米、甘薯米,杂粮有麦子、高粱、小米、玉米、马铃薯和芋头等。传统节日食品较有特色,主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此特色饮食有用辣椒、蘿卜、芋头、鲜笋和姜做成的卤咸菜,其中以卤姜最具名气。

畲族乡民热情好客,善饮酒,常以自家酿制的美酒待客。景宁畲族绿曲酒以神秘存在于畲族名望家族中著称,从唐永泰二年至今,已传承1 200多年,弥足珍贵。这种绿曲酒色泽金黄兼翠绿,酒液如碧玉般莹澈透明。其酿造工艺极为讲究,选用60多种上等天然草本、野果,加酿造酒、蒸馏酒、绿曲、赤糖等辅料,经36道工序制成,但下料配方一直由畲族雷氏后人世代单传,秘不外宣。

猜你喜欢
畲族桃花源
畲族颂
大山里的音乐
浅析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菊与星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桃花源记》
游余家桥桃花源有感
你心中的桃花源
虚构的桃花源 桃花源的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