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印
挖红薯、扎稻草人、收割稻子……这不是农家乐,而是武汉小学生的一节实践课———“识五谷”。11月7日,武汉红领巾国际学校的老师们把学生带到奓山的一家农场上课,教孩子们在田间认识农作物,体验农事劳作,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意义。(《长江日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这首古诗,前两句写劳动的艰辛,后两句写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至于为什么锄禾一定要选在“日当午”,而不是在树荫下,田间劳作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如果没有走进过农田,没有亲历过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割的劳动场面,是很难体会得到的。不少孩子只知道粮食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不知道是农民辛辛苦苦地在田里种出来的,粒粒都浸满了心血和汗水。
武汉的这所小学为了让学生知道粮食是怎么来的,将农耕实践课带到农场,通过挖红薯、收割稻子,让孩子们体验农事活动。这种让孩子们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感受“粒粒皆辛苦”的做法,就是为了浸润其珍惜粮食的真感情。
当然,一次田间地头“识五谷”活動,很难培养出学生珍惜粮食的真感情,甚至可能被孩子们当作新鲜游戏,但认识任何事物都需要经历从表象到感知的过程。通过田间地头“识五谷”,孩子们至少了解到了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不至于“五谷不分”,不至于认为红薯就像南瓜那样是挂在藤上的。相信经过多次的耳濡目染之后,“粒粒皆辛苦”的诗句更能打动同学们的内心。
没有大粪臭,就没有五谷香。不亲历劳动的场面,就不可能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书本知识与实际相脱离不是我们要的,孩子们不仅应该学习数理化,还应该学习粮食是怎么来的,惟其如此才能浸润出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真感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