怅望千秋一梦回

2017-12-26 14:17张桐菲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诗词意象

张桐菲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值得每个人去学习体会。诗词的赏析便能够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培养我们的文化兴趣。学会了鉴赏诗歌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人文,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诗词;意象;情感把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1.知人论世,把握背景

古诗词利用汉字的博大精深和特殊的韵律,不断发展创作,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让我们去体会感受诗词的魅力。由于古诗词的文体限制,表达形式和现代文学有很大的不同。现代文章大多可以直接读出作者的情感与中心思想,而诗词是用寥寥数语来隐晦地展现内容,初次接触时往往难以掌握。而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学习,也就是先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经历,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这往往是创造的出发点,能够帮助我们有效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例如在必修四中我们学习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在京口这一历史都城,连连引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缅怀与赞赏。同时借古抒怀,表明自己想要为国效命的决心和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那么我们是怎样从多处典故中看出作者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的呢,这要结合辛弃疾当时的处境。当年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被朝廷闲置许久的辛弃疾受命担任镇江知府,空有职位却没有实权。一方面辛弃疾有着满腔的热血和抱负,想要为国效力,另一方面又对国家的处境万分担忧。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运用的典故都可以和如今的境况相联系,尤其是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和作者的状况如出一辙,通过巧妙的自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2.以读代阅

诗歌这种文体本身就是带有韵律的,不同的题材与意象也会有不同的停顿声调。我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的过程便是自己体会诗词内涵的过程。在一遍遍的朗读时,文字会逐渐转换为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多次的反复不仅能够让我们发现诗词的韵律美,还能自己在脑海中构建出关于该篇章的画面。朗读的语气就是对作者情感的一种把握,通过自我的纠正与丰富,我们就能够慢慢体会到诗词的精髓。

例如说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开篇就运用了一系列叠词,朗读时语气将不自觉变得哀沉来配合文字所体现的音律,越往后读就越加凄凉,问句和感叹的带入一气贯注,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我们通过一遍遍的揣摩诵读,也能轻易体会全文凝重哀苦的氛围与作者忧郁凄婉、愁闷不安的心情,这便是韵律自带的感染效果。另外,名师专家的朗读音频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他们对于诗词感情的把握往往相当到位,通过倾听,一方面可以学习更加专业全面的朗读技巧,另一方面也能在这些诵读中,更好的理解作品。

3.鉴赏诗词含义

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与资源的共享,我们几乎可以轻易找到任意一首诗词和它的详细讲解。量变会引起质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那么多读多看多积累,也是很好的培养诗词鉴赏能力的方法。尤其是在古诗词中很多意象是有着自己的特定含义的,并且同一种意象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诗词中,当我们掌握这些意象之后便可以举一反三,比如说“杨柳”,因为“柳”与“留”同音,便经常用来表达送别的不舍和怀恋远方之情,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便是用了这一意象来表达离情别绪;杜甫的《旅夜抒怀》中有这样一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其中的“星垂”和“月涌”便是用细腻的意象来侧面描绘了阔大、磅礴的江上夜景;“夕阳”则常被赋予哀伤凄凉的含义,典型的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与断肠人相照应,自带悲伤哀愁的感情色彩。还有许多典型的意象在多处得到应用,通过平常的积累掌握可以极大地方便我们的理解。

另外,相关的音乐和电视节目也能帮助我们学习诗词,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不仅涵盖的知识面广,而且有着很强的参与性与趣味性。同时,诗词的韵律性使其和音乐密切相关,比如古苏东坡的《水调歌头》编成《明月几时有》后获得了大家的喜爱,朗朗上口又易于接受。古诗词的应用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只要有心,处处可寻,随地可学。

4.结语

在高中阶段,古诗词不仅仅是课本要求的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独一无二的璀璨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极高的文学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高中语文的诗词学习是体会诗词文化的一个开端,一方面能够提高我们自身的語文素养,另一方面也能够让诗词得到传播。学会了鉴赏诗歌便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与人文,体会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祝银丽.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6,(6):170-171.

[2]刘玉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心得[J].学周刊A版,2015,(8):189.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词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意象、形神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