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

2017-12-26 21:23蒋知辰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5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蒋知辰

摘 要:本文重点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实问题进行阐述,重点分析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艺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01

人类社会进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媒体形态的数字媒介时代,这代表着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发展必将呈现新的特点。新的媒介信息技术让文学的边界发生位移,同时也使得文学内涵发生重要的嬗变,在这样的环境下,新时期的文学批评有了更新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让文学批评的格局和视野变得更加宽广。文学批评还是像过去一样以单一立场的文学批评为主,这是不利于文学批评建设体系的发展的。因此,立足于对新时期文学批评新发展内容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1.文学批评的普世伦理价值观发展

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平台的网络文学的重要传播特点就是网络文学内容传播限度不断拓展,并且呈现更加自由化和主体性的传播。可以说自由性将文学传传播的范围扩大的更加广阔,它也促使文学与科技发生了积极的融合。相应的,在这样的环境下的文学批评也呈现新的发展特点,它使得我国的文学批评开始产生与专家批评等精英化文学批评相对应的“草根性”或“社会性”文学批评。从这个方面来说,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也呈现自由化的特点。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大多是借助个体的力量来发展的。它不是学院派的专业化文学批评,而是更多体现个体生命意识和思想的社会性文学批评。但是,以个体主义为标准的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例如不少现在网上的不少公知的文学批评文章都是以个人经验和认识为主来形成的,这些言论很容易偏向抽象的个体主义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发生激烈的碰撞,在这样的环境下,必须对文学批评的建構和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确立新合理的伦理诉求。针对当前网络文学环境的发展现状,应该加强对文学批评的普世价值伦理诉求体系的确立,文学批评的内容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对现实社会关系发展的关注。将文学批评从个人主义倾向转向朴实伦理诉求的境界。例如应该通过文学批评积极鼓励网络文学更加关注环境问题、社会贫富悬殊问题、粮食问题等全球性问题,即在文学批评的朴实伦理原则框架下更多地承担社会道义责任。

2.文化批评得到发展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文学研究的重点已经开始从对语言文学自身内容的解读上开始转向对文学与各种社会领域等外界事物的联系的阐释上来。也就是说文学批评从单纯的文学领域的批评开始出现了文化批评的内容。文化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延续,它将文学的几大要素通过文化进行勾连,例如对沈从文“边城”文学的分析,将作者的文学创作与边城地区的传统文化规范联系起来,使得其作品中的展现的不再只是作者自身的体验和认识,而是将其上升到对具有普适性的美好人性的颂扬上。

目前,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长篇小说、散文等发展最盛,这些都为文化批评的发展提供了研究内容。越来越多从事文学批评的学者开始联系文本内容来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化批评分析。通过文化批评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的文学作品,一是直接探讨文化内容的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文化批评的研究内容比较直接,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贾平凹的《秦腔》等作品。另一类是非直接研究文化的文学作品,它们的文化内涵的表达往往是含蓄而内敛的,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要理解其深层次文化内涵是有比较困难的,要实现对这类文学作品的文化批评,就需要批评家进行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解析。目前,文学批评领域的文化批评主要包含种族、性别、阶级等方面。如严歌苓的《一个女人的史诗》、《扶桑》、《陆犯焉识》;王安忆的《长恨歌》、《纪实与虚构》等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就有很强的文化内涵,不少学者就针对这些作品进行文化批评的研究,如论王安忆《纪实与虚构》中的女性主义、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主义、《浅论严歌苓隐蔽的女性主义——以<一个女人的史诗>为例》、《对严歌苓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以<雌性的草地>为例》等文章主要对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文化进行解读。

3.形成了文学批评的公共批评空间

针对目前大众化的文学批评形态的发展,使得文学批评的范围和空间得到拓展,建立了相对化的公共批评空间。文学批评的内容逐渐从单纯的文学内容转向了社会公共领域,这是文学批评在新时期的重要发展,这样的发展也为其公共批评空间的建立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即文学与社会公共事务相联系,文学批评不再仅仅只是单纯的文学艺术内容,二是更多地反映社会公众关注的公共社会问题。其具有了在社会公共范围内讨论的可能。在网络文学批评环境逐渐形成的现实状况下,草根批评与专家批评各有其优缺点,二者在某些方面呈现对立,在某些方面又呈现互补的状态。公共批评空间的发展更多地倾向于草根批评,它的批评内容在严肃性等方面还受到一定的影响,还需要在今后更多地将学院批评、专家批评等严肃化的文学批评引入其中,提高公共批评空间的专业性。但是,能够看到公共批评空间的形成地区推动了我国文学批评参与人员数量的提升,更多普通公众开始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在当前信息媒介时代到来的今天,当代文学批评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学批评逐渐形成普世伦理价值观,文化批评得到发展,还形成了文学批评的公共批评空间。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文学批评正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也应该注意其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的问题,在推动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文学批评建构和理论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许燕燕.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现状及趋向[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2):157-160.

[2]于永顺,张驰.新世纪媒体文学批评的特点与发展趋向[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6):112-115.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