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弥补大学生创新创业“短板”

2017-12-26 20:39陈维霞徐健范瑜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52期
关键词:短板创新创业大学生

陈维霞+徐健+范瑜

摘要:本文在分析批判思考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批判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批判思考;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231-02

一、什么是批判思考

“批判”一詞源于希腊语“critic”,它是指质问、认识、分析。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大胆猜想并进行批判,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也称批判性思维。学术上对批判思考的解释众说纷纭,被称为“批判思考之父”的约翰·戴维认为批判思考即“深思”。Facion认为批判思考是“论证的建构与评价”;Gelder认为批判思考是指“什么是对的艺术”。也有学者认为批判思考就是要善于判断,勇于批判。尽管学术界对于批判思考的解释众说纷纭,经过总结,可以发现批判思考基本由三方面构成:知识、意识和技巧。

二、批判思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

了解批判思考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首先要弄清楚批判思考与创新创业之间的关系。二者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素质,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是不要将固定的思维模式强加给眼前的事实,而是要学会如何另辟蹊径,要敢于推翻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即要善于批判思考。因此,批判思考是创新的前提,创新能力不是依赖于特别的天赋或特别优秀的智力,而是依赖于批判思考产生的创造力。批判思考和创业,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批判思考是一种思维方法,创业是就业的途径之一。但是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首先得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考和创新能力,要具备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的批判精神。具备一定的批判精神的大学生才能更适合创业。因此,批判思考有助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成才。总之,对大学生而言,批判思考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前提。

三、大学生批判思考的现状

1.传统教育过度重视学生的智育,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思考。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片面强调权威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对大学生批判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学里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乏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课上学生睡觉、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的比比皆是。主动思考、爱提问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甚至被看成了爱出风头的另类。

2.单一的评价方式、唯分数论,抹杀了学生的批判思考。传统的高等教育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式。为了取得高分,我国的教育更多地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更多地强调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制约了批判思考和创新。

3.国内缺乏对大学生批判思考的关注。教育领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最早引起了对批判思考关注。杜威从民主社会的角度出发,指出教育要培养的是作为“社会民主理智之载体”的个体。20世纪60年代,批判思考的有关研究在美国兴起,涌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批判教育学家,如弗雷(P.Freire)、吉鲁(Giroux)等。到了80年代,美国更出现了一批教育家,他们研究批判思考及教学,掀起“批判性思维运动”。

4.大学生的批判思考现状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对批判思考的研究比较缺乏,在培养大学生批判思考方面做得还不理想。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片面强调权威知识的传授,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培养的大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较好,然而批判意识和技巧显得不足。1998年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学生司和就业指导中心曾联合对1990—1997年共8届1920名大学毕业生进行调查,在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中认为最差的是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如何弥补创新创业能力“短板”

1.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开设批判性思维显性课程,掌握批判思考技巧。在国外批判性思维课程已经广泛成为许多国家大学课堂中的一门必修课,还修订了许多批判性思维的教科书。在国内批判性思维课程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且没有专门修订的教科书,尚没有得到重视。高校专门开设一门相关批判性思维教育的显性课程,系统讲授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使学生掌握批判思考的一般逻辑思维和技巧,掌握论证分析、论证重构、论证评估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与能力。其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与相关企业行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编写创新创业课程,构建了以职业素养为基础、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创新课程。最后,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具有促进和示范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可以内化青年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创新创业竞赛等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立足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2.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各高校都处于摸索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企业行业联合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

3.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践出真知,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锻炼创新创业能力最好最直接的途径。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通过全程化立体式“333”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和实践,即依托共建的实践教学中心构建既有交叉互补又有共享融通的3类创新实践平台——学科竞赛训练平台、科技项目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训练平台。近三年,学生依托平台在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30多项。2013年,杨楚等3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毕业生刁东旭依托学院创新实践平台,成功开发了一卡通系统和智能水控系统产品,成立了公司。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首先,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鼓励教师下企业,引导师资队伍从原来的理论教学研究为主向兼具理论和应用实践能力结构转型。鼓励教师带领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应强调学生自我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启发式教学法、科学探究教学、问题情景式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实习考察等等。新教学的目的是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其次,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大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就产生了“考试划重点”、“60分万岁”的急功近利现象,不利于大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通过日常表现、实习实践表现、导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淡化成绩、强化能力,淡化结果、强化过程。

五、小结

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会批判思考有利于大学生适应时代发展,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和成功,成为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应积极改革,采取相应的改革策略来弥补这一“短板”,通过提出开展批判性思维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策略提高大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观念、乐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业,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阙明坤.批判性思维:创新人才培养的短板[J].教育发展研究,2011,(9).

[2]黄朝阳.加强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5).

猜你喜欢
短板创新创业大学生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