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栗翠英+林红军
摘要:本文分析了医学影像学全程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校的特点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医学影像学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在我校的试点,总结经验,以期对我校其他专业或其他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全程导师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2-0169-02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最初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一种由老师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品德等多个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1]。我国导师制的雏形源于春秋时期儒学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导师制未能继续沿用。20世纪90年代起,“导师制”作为高等教育阶段中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我国的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及南京大学等部分国内名校开始试点[2],2000年初,浙江大学率先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和试点的院校近300家。而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院校的试点绝大部分集中在护理、临床、中医、预防专业。目前仅大连医科大学、三峡大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试点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目前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模式按培养对象、学习时段及导师工作任务可分为三种类型。按培养对象可分为全员导师制和优秀学生导师制。按学习时段可分为全程导师制和年级导师制。按导师工作任务可分为科研导师制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3]。本科生导师制没有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培养模式,因学生的个人情况、导师的资质和学校的校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它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培养模式。本文旨在结合我校的特点探讨医学影像学全程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全程导师制实施的必要性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互动式育人模式,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全程导师制指在学生入学后直到大学毕业这五年间,导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方法、科研能力、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指导。这与以往本科生导师制有所不同。首先,以往的本科生导师制只在高年級时才引入导师,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所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想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导师的指导成效显现较慢,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导师的积极性。其次,高年级学生习惯了平日的自由,此时引入导师进行监督和指导,他们从思想上很难接受,所以从大一开始引入导师并全程给予指导非常必要。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除了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必须有丰富的临床实践能力。
二、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下,本科生导师制蔚然成风。我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目前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1.导师层面。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逐年提高,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进入大学进行高等教育,使得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国外的知名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制度之下的师生比例大约为1∶10。而在中国的大学中,其师生比例大约为1∶25,热门专业师生比例约1∶30,甚至达到1∶35。一名导师指导二十甚至三十名学生,形式大于内容,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学生层面。经过三年紧张高中生活的学生突然进入到学习氛围相对轻松的高校,思想上有所放松,学业上自我要求降低,普遍存在“一朝解放”的闲适心理。
3.学校层面。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没有固定的教育模式,因学校的校情而有所不同。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严密的过程监督,高校对于学生和导师也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与监督机制同样缺乏的还有激励机制,对于导师在导师制中的付出和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没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降低了导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三、解决对策和建议
1.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医学介于科学和人文之间,作为医学影像学本科生的导师,不仅需要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知识、科研创新水平,更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临床诊疗思维和良好的人文关怀意识。导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临床带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亲和力强,和学生之间易于沟通。我校的医学影像学本科专业目前只有一个班,人数在25—40之间。大一、大二期间配备学校的基础导师,师生比例约1∶4—1∶5。刚入学的大学生经历了激烈的高考竞争,抱着解放的心态进入大学校园,思想上有所放松,此时仅仅依靠辅导员来管理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一个辅导员面对这么多的学生,不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特性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而具有一定经验的基础导师,一名导师带教4—5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制定出不同的指导方案,端正他们的态度。对于初次离开父母、不适应集体生活的学生,导师在生活上应多给予关心照顾,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有一定特长及兴趣爱好的学生,导师可以推荐他们去参加感兴趣的社团,丰富大学生活。大学课程学习采用的是学分制,刚入学的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可以在和导师的沟通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大一入学时还聘请多名医学影像专业知名专家去学校宣讲医学影像学的概论,让学生们对医学影像学有宏观的认识,也为以后高年级选导师做铺垫。大三、大四期间,学生逐步接触了临床专业课,此时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资历的医学影像学导师,师生比例约1∶1。临床导师分为放射诊断、超声诊断、核医学三个亚专业,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师生双选。作为教学医院,我们拥有全省最先进的影像实验室、海量的教学病例、优秀的导师团队。学生可以免费进入影像实验室自学感兴趣的知识,对于有疑问的病例可以通过电话、微信或者QQ及时和导师联系。大五期间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超声和核医学专业需直接面对病人,学生跟着导师不仅可以强化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还学习了导师和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知道了如何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这些内容是教科书上所没有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极其重要的。
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校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发展到现在的模拟教学、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这与“导师制”的教学模式相吻合,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校和附院不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学生可以参与其中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得自己有一种主动想学习的愿望。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参与到临床导师的课题中去,培养科研思维能力。
3.加强学校的监管和激励机制。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是保证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保障。对此,我校校领导、学工处处长、医学影像系主任给予高度重视。每学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包括导师和学生交流频率,导师指导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导师工作评价的问卷调查。对于考核不合格者,扣除当年绩效工资的一半,职称聘任延缓一年。对于连续三年考核不合格者,取消导师资格。对于考核优秀的导师和学业上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学校在经济上给予奖励,学期总结会上安排优秀导师和学生代表进行经验交流,提高了师生的积极性,并且在职称聘任时给优秀导师一定的加分。
四、小结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医学影像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本科生导师制可以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社会精英。目前我校医学影像学已试点全程导师制。随着工作的进展,我们会积累更多的经验,并辐射到学校的其他专业或其他高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力,杨苓,高桥,等.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培养中的实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8):219-220.
[2]周青,汪杰峰,胡佳.本科生导师制评价模式创新——基于宁波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4):111-116,120.
[3]张红红,杨仲年.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上旬刊,2015,(8):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