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玲
习作讲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它摆事实,说道理,“笑话”是自己编的,“佳肴”是自己烹调的,材料是现成的“土特产”,直观又生动。但如果只是讲讲而已,不落实到学生订正或改写上面,讲评将成为说说笑笑,虚应故事,走过场。那么习作讲评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 习作讲评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
习作讲评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讲评不要搞“承包”。记得叶至善先生回忆小时候,父亲叶圣陶指导他写作时,常常指出他作文写得不好的地方,让他自己去思考,还叫小弟妹谈谈读了哥哥的作文后是怎么理解的。小弟妹们说出自己的看法,父亲便问他是不是这个意思,他说不是。父亲便说:那你没有表达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要自己去修改,直到使人看得懂为止。这就是讲评了。教师讲评也应该这样做: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要搞“承包”。
叶至善先生说:“培养学生修改自己文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今后写文章或起草文件是不可能时时有人为你修改的,只有靠自己修改。”何谓包办修改呢?比如老师批改学生习作发现少写一段,就动笔为他补充一段;发现学生习作某段写得不好,就删掉再代学生写上一段;发现学生某一个词用得不当,就为学生更换一个词,这样批改是不好的。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这里要补充一段,或者为什么修改这一段,或者为什么这个词用得不对,至于应该怎么改,要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叶至善先生说的是修改的事,但原理和讲评是一样的。讲评,特别是通过对某些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问题的讲评,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习作讲评时要注意学生习作是否说真话、写真情
陶行之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若习作中假话连篇,虚情假意,又怎能“求真”,又怎么能“做真人”?在分析课文或课外阅读指导中,尤其是分析一些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的文章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鉴赏文中的真实情感的倾诉,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并在习作中注意要说真话,明白只有说真话的文章才能打动人,才是好文章。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雷同的问题,如扶老奶奶过马路、捡到现金主动上交等,对于这些表面上看来好象很生动的描写,要看它写的是不是真事。有些学生编造的一些事情,不但被别人误认为是真事,还因此受到表扬。说真话,写真情,这是个原则问题,在讲评中不可忽视,一定要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对学生习作中抒发自己真实情感,有自己独特体验的闪光点,都必须给予鼓励、表扬,使他们尝到说真话的甜头,乐于在习作中说真话。
三、 习作讲评应以鼓励评价为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凡不及格的成绩,不予评分,直到他达到及格才给分。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保护,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很高。同理,习作讲评也应该抓学生存在的主要的一两个问题,不要全面“包抄”,不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习作一无是处,因而产生失望或畏难心理,不可用对待成人的作品的要求对待学生的“牙牙学语”的习作,多谈成绩,少讲问题;多谈进步,少提失误;多找优点,少谈缺点。对写得好的学生,教师应予肯定、表扬,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展示自己习作中最动人、最靓丽的地方,或妙句,或雅词,或思想。也可以将本次习作与前几次习作进行纵向比较,表扬哪些方面有了改进或提高。让学生在“表扬与自我表扬”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因而乐于习作。
四、 习作讲评要抓住机会、适时讲评
1. 在批改过程中穿插讲评。同样一个问题在甲生的作文中存在,在乙生的作文中存在,在丙生的作文中也存在,这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有必要拿出来给学生讲讲。这本来可以在全部批改完之后进行,但如果习作问题较多,批改需要较长的时间,那最好还是在批改过程中穿插讲评。这样,一次习作随着批改的进程,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几次讲评。到批改完全班的习作,讲评工作也宣告结束。这种分批讲评,较之一次性集中讲评,容量要大,学生所得要多些。但是,这样做要多花时间,怎么办?这就需要教师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化整为零,零敲碎打。
2. 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讲评。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这样,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就可以把这些问题穿插进去讲,用课文实例与学生的习作作个比较,让学生向课文取法。例如在讲解《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就可以把学生习作中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问题穿插进去讲评。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一段是写父亲外貌特征的句子,作者在开始时并未直接介绍,而是随着情节发展在需要的时候描写出来,让人记忆深刻。
在学生习作中,写景状物往往是“物”一块,“事”或“人”一块,互不关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有关景与事融合的段落与学生习作进行对比讲评。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多引导学生向课文取法,学生虽不能“全盘接受”,但耳濡目染,集腋成裘,终将大有所获。
(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前进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