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陆龙
作为教师,他潜心育人,桃李芬芳;作为教研员,他既述又作,著书立说;作为校长,他以文化人,引领发展……他就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浙江省优秀教研员、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越城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何灿华。
“让教师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思想”,这是挂在何灿华办公室墙壁上的一幅名家书法作品,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绍兴市书协主席沈伟赠送。与其说是一种环境的装饰品,倒不如说是一句人生的座右铭。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需要我们从一个教研员的追求说起。
教师何灿华:一颗强烈的进取心
何灿华,浙江省诸暨市阮市镇西湖埂头村人,农家出身炼就了他朴实耐苦的品质。1985年从绍兴师专毕业分配到绍兴市第六中学,这一教就是15年。
23岁正当青春年茂,何灿华有着一颗进取之心,而且这种进取的愿望比别人来得更为强烈。当时,他周围的青年教师也都是大专毕业生,他并没有优势可言。面对城里学生,他也没有什么特长一展身手,这让一个来自农村又兼任初三班主任工作的他感到压力巨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绍兴六中,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打架斗殴、离家出走等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损害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加强“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头戏。特别是在初三接任“乱班”的班主任工作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分析学生的动机、掌握学生的心理等,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他日找学生谈话,夜访学生家庭,星期天则把学生信息编写成教育日志,以写“班主任寄语”的方式,从正面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班主任寄语”不是平常的“品德评语”,也不是写给某个人的,而是写给全班同学的。“班主任寄语”写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字数不多,一般是一二百字。内容有关于行为习惯、道德故事、名人格言、理想心愿,也有学习方法指导、优秀典型介绍等。在此基础上,他还发动任课教师、有一定学历的家长、优秀学生干部等资源,共同撰写“教育性寄语”,在班级中形成了立体性、过程式、全员化的氛围。这些“寄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迅速地对当前班级中出现的重要问题做出反应。因为短小、贴近、新颖,学生都很愿意看,成了学生每周回校后的第一堂必修课,在师生之间交流着思想,传递着情感,分享着快乐,在促进班集体建设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个又一个的“差生”在他的“寄语”下进步,一届又一届的“乱班”在他的一任上“回正”,有的班级还被评为学校文明班。 “班主任寄语”,这种在80年代被称作“文化型”的班级管理方式,切实为转变“差生”、治理“乱班”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12年的六中经历,他做了8届毕业班的班主任、4年政教处主任,同事们都喜欢这个朴实无华又好学上进的“小伙子”,学生们则亲切地称他“知心哥哥”。他用文字记录的班主任故事——《调动社会力量,塑造学生心灵》《依法治校,科学考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组建社区实践小队,深入开展社教活动》等刊登在《班主任之友》《上海教育》上,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案例。1995年、1997年他先后两次被评为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
教研员何灿华:一股清澈的活水
教学研究既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也要有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实践。教研员在理论与实践中架设一座桥梁,在专家与教师之间开辟一条广阔的通道,在工作中形成学、思、行、写、行、研、教融为一体的研修模式,真正体现知行结合。这个过程是理念与课堂之间的对话,也是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何灿华一到中学就担任初三化学教学任务,他对学科教学始终有着一种痴迷和执着。20多年的教学生涯,他的教学热情非但没有消减,反而如陈年的老酒,历久弥醇。1986年,《熔化的电解质导电实验的改进》在绍兴市中学化学实验调研会上获三等奖,作为工作仅一年的新教师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是多么的鼓舞人。紧接着,《谈谈分子的教学》等论文获市级化学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化学实验教学的应变艺术》发表在《实验教学与装备》1995年第五期上。教育与科研结合之舟从此扬帆启航。
1998年,何灿华调任绍兴市建功中学副校长,但他仍然坚持在课堂教学第一线,为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他依据布卢姆目标分类学的教育思想,以落实认知目标为主线,注重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达成,大胆实践“三元目标导学”的教学策略,逐步形成了“明确目标、创设情境、探索初知、启迪引导、促成发现、实现迁移”的“六步三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明显成效。1999届、2000届所教班学生参加中考成绩优异。他还与教研组老师一起把“三元目标导学式”教法,运用到尖子生的辅導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带学生在参加第四届、第五届省自然科学竞赛中也取得了理想的成绩。2002年,《“三元目标导学式”教法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被评为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何灿华调任越城区文教局教研室主任。虽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也给他创造了更为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创业伊始,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改革在他的头脑中形成思路。以一个教研员的职业敏感,他提出了“让教师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思想”的教研工作策略,积极培养反思型、科研型、学术型的新生代教师。以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骨干教师领雁工程、名师名校长工程等为载体,他先后组织开展教学视导、同课研讨、主题教研、学科教改、学术讲堂、校本课堂等一系列新型的教研行动,在提升“学在越城”教育品质道路上勤耕不缀,默默奉献。
在何灿华看来,“一名出色的教研员不仅要以自身高水平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以自身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引领教师的成长。”他在《中国教育报》《教学月刊》等核心期刊上发表100多篇专业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论文20多篇、获奖课题成果8项,专著《从科学知识迈向科学素养》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专著《第四项修炼——教师课题研究知与行》由宁波出版社出版。这些教学实践的智慧结晶,不仅是一种厚实的教研“烙印记”,更是一股清澈的教研“活来水”。2012年,越城区教育局教研室被评为浙江省教研工作先进集体,何灿华本人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研员。
校长何灿华:一种难舍的文化情
提起文化,总觉得有些虚无缥缈。难怪有人说,在教育领域讲文化太虚,没有抓手,不知如何研究;也有人说,在教育领域讲文化太重,没有载体,不知如何建设。其实,文化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人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校长应该对传统的文化有广泛、深刻的涉猎,对传统文化起到传承、创新的作用。”这是何灿华心中理想的好校长形象。当然,在短时间内很难达到,但需要有这样的理想,也应该有这样的目标。1999年,何灿华担任建功中学副校长,就协助校长率先提出“文化立校”的理念。他认为,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针对绍兴藉数学家陈建功的生平事迹和学校发展的实际,学校确立了立足校本的“名人文化校园”的建设目标,通过“人文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制度校园和数字校园”等五项工程,“建功育英才、业成报国家”的学校主题文化风生水起,特色显露。如今,建功中学与绍兴五中合并,以百年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办学特色,一流的教育质量,被当地群众誉为“初中教育的九五之尊”。
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评论一个校长,先要评论他的办学思想,因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是学校的思想库。教师进修学校是培训教师和校长的学校,当然也不能例外。作为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他对学校的职责和使命有着特殊的理解。他认为,仅仅把进修学校办成全区师训、科研、信息中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把进修学校建成学术交流、情感分享和文化涵养的磁力场。为此,他提出了“让教师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思想”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用文化来引领学校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2008年,他以“区域推进校本教研文化战略的实践研究”课题为载体,通过“课堂研究务实”“教学过程改进”“教学研究策划”“教研制度建设”“教研团队合作”“城乡学校携手”等行动,把“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校本教研的核心要素,与“大禹治水、曲水流觞、卧薪尝胆”三個千古流传的绍兴文化典故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形成的专著《文化视野下的校本教研》已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010年,他以“基于地域的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行动研究”课题为载体,坚持每月一次开展“学校主题文化建设”的教学视导,组织全体教研员深入学校,开展座谈交流、观课议课、材料阅读、校貌踏勘等形式,对学校的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提出指导和建议。通过办学理念征集、文化创意设计、课堂模式构建、关键事件描述,19所学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现代教育报》上作系列报道。翔实的案例诠释了教育与文化的难舍情结,朴素的文字表达了教育与思想的知行统一。由此形成的专著《学在越城》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书中既有小学,也有初中;既有城区学校,也有农村学校;既有教育集团,也有直属完小,对基础教育各类学校的文化建设都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无论是走马观花的普通读者,还是精雕细刻的专业学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或按自己喜爱的方式随兴阅读。2010年,他被评为浙江省初中科学特级教师,2016年他又被评为浙江省首批正高级教师。
教育是一项充满感情的事业,我们都会说“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可是,没有智慧奠基的感情是盲目的,没有思想奠基的激情是脆弱的。特级教师何灿华教书育人的历程就是在感性和激情中注入智慧和思想的一种实践行动。如果说,曲水流觞群贤毕至、卧薪尝胆称霸大业是一曲吟不完的人间风雅,那么,让教师充满智慧、让教育充满思想,就是一湾淌不尽的似水柔情。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绍兴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