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深处行,往深处寻

2017-12-26 15:37宗小慧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磨头领略鸽子

宗小慧

同样的文本,为什么它能打动一些人,却不能打动另外一些人?这说明文本解读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文本本身,更多的在于解读的人带着什么样的人生阅历与解读视角,去看待这些文字。

一、用文字激活感受

真正有效的解读,不是教师将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语言描述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记忆去完成所谓的内化,而应当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感受、感悟去解读文本。这里可能会遇到的挑战是,初中学生的生活感受并不很多,感悟也不是很丰富,其对文中的一些好的句子缺乏一种敏感。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用一个“拙招”,那就是在反复阅读中构建意境,以使其叩响自己(学生)的感受大门。这就是“往深处行”的本义,行,本就是一步步走!

关于《明天不封阳台》这一文本,课文开篇即说“明天要封阳台”,笔者问学生: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学生的回答很简单:就是房子要封一下阳台!于是笔者又追问:基于全文与自己的生活理解,你又如何理解这句话?这一问题将学生带向对全文的阅读,于是学生开始感受到了作者对“沐浴在晚霞中的都市”的感悟:10年前依稀的荒芜,现今的高楼与霓虹灯代替了曾经的荒草与土路……,这些正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今天的学生,不少也已经站在了“12层的高处”,在他们的心中,可有这样的感悟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有学生说“其实我们今天的生活与此类似”,也有学生说“我虽然不在高楼里,但我对身边的土路与野草(特地强调不是荒草)也曾有过厌倦的心理”……

与此类似,在解读这只鸽子的时候,起初只认为其是一只受伤的鸽子,后来发现它其实是一只需要保护的鸽子,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文中的儿子的问题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在这段文字的解读中,学生也是意识到了这种新思考,其实也是一种深入的思考。

因为往深处行,所以有了这些感受,而这些感受是可以为后面的解读奠定基础的。

二、用感受揣摩文字

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学会运用文字,而文字运用能力是在对文字的揣摩中获得的。

《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中朴实的文字,却让身处都市并以阳台封住了自己的现代人有了很多感悟,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但对于学生而言,要认识到文字的这种魅力,还是需要用心揣摩的,这里的心,其实就是学生的经验与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文本解读才能实现“往深处寻”。

文中描述儿子初見鸽子时有两个词:一是“惊喜”,二是“忧虑”。笔者问学生:为何儿子又惊喜,又忧虑呢?换作你,你有这两种感受吗?多有生答“会惊喜”,少有生答“会忧虑”。笔者评价:我们惊喜,只是因为在我们的世界中闯入了一个陌生的且能够让我们惊奇的鸽子;而我们没有忧虑,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让有的学生对文中的“我”对儿子的想法产生了质疑:儿子惊喜地望着鸽子,此时儿子的想法应该与我们一样;而儿子的忧虑其实不应当是作者所说的“来不及领略其中的瑰丽”,他可能只是关心鸽子的安危而已,他怕因为封上了阳台,鸽子就不能自由地觅食、飞翔了……儿子不是为了领略瑰丽,更不是为了“情感的归属”,他只是没有任何目的的对鸽子的喜欢而已,这是一种纯粹的喜欢……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质疑,笔者把握到了学生思维的脉搏:因为他们内心将鸽子不再视作“玩物”,而是视作一个可以与自己相处的生命,那这个生命就应该是自由的,因此“不应当封阳台”;因为这个鸽子就是一个自由的生命,所以它不应当成为自己“领略瑰丽”的对象,而应当是与自己平等相处的对象。这就是说,鸽子不应当成为“情感的归属”。

不过又有学生反驳:此处作者所说的“领略其中的瑰丽”,也不是将鸽子视作自己世界的附属物,因为作者后来说的“大自然本身的叙说”,就是以鸽子在指代大自然……

三、且行且寻的意义

文本解读从来就不追寻统一答案,甚至有时候我们也应当允许不同观点、不同答案的同时存在,这就是文本解读的多元与开放的特征。

《明天不封阳台》有这样的几个基本概念需要解读:阳台、封、不封、明天。每个概念背后都是一段人生阅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或有或无的阅历,决定了他们文本解读的深度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尽管应试形态下,我们希望所有学生能够就同一问题作出同一回答,但实际上我们心里清楚,文本解读的更大意义并不在此。

文本解读,是一个且行且寻的过程。行与寻本身,就是面对文本、面对人生的大巧若拙的路径!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磨头领略鸽子
冠状动脉旋磨术中发生旋磨头嵌顿的处理:单中心经验
鸽子,飞吧
鸽子高高飞
领略中国书法之美
小鸽子,飞起来
小鸽子
家有“女磨头”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春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夏
领略四季星空之美: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