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高校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能力的路径解析

2017-12-26 07:40刘国兵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服务社会

刘国兵

摘要:近年,国家越来越强调高校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农业高校具有鲜明的产业性,地方农业高校是一定区域内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科技支撑和人才来源。通过梳理河南农业大学近年办学发展的情况,可以看出农业高校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供给,重要途径是提供高水平的科技供给,直接途径是提供公益性持续性的转化推广服务。

关键词:农业高校;服务社会;路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地方高校的生存发展越来越与区域经济社会联系紧密,对地方农业高校来说,服务区域“三农”建设的程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已成为农业高校特色发展、生存壮大的关键所在。我们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办学,强化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努力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提升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河南战略大局的能力。2013年5月,该校牵头成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引起了众多高校的关注。笔者通过对河南农业大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做法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提出农业高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路径,为地方农业高校开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支撑是人才和人力资源,而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和首要职能就是培养人才。地方农业高校为区域“三农”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人力资源支撑是与自身根本使命和首要职能一致的,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农林人才

2009年,河南农业大学进行卓越园艺师试点,通过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培养机制,培养优秀的园艺毕业生。2011年学校启动覆盖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卓越500计划”,即在农学、园艺、畜牧、农机、农经等专业各遴选100人,通过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工作,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农林人才。2014年,学校主持的课题“高等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学校8个专业入选全国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2012年,学校启动实施“绍骙实验班”,在农学、生物工程等8个专业单独招生,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该培养模式于2016年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管控工作

河南农业大学自2000年以来,实施了以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院办学的积极主动性,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突出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学校提出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计划的改革思路,规定每个专业遴选8~10门核心课程,每门核心课程必须由副教授以上人员牵头组织教学设计和教材建设等。同时,学校下大力气核减低效重复的课时量,“将教师从低效的教学中解放出来,将学生从低效的学习中解放出来”。通过对核心课程实施严格的监控考核,以核心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引领教学质量提升,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与社会需求匹配度

河南农业大学紧紧围绕“三农”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农村建设、农业产业链,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比如,为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农业信息化课程和方向,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增加了农业信息化技術专业。学校不断强化实践教学工作,除建设现代科教园区外,每年还投入100万元用于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专业结构调整,提升了该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2016年,学校根据发展新形势,再次启动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保障水平

近年,河南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校内培训交流工作,坚持举办新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精品课程建设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基础能力。二是实施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每年选派20名左右教师出国研修,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反哺教学能力建设。三是完善制度建设,引导并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审上专门设立教学系列单独评审,在创新创优奖励中设立教学质量奖。四是加大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2016年,河南农业大学实施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待遇等政策,为人才队伍建设增添了动力和活力。

二、坚持问题导向,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第二职能,面向农业生产实际,为农业生产发展、转型升级提供高水平的农业科技是农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河南农业大学长期以来,坚持紧密结合河南农业生产需求,加强农业科研工作,为河南“三农”发展、粮食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政府支持和社会赞誉。

(一)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力

河南农业大学立足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努力打造高端科研平台。2013年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成为河南省唯一由高校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学校组建的畜牧兽医免疫学重点实验室通过河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后备实验室考核,有望再次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突破。目前,学校共建有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中心、教育部作物生产调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0个,这些高端平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应用科技创新,为农业生产解决了重大现实问题,学校近年也先后荣获7项国家科技大奖。

(二)强化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合力

早在20世纪70年代,河南农业大学便与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小麦玉米高稳低优协作推广项目,为河南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做出了贡献。2012年,按照国家“2011计划”实施方案,学校又通过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共享机制,联合河南农业科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和三家农业企业组建了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2011计划”,这是学校长期坚持服务“三农”、特色办学的结果。与此同时,学校牵头组建的现代畜牧业协同创新中心、生物质能源协同创新中心也顺利成为河南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学校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大平台建设,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组建大团队,面向产业链条,从品种选育、生产管理、储藏加工等方面协同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endprint

(三)实施创新创优支持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潜力

2010年,河南农业大学启动实施了创新创优支持计划,重点支持和奖励农业科技前沿、关键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和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2014年,学校启动实施了青年科技创新基金计划,每年遴选30个左右的项目。其中,自然科学类20项,每项1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10项,每项3万元;特殊创新基金每年资助5项,每项10万元,特殊项目主要是针对有较好的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申报者年龄不受限制,重点扶持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这些计划的实施,主要促进教师面向农业生产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需求,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突出公益性,提供持续性转化推广服务,是提升服务能力的直接途径

在社会服务中,技术转让特别是一些市场价值大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水到渠成的,其转化推广功效归功于科技成果本身,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市场价值小而社会价值大的技术,如栽培管理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诊断等,就需要进行推广。农业高校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建设的高校,应该以公益性服务为重点,这是国家兴办教育的价值所在。

(一)加强组织建设,提升社会服务的统筹力

河南农业大学的社会服务工作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统筹协调,2011年以前与科技处合署办公。2011年,学校为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服务工作组织领导工作,独立设置正处级部门地方合作处,配备8名专职工作人员,加强了对社会服务工作的设计、管理、组织、外联和考核工作。学校先后被认定为“河南省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等,与许昌市、鹤壁市、济源市、方城县、民权县等30多个县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学校获准建设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014年,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2016年,学校荣获“河南省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全局性重大任务攻坚突出贡献单位”。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正是由于加强组织建设提升社会服务工作统筹协调能力而形成的结果。

(二)创新载体建设,提升社会服务的持续力

社会服务载体建设成效,决定社会服务质量。河南农业大学积极创新载体建设,一是选派科技副县长,建立服务纽带。从20世纪80年代起,学校连续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方城县挂职科技副县长,每人任期三年,至今已连续选派了13位,为农业科技转化服务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桥梁。二是建设信息平台,实现服务不断线。2012年,学校承建河南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试点省主平台——中原农村信息港,建成综合门户网站,集成了一个远程视频呼叫中心和五个专家决策系统,在全省建立了61个分中心,打破了社会服务的时空局限。三是发挥大学生作用,活跃社会服务工作。学校成立于1994年的大学生科技点播台,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通《农大服务园地》,2003年调整服务形式,以一部热线电话架起了广大农民与农业专家的联系桥梁,2006年荣获“中国百个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2014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成为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品牌。四是科教基地建设,引领示范服务。学校通过校地合作,在全省建立科教示范基地,特别是依托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3万亩现代农业试验区和5个“一田三区”,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服务载体的建设,均持续提升了学校社会服务的工作成效。

(三)争取政策支持,提升社会服务推动力

如前所述,市场价值大的科技成果,市场自然会发挥其转化作用,高校只需要做好对接性服务工作。但是对于具有公益性、半公益性的科学成果和技术,就需要高校做好全方位的推广工作,推广服务就离不开经费保障,而高校自身的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直接的社会服务工作对于学校来讲又是附加性的,必须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经费、课题经费或后补助奖励经费等。近年,河南农业大学承担河南省“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计划”,牵头负责6个地市的任务,依托此项工作,组织开展了“百名教授、千名学生科教服务粮食丰产活动”,奔赴生产一线,进行科技指导工作,为确保河南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贡献了科技和人才。2015年,学校获得農业部农技推广重点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经费5000万元,组织开展了河南省农牧产业化技术推广一体化工作,联合全省9个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全省19个县市进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收到了良好成效。在上级经费保障和支持下,这些项目和活动有力推动了社会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总之,农业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服务区域“三农”事业的程度和广度,是农业高校生存发展、特色办学的重要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农业高校要牢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和首要职责,正确处理政府、市场和自身的关系,找准结合点,干好自己该干、能干的事情,长期坚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提升特色办学实力,实现服务能力提升和办学实力提升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田伏虎,冯晓红.人才培养: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职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12).

[2]黄美忠.谈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建设[J].科技视界,2013,(24).

[3]严会超.产学研合作提升农业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4]王云峰.农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农业科学,2006,(4).

[5]杨成才,吴承春,兰之祥,等.农业高校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农业科学,2010,(9).

[6]杨艳文.农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0, (14).

[7]张全国,何松林,宋安东,等.高等院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7).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社会
关于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思考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论校台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职业院校汽车专业服务社会的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障碍分析与解决对策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服务瓶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