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念洲
小贝是一名边中场,而非坎切尔斯基那样的速度型边锋,他的站位更深,意味着他能够掩护插上助攻的大内。——提要
阵容轮换这一概念往往被认为是切尔西的拉涅利、利物浦的贝尼特斯的杰作,但整个1998-1999赛季,弗格森是英超唯一从未连续两场比赛排出相同首发的主帅。——提要
“随着赛季的进行,他(弗格森)的赛前谈话变得越来越长。他总是为我们的欧战比赛钻研他的档案。”——安迪·科尔
曼联的1998-1999赛季被认为是英格兰足球史上的最伟大赛季。此前没有哪支球队能够荣膺三冠王:曼联连续三场比赛拿下英超、足总杯和欧冠冠軍,而在一个月之后,阿历克斯·弗格森变成阿历克斯·弗格森爵士。
曼联的成就令人震惊,因为英超最后一轮他们在落后情况下逆转击败托特纳姆;足总杯半决赛以10人赢下阿森纳,吉格斯打入经典进球;欧冠决赛伤停补时连入2球,惊天大逆转战胜拜仁慕尼黑。评论员们称赞曼联永不放弃的不死精神,但曼联真正成功之处在于,弗格森考虑到欧洲的对手比英超更复杂,对战术打法进行了改进。
1990年代,英超豪门在欧洲的表现令人尴尬:曼联被伏尔加格勒淘汰,布莱克本被特瑞堡淘汰,阿森纳被萨洛尼卡淘汰。但在1998-1999赛季,曼联先后击败拜仁、巴塞罗那、国际米兰和尤文图斯,又在决赛中战胜德甲班霸,捧起奖杯。后来弗格森说道:“我知道直到我夺得欧冠冠军,我才会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主帅。”
曼联的体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弗格森仍然使用“442”,与坎通纳时代的“4411”相比,这是更经典的“442”。坎通纳1997年退役后,曼联以谢林汉姆代之,后来又引进了约克,这两位加上安迪·科尔与索尔斯克亚,弗格森手下拥有四名顶级前锋。索尔斯克亚成为1996-1997赛季曼联队内最佳射手,科尔在之后一个赛季荣膺;谢林汉姆4次当选托特纳姆队内射手王,约克3次成为阿斯顿维拉的最佳射手。
尽管约克也能回撤拿球,但他与坎通纳的风格迥然不同,与科尔组成了一对卓越的锋线搭档。这在当时是令人感到惊讶的,因为人们都以为约克的到来会影响科尔的位置,媒体盛传科尔可能会转投约克的老东家维拉。弗格森承认当约克加盟时,他还没想好特定的锋线组合,而约克与科尔的第一次搭档,曼联被西汉姆联0∶0逼平。
不过随后科尔与约克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前者邀请后者到家里吃晚饭,并帮助他适应曼彻斯特的生活。凯文·基冈曾认为科尔是一名纯粹的前锋,无法与其他人兼容,因此将他卖掉,但约克充当了润滑剂,确保科尔能够融入曼联的体系当中。“黑风双煞”心有灵犀,1998年11月两人在诺坎普踢出精彩的二过一配合,戏耍巴萨后卫,约克助攻科尔单刀推射破门。
曼联“442”阵型的关键词就是“搭档”。中卫组合是斯塔姆与罗尼·约翰森,在度过了对英格兰球的最初适应期后,斯塔姆展现出强硬的作风,约翰森则更冷酷,更冷静。两人都有很快的速度,所以弗格森决定用他们一对一防守对方前锋。
右路的大卫·贝克汉姆和加里·内维尔是好友,大内维尔是小贝的伴郎。小贝是一名边中场,而非坎切尔斯基那样的速度型边锋,他的站位更深,意味着他能够掩护插上助攻的大内;他的站位更靠中路,意味着大内能后排插上传中。但毫无疑问,贝克汉姆是明星,英超没有球员比他拥有更好的传中技术,1998-1999赛季他是助攻王。
在左路,曼联拥有吉格斯和丹尼斯·埃尔文。吉格斯的突破能力强于小贝,所以左后卫埃尔文的压上次数要少于大内,而且他是右脚球员,不太倾向于走外线,更何况当时埃尔文已经33岁,所以他更愿意扮演辅助性的角色。
最后是中场,罗伊·基恩搭档斯科尔斯。基恩站位更深,承担更多的防守任务,以便斯科尔斯能够前插。斯科尔斯负责分球给吉格斯和小贝,然后继续前插,形成射门威胁。事实上,没有比曼联四人组更平衡的中场组合了:贝克汉姆,基恩,斯科尔斯,吉格斯——传中手,抢断手,传球手,突破手。
在三冠王征程中,曼联内部发生了一次重要的变化。弗格森的助教布莱恩·基德离队前往布莱克本执教,他的替代者是史蒂夫·麦克拉伦。和基德一样,麦克拉伦负责曼联大部分的训练工作,曼联球员对他的创新训练方法印象深刻。基恩、吉格斯和小贝都如此评价过麦克拉伦:他是一个创新者,总是尝试新鲜事物。在赛前准备方面,麦克拉伦将曼联带入到现代。
战术方面,曼联比其他英超球队踢得更聪明。弗格森从欧洲赛场上学到了教训。1994年曼联在诺坎普被巴萨4∶0击败,他意识到红魔需要赶上对手:“问题是在英格兰,我们没有一场战术性的球赛。在曼联,很多球员都有自己的资历,想按自己的方式踢球,但这在欧洲不管用,所以我们需要更好的战术纪律。”
弗格森说道:“在欧洲,他们在中场互相传球。他们保持小三角站位,在中场二过一配合,而我们的中场球员是为边锋,边后卫和锋线服务的。”他还认识到防守多样性的价值,1996-1997赛季曼联有时会用联赛作为对欧冠的备战,而与德比一战,弗格森就排出三后卫阵型,这是为了应对接下来与尤文图斯的欧冠比赛进行的实验。此外,弗格森开始重视对对方10号球员的盯防,甚至专门安排约翰森踢后腰,防守费内巴切的尼日利亚球星奥科查。1997年曼联3∶2力克尤文一战,弗格森又把约翰森前提到中场,专事盯防齐达内。
弗格森非常喜欢年轻时的罗伊·基恩,因为后者能踢多个位置,承担不同的战术作用:盯人,客串中卫,客串右后卫都没问题。但随着基恩成为曼联的中场引擎,弗格森需要其他人扮演这一角色,除了约翰森之外,菲尔·内维尔能踢左右边后卫和中场,尼基·巴特能变身中场破坏者。1998年12月对托特纳姆一战,老爵爷甚至在一场比赛中安排5名不同球员去盯防托特纳姆核心吉诺拉。
回到1998-1999赛季的欧冠赛场。1/4决赛首回合,国际米兰来到老特拉福德挑战曼联,主帅卢塞斯库排出“3421”阵型,罗伯特·巴乔与德约卡夫埋伏在萨莫拉诺身后。弗格森立刻做出应变,要求边后卫加里·内维尔和埃尔文内收,防守国米双前腰,保护中路防线;要求贝克汉姆推进到国米左翼卫温特和左中卫科隆内塞的结合部,发挥传中优势。结果这一战术完全奏效,小贝两次助攻约克头球破门,曼联2∶0取胜。
第二回合,卢塞斯库安排罗纳尔多首发,而手握2球领先的弗格森决定专注防守,所以他将斯科尔斯撤下,让约翰森与基恩搭档中场,让亨宁·博格担任斯塔姆的中卫搭档。基恩和约翰森断球后,就将球交给边后卫大内和埃尔文,由他们控球。曼联控制了比赛的节奏,最终凭借斯科尔斯的替补进球,1∶1战平国米,两回合总比分3∶1淘汰对手,弗格森对这次晋级给予相当高的评价:“这是我执教生涯的最大进步。”
曼联在半决赛的对手是尤文图斯。首回合,里皮排出菱形中场,德尚拖后,齐达内突前,戴维斯和孔蒂在中场两侧。齐达内吸引了基恩和斯科尔斯的注意力,给队友制造了空间,戴维斯助攻孔蒂首开纪录。弗格森及时作出调整,让贝克汉姆内收充当第三中场,大内前提到右边路,吉格斯的位置也更加靠前。正是凭借吉格斯第92分钟的进球,曼联得以主场拿到1分。
次回合做客,由于吉格斯受伤,弗格森启用布罗姆奎斯特首发,斯科尔斯的位置也被巴特取代。曼联被菲利波·因扎吉两次洞穿球门,0∶2落后,关键时刻基恩挺身而出,头球扳回一城。约克头槌得手将比分扳平,然后就是第84分钟安迪·科尔打入逆转之球。后来,弗格森将这场胜利形容为“执教生涯的最佳演出”。
决赛里,弗格森的战术受到了质疑,在没有斯科尔斯和基恩(停赛)的情况下,他用贝克汉姆担任中前卫,但曼联也失去了他威力极大的传中武器。要知道拜仁原本很惧怕曼联的边路进攻,曾要求欧足联减少诺坎普的边路宽度。吉格斯在右路对阵塔纳特,表现得很挣扎,而布罗姆奎斯特在左路也没有发挥影响力。
拜仁很快就一球领先,还两次击中门框。弗格森进行补救,让小贝重回右路,最终,贝克汉姆的两次角球传中拯救了曼联,两名替补谢林汉姆和索尔斯克亚联手上演了欧冠历史上最经典的逆转好戏。弗格森的四前锋革命值回票价,这就是1998-1999赛季的经典曼联,不只有首发11人能做出重要贡献。
与阿森纳的那场著名的足总杯半决赛重赛,弗格森令人惊讶地轮休黑风双煞,让谢林汉姆和索尔斯克亚首发。吉格斯也担任替补,但第109分钟他打入精彩的长途奔袭进球,帮助红魔2∶1力克枪手,这也是威尔士边锋职业生涯的最佳进球。
英超最后一轮对阵托特纳姆,弗格森用谢林汉姆首发,但半场过后就换上安迪·科尔,命令科尔利用速度重点打击刚刚伤愈的托特纳姆中卫斯凯尔斯。曼联虽然0∶1落后,但贝克汉姆扳平比分,而打入逆转进球的正是科尔。
与纽卡斯尔联的足总杯决赛,基恩开场9分钟就受伤退赛。由于4天后就是欧冠决赛,基恩和斯科尔斯停赛缺席,弗格森必须让巴特首发,所以在这场比赛里他没有进行对位换人,而是直接用前锋谢林汉姆换下基恩,以便保留巴特的体能,因为同样原因,约克和斯塔姆也没有参加这场足总杯决赛。原本担任中锋的索尔斯克亚回撤踢右前卫,小贝挪到中路搭档斯科尔斯。结果谢林汉姆上场后的第一脚触球就破门得分,然后又为斯科尔斯创造了第二个进球,曼联最终2∶0击败喜鹊军团。
在当时,足总杯决赛还是英格兰足坛的最重要比赛,一名主帅敢于在这样的比賽中轮休主力是不可思议的,旁人从未如此做过,弗格森领先一步。几年前,他也是第一位利用联赛杯来锻炼新人的主教练,这一点后来成为豪门球队的“惯例”。
阵容轮换这一概念往往被认为是切尔西的拉涅利、利物浦的贝尼特斯的杰作,但整个1998-1999赛季,弗格森是英超唯一从未连续两场比赛排出相同首发的主帅。当其他冠军争夺者在最后阶段隐形时,曼联因此继续高歌猛进。弗格森解释道:“你不能期待相同的球员去踢那么多比赛。至少,如果你想让他们保持连胜,就不能这么做。”
1992-1993赛季的42轮联赛里,曼联有8名球员至少首发了40场;1998-1999赛季的38轮联赛里,最多的首发场次是34场。菲尔·内维尔、巴特和布罗姆奎斯特不是常规主力,但三人都在超过半数的联赛场次里获得首发。
后来,英超的其他主帅们才开始拥抱阵容轮换。最重要的是,弗格森不是为了轮换而轮换,也不是为了平衡更衣室。他经常在特定的比赛中针对特定的对手做出特定的轮换。弗格森之所以成功地引进轮换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成功地拥抱了战术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