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上海摄影人的时空马拉松

2017-12-26 21:18羽尘
上海采风月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浦江滨江码头

羽尘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百年来,浦江的日新月异,也是上海巨变的一个缩影。从昔日码头、仓库、烟囱林立的工厂,到如今游艇徜徉的生态浦江,太多的“华丽转身”让上海市民们欣喜。

对于这跟自身息息相关的变化,很多人选择用镜头来定格、记录现代都市的发展。因此当2017年8月,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与浦东新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黄浦区、杨浦区、虹口区、徐汇区四区总工会及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等组织一道发起“喜迎十九大——浦江金岸·申城炫彩”展览征稿时,短短两个月时间,1万多张展现浦江新貌的照片纷至沓来。2017年10月15日至23日上午,精选出的127幅作品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展示。

从浦江的历史遗迹到时尚的游艇码头、美丽的滨江地带,从辛勤劳作的建设者、清洁者到满面幸福的休闲者……一张张照片穿越时空串联起了充满文化积淀的浦江景象,而这背后是饱含情感的上海摄影人群体,其中包括专业的摄影师,以及更多摄影爱好者。此次笔者采访了几位摄影人,听他们讲述如何坚持不懈地用镜头来记录浦江变迁、上海巨变。

历史与现代的叠影

展厅内,有一组名为《历史痕迹》的照片让不少观众驻足。只见20世纪初的虹口港、上海江海关、清末留美幼童群像、耶松船厂、外白渡桥等与当下的浦东新貌叠影在一起。以前的旧帆船与现在的豪华大客轮,简陋的码头与陆家嘴的繁华,形成了奇妙的映照,展现了百年天翻地覆的变迁,以及“开风气之先”的一脉相承。

这样的照片经过了怎样复杂的后期处理?摄影人朱晓慧笑着告诉笔者,其实非常简单。前一阵,参观码头文化露天博物馆时,朱晓慧看到,在沿岸的玻璃护栏上喷绘了一组具有码头历史文化的旧上海景观,立刻唤起了一份记忆:“我是60年代的人,对过去的苦日子印象不深。但外婆还在世的时候,经常跟我们讲,那时他们住在北京路一带,她的妈妈每次想过外白渡桥去探望那边的亲戚,都提心吊胆,因为有日本兵巡逻。”因此当朱晓慧看到了玻璃喷绘上的旧景观,以及玻璃后浦江对岸的新貌时,感慨万千,快速按下了快门,呈现了未被众多路人发现的新旧对比之美。

朱晓慧的照片技术难度其实并不高,贵在她的有心。这样的“有心人”还有很多,比如赵明灿。看到摄影展览的征稿通知时,他很兴奋,立刻翻箱倒柜找出了一张二十四年前拍摄浦江的照片。

那时赵明灿尚未退休,是上海市公安局治安总队一份内部刊物的摄影记者。除了完成公安系统的拍摄任务外,赵明灿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去拍城市变化,尤其是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

1993年5月4日,他在浦西找到了一处制高点,当时华东电力局高楼的25层,拍对岸的浦东,遥望过去,对面还是一片农田,东方明珠塔还在建地基。

今年8月,赵明灿再次来到老地方。此时这幢楼已变身为一家五星级酒店。当时大楼正在大修,门口保安拦住了他。一番情真意切的解释后,保安被感动了,给予了“绿色通道”。重新站在楼顶眺望,对岸早已一片繁华,尤其是东方明珠以及上海“三剑客”高耸入云。当时正是酷暑,大太陽底下,赵明灿顾不上炎热,赶紧按快门。于是便有了参展作品《今昔浦江两岸》。

陆家嘴的变化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缩影。赵明灿乐呵呵地说道,“以前大家要跑去国外看摩登大楼,现在世界第二大高楼就在上海,轮到外国人跑到上海来看高楼。上海越长越高了!很多外国人忙着用手机、相机拍,一脸的惊喜。”

发现并记录滨江的瞬息变化

在摄影展开幕的当天,71岁的陈恒乐也来到了现场,不时与周边的摄影朋友交流。不过此次他的身份有些特殊,他是摄影人胡辛的参展作品《滨江发展见证者陈恒乐》中的主人公。照片中,陈老伯在北外滩标志建筑音乐之门前,拿着他于2014年9月拍的义跑获奖者的照片。

陈恒乐出生在虹口滨江区域,一住就是70年。“小时候,耳边都是马路上有轨电车的叮叮当当声,还有码头的汽笛声。现在这些声音都没有了,变作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来来往往游客的熙攘声。”

1843年,上海开埠,凭借水路相连的便捷优势,海内外移民、侨民大量积聚虹口。当时大量移民、侨民从北外滩码头进入上海。1922年,爱因斯坦来上海时,正是乘坐日本邮船从汇山码头(属北外滩滨江)登陆。上海解放后,有很多国家元首通过这个水上门户进入上海。上世纪50年代,陈恒乐就在自家阳台上,亲眼目睹印度总理尼赫鲁坐船从当时的外虹桥码头(现在的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位置)上岸。

这位陈老伯也是位摄影爱好者,2012年他在东大名路上开了一家小小的照相馆。可是他却不时遭到“投诉”,很多人去店里拍证件照,却不见摄影者,打电话过去,陈老伯通常说,正在外边忙。原来他在忙着拍摄各种公益活动,记录滨江的人文风景。跟拍一场活动,需要耗费很多体力与精力,这对于年事已高的陈恒乐而言,并非易事。但他笑着告诉笔者,拍摄时倒是一点也不觉得,一回家才感到累。因此老伴常说他,出去像条龙,回来像条虫。

在上海摄影人群里,像陈恒乐这样不计报酬,一心想为当下的城市发展留下些印记的摄影者还有很多。比如年轻的摄影人张明华和他的团队。

在展厅二楼有一个视频展区,其中一个名为《东岸上河图》的视频,共播放了20分钟左右,几乎以一分钟1公里的速度,上下两条的方式,展现了整个21.5公里浦江东岸岸线(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开工伊始状态以及建设新貌的东岸贯通建设图。

很多人以为这段视频是航拍的,其实是把一万两千多张有效航拍照片,通过严谨的人工后期拼接出来的。如果打印出来,近3米高,500米长,可以绕展厅好几圈。为展示方便,才有了视频的形式。

贯通黄浦江沿岸、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滨水区,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是打造卓越全球城市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得知这一项伟大的举措时,自称为“骨灰级摄影爱好者”的张明华的脑海里冒出一个念头:使用科技+艺术的手段、一巨幅长卷前后对比的形式,更为全面永久地记录和展示建设前后的岸线对比。endprint

为何不用相对更容易的视频拍摄的方式呢?张明华告诉笔者,这是为了追求更高的清晰度。

将整个浦江东岸岸线(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呈现于一幅平直的长卷之上,想法很大胆,但因是首创,实践起来困难重重。“我们除了要克服海量电子影像数据采集的困难,还要克服如何将蜿蜒曲折的岸线捋直为一条平直的图像,而且由于涉及桥面下方工程,我们更是要通过双层拍摄透视合成的方式,来记录当下的情况和形成建设前后的对比。最终,在上海市航空、车辆模型协会以及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的指导下,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点。”张明华介绍道。

目前,总面积1467平方米的巨幅长卷《东岸上河圖》1.0版在画面体量上是宋版《清明上河图》的1119倍。按照计划,还将有3.0和4.0版本,最终的4.0版本将是整个东岸工程建成后的完整样貌。

摄影人的匠心、责任与寄托

如同此次展览的只是大量摄影作品中小部分,本次走近的四位摄影人也只是一个庞大群体的小缩影,很多人只是摄影爱好者,但他们拥有着非常专业的精神和极大的热情。他们所反映出的城市变革、生活之美并不亚于专业摄影师。

陈恒乐之所以置照相店这个主业而不顾,忙着义务去拍摄公益活动,是因为他对北外滩的感情实在太深了。他的店处于观上海高楼“三剑客”的绝佳位置,对面是国际邮轮码头,在自家店门口,陈恒乐就可以轻松取景按快门。陈恒乐向笔者展示了一幅照片《北外滩国际游轮码头》,一艘豪华游轮停靠着,背后的“三剑客”耸立云霄,这幅作品入选了上海第十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交流展。

1993年4月开始,赵明灿就开始从陆家嘴骑自行车到外高桥保税区以及新港区拍摄浦东开发之变化,有意识地去记录这段变迁。他还毛遂自荐,把拍摄的照片投给多家报刊,不时被刊用,比如在《城市导报》专版刊登了“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三周年剪影”。一旦浦东有重大工程,他总是会跑到第一线,比如1993年世界上最大的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主体结构提前合拢成功,赵明灿一直跟踪拍摄。一开始很多人会惊讶,你一个公安人员怎么去干摄影记者的活,他也不多做解释。如今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拿出一堆“今昔”系列作品。

“随着数码技术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人拿起相机,掌握一定的技术,就可以拍出不错的照片。但要拍成一张好作品,关键是思想以及创意。”上海市摄协副主席刘开明说道。

对于陈恒乐、赵明灿们而言,他们的摄影技术并非有多么高超,但是他们有一种关注社会变革的责任感,而且用镜头坚持不懈地记录下去。相比于照片形式感上的精美,他们更注重拍摄内容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

张明华是新一代接棒者,拥有很棒的航拍技术,但他并没有专注于绚丽的风景,而是去客观地记录浦江东岸的贯通工程。由于是创新的手法,张明华和他召集起来的团队遇到了非常多的拍摄难题,以及非常繁复枯燥的后期比照、拼接工作,但他们从没有想到放弃,近一年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几乎是贴钱在实施这个庞大的拍摄计划。

“我感觉这些参展作品都很接地气。”作为本次摄影活动评委之一,刘开明评价道,“过去我们看到过很多展现浦江两岸景观的照片,没想到在这次活动中,看到了那么多有新意的照片,包括非常用心地把镜头对准人物以及情绪,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见人、见物、见精神。”

现在的上海不再缺高楼,稀缺的是有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以前滨江不对市民开放,如今还岸线于民、还景于民,各个区域的“颜值”不断升级。对于一群上海摄影人而言,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记录的过程,也是一场美的“发现”之旅。

“现在我一周会外出两三次去摄影。镜头让我更细微地去发现生活中的变化以及更多的美。五个滨江地带我都跑遍了,各有特色。比如浦东滨江那边,有一种很文艺的感觉,很浪漫,有时我就坐在路边的椅子上,听着旁边的吉他手弹唱,很有感觉。”朱晓慧感慨道,声音里透着雀跃,“这个浦江主题的摄影活动真的很好,能让你更深切地感受到生活在变化,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

从此次表现浦江新貌的高水平摄影展中可以窥见,越来越多的上海摄影人开始把“匠心”放在长期坚持不懈地记录城市变革、生活变化。这是一批专业摄影师以及更广泛的摄影爱好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情感寄托。

他们像马拉松选手一样,不间断地挖掘、呈现浦江之滨的历史积淀、文化脉络,随时随地感受着都市的脉动,发现并记录下城市日新月异的美妙光影。他们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穿梭于人群中的美好生活的传播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浦江滨江码头
陈毅颂
大块头和小不点
滨江新区日雕感怀
春梅
45公里滨江贯通,上海市民收到最赞新年礼物
美丽的滨江长廊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浦江县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