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绿色发展”如何可能

2017-12-26 20:45薛念文刘雪利
关键词:中国道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薛念文+刘雪利

摘 要:在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面前,有机马克思主义在为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常态”的新发展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必须与对生态问题的探索相呼应。在习近平“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始终贯穿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之中,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鲜明旗帜。“十三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系列的布局。有机马克思主义运用过程哲学的方法,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开始,并吸收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进而相信生态文明能够实现。这一“有机视角”对探索“中国特色绿色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中国道路;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7)04-0023-04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organic Marxism carries out a positive exploration for the solution to this global problem. At present,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new normal”, and in the process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it must be echoed with the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problems. Among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by Xi Jinping, “green development” has always been through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openness and sharing, becoming the distinctive banner of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It is clearly put forwar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and the layout of the series of “green development”. Starting from the critique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Organic Marxism, with the method of process philosophy, absorb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 and believes tha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be realized. This “organic perspective” brings useful inspir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green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Organic Marxism; Green development; Chinas Roa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近代以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生态问题的批判从来没有停止过。西方不少学者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出发,对当今生态问题进行探索,从而衍生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颇具影响力的重要学派,克莱顿和海因泽克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当今生态问题进行探索的又一新阶段。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给全世界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和灾难,结合怀特海的过程思想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四点核心原则:为了共同的福祉、有机的生态思维、关注阶级不平等问题以及长远的整体视野。这些原则与中国“十三五”规划的绿色发展理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历经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的问题,最近几年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一直是国民包括领导人比较关心和关注的焦点。目前来看,生态问题不仅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例:柴静的雾霾纪录片《苍穹之下》),在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不可再生的情况下,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更是严重影响中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国家发展。而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能够为中国发展寻求新的增长机遇,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是一次全新的变革,这场变革的实现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则,纲领能够为其理论基础的构建注入崭新的活力。

一、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的理念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一)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之批判

《有机马克思主义》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即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语境下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解决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需要寻求替代性的制度。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流派中,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少见,而要替代这种制度的思想却鲜有。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时候,克莱顿和海因泽克首先回顾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渊源,从源头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性,其资本的财富积累靠的是罪恶的贸易;随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当代无节制实践及其带来的后果:依靠继承遗产所获得的资本收益远多于依靠劳动收入带来利益,且其他方面如教育,资源分配,种族,文化等与财富大小紧密相关;最后,在后现代的体系中资本主义所宣扬的自由、人权、民主和正义等理念既狭隘又不适应后现代社会的发展。由此,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已经证明,在全球性的生态灾难面前,资本主义现行的制度,根本无法解决。endprint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赞同

克莱顿和海因泽克运用有机的视角,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发展相结合看作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当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中,中国的发展无疑是比较成功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毛泽东思想最能比较好地诠释文化嵌入式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对中国的社会阶级分析的时候,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运动道路;毛泽东在改造儒家思想时,虽对很多元素持批判态度,但是与他之前的儒家思想不同,他通过把理想的价值观念贯彻到日常的行为和制度体系中。在面临国际新形势的时候,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国内历史遗留问题的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同时中国的领导人也在努力在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核心原则之间找到一个真正的平衡。据此,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实践暗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有希望带领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的生态危机。

(三)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前面两个部分的鲜明对比,使我们坚信绿色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自邓小平在十二大提出以来,一直是中国发展的指向标。绿色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大亮点之一,是党中央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对中国下一阶段如何发展以及实现怎样发展的指导,这也正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进展,但是在进行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对其他国家优秀的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的同時,注意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决不能照抄照搬他国的经验。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次,是人口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并不是一蹴而就,决不能听信一些别有用心的宣传。因此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二、必须深度借鉴中国传统“绿色思想资源”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就是怀特海的过程思想,过程思想的4个核心分别是:关系实在论、非确定性的影响、审美价值和公私平衡。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它要求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家公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应该身体力行,节能减排,推动低碳经济。

绿色发展,首先应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一些思想家如老子和庄子对自然是比较崇拜的,在这点上,有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道家的思想鼓励了人类与自然等更大的整体和谐共存。虽然道家一些思想家过于推崇自然的力量,显得过于不切实际,而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因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学术传统,对其解读有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但是从有机的思维来看,可以为我们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维模式。毛泽东时代因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曾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鼓励人民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而对于生态的关注较少,甚至出现了破坏自然的情况(当然,这些情况是全球性的,西方不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曾屡次出现过震惊全世界的生态事件);近年来,中国政府密切关注生态问题,并积极推动环境治理,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也从单一的GDP转变到绿色GDP。但很多民众对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这一理念仍持摇摆不定态度(尤其是当实际生活中披露出来的环境问题如北京雾霾等事件)。绿色发展的这一理念,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必然冲突。西方发达国家的文明史,同时也伴随对环境的破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就在著作中披露了不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部分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冲突,甚至在部分国家生态学的内部也分裂出“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学派,这些实践和思想都没有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无疑是对这一思维怪圈的突破。

其次,尤其是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坚持普遍相关性原理。普遍相关性原理是怀特海过程哲学中所提到的观点,小约翰·柯布和大卫·格里芬把这种观点扩展为适用于所有生物的综合原则。虽然这一扩展的科学性需要深究,但是普遍相关性原理对绿色发展仍有借鉴意义。注重对整体的把握不仅仅是过程哲学的一个观点,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点。绿色发展是针对当前中国社会现存问题所提出,也就在之前的实践中,很多方面并没有注重可持续,没有真正实现普遍相关。坚持普遍相关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1. 正确处理环境保护的过去和现在的关系。不少学者指出,中国过去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度不够。客观来看,虽然,过去对于环境和生态的认识不够全面,但是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不能全盘否定之前在环境保护中取得的一些成绩。即便是现在,现实生活中也还是存在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因此,应当理性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绿色发展服务。2. 绿色发展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态问题无国界,可以说,生态问题的出现是对全人类的一次考验。其难点在于,目前的社会形态并没有达到统一,而生态问题则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就单个国家而言,我国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主动认识到自己应该对社会环境承担一定的责任,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且最终形成一种社会共识,这一问题才能最终解决。3. 绿色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也必须依靠人文进步。任何发展的实现,都不仅仅是以技术力量的增强作为衡量标准。创新不仅包含着技术的创新,更体现在思想的变革。

最后,绿色发展必须注重缩小收入差距。中国古代贤人就曾言“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论语·季氏第十六》[M]. 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可见,国家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自古就存在。虽然,马克思创立其思想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要为穷人争取权利,但是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在这近40年越拉越大,2014年7月北京大学发布的一组中国家庭财产状况表明:中国的家庭财产基尼系数为0.73,其中收入最高10%的家庭,占有全部资产的62%;而收入最低25%的家庭占有全部资产的1.2% 。虽然这一调查的普遍性需要证实,但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大的客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邓小平进行改革开放时的构想是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现实的发展却超出了当初的设想。当政府意识到发展不均衡带来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后,几乎每年都要出台政策进行贫富差距的调控,但是效果并不能达到民众的期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除了在五大发展理念中提到共享发展,还在规划纲要的具体条例中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绿色发展是要实现全社会的发展,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当最普通的民众都能感受到绿色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种发展才能真正成功。endprint

三、必须坚持以全面实现“共享的生态文明”为最终目标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文明形态,也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进行批判性反思的结果。迄今为止的三次浩浩荡荡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然而,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调整和自然的相处模式,以重塑自然权威,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的生态文明由此应运而生。而鉴于人类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程度,小约翰·柯布曾在《是否太晚?》中质问道:扭转现状,并开始建立生态文明是否太晚?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马上阻止正在发生或者是已经发生的生态危机(如气候变化,物种灭绝等)已经太晚,而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奠基基础还为时不晚,新的文明就是指生态文明。“十三五”规划对绿色发展的定位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以说,绿色发展就是为了实现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所要实现的生态文明又是“共享的生态文明”。近年来,无数的事实表明:国际上,不少发达国家打着“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幌子,将污染产业和污染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殖民主义——生态殖民主义。且生态殖民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愈演愈烈,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经济发展落后,对信息掌握的不全面,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我国国内亦是如此,发达地区在进行“绿色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从林区引进一些植物以美化环境,而偏远地区的植物被移植之后,卻造成了当地极其严重的生态破坏,这种生态不平等的现象更加恶化了生态危机。从认为马克思和怀特海都质疑个人主义,而鼓励一种更加以社会本位的思想理念到柯布和利达从经济层面倡导建立以共同体为基础的经济,有机马克思主义者倡导建立一种为了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这种为了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与绿色发展所要实现的共享的生态文明在理念上不谋而合,都是对生态殖民主义和生态不平等现象进行的抨击,从而为解决全球生态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共享的生态文明的实现还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但就现实情况来看,共享的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目标的国家并不多。共享的生态文明的实现是在守护全人类共同的福祉,生态安全的构建需要更广范围的国际合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同样,认识或者解释生态问题比较容易,而改变现在的生活、生产方式,走向共享的生态文明之路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莱克顿, 贾斯廷·海尔泽克. 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 孟献丽,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5.

[2] 孟根龙, B.柯布.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福斯特生态马克思主义——访美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小约翰·B.柯布[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135.

[3] 王治河, 杨韬. 有机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意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5(1): 91.

[4] 王凤珍. 有机马克思主义:问题、进路及意义[J]. 哲学研究, 2015(8): 24.

[5] 杨志华. 何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视角的观察[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78-83.

[6] 王雨辰.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评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80-90.

[7] 杨富斌.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及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65-70.

[责任编辑:范 君,李 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