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答疑型”微课助力学困生转化

2017-12-26 19:28易荣敏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习资源学困生微课

易荣敏

【摘 要】在大班授课制下,各班中学习困难生的分层辅导与提升,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一大瓶颈。而微课由于其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使用方便且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无疑是实现 “学困生”转化很好的抓手。以五年级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从“把脉学困生成因,直击问题症结;细化知识领域,准确定位学困点;精心设计脚本,适时选择利用;搭建沟通平台,拓宽信息渠道”四个方面展开,促使学困生在“答疑型”微课影响下,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一定提高,并成为学困生转化的有效资源。

【关键词】“答疑型”微课;学困生;学习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班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数学学习上的困难生。进入“微时代”且小班化无法实现的今天,“微课”学习资源的应用,成为新型教育方式下的重要尝试之一,“它把一个知识点碎片化处理为若干部分,通过知识的多角度解读形成资源包”“尤其是针对学困生学习疑难点的‘答疑型微课,可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针对性、查漏补缺式复习,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进而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这个平台,既满足学困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课后个别辅导的负担,成为促进学困生学力提高的新资源、新模式。”

一、把脉学困生成因,直击疑难症结,凸显“答疑型”微课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造成数学学困生的主因是学习习惯偏差和知识技能缺陷。尤其是后者,若不能及时解决,便成为后续学习的障碍。在对疑难问题解决策略的访谈和分析时,针对以下三个选项:1.老师一次讲解;2.同学一次讲解;3.老师或同学多次讲解。多数学困生认为选项3更有效果(见下图)。但是该选项势必造成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工作和学习负担。“‘答疑型微课,是围绕某个疑难问题展开的答疑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由于主题突出、目标明确、使用方便且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它对问题的分析‘解惑,可以打破学困生课堂上吃不了,课后缺乏有效辅导这一瓶颈。”

为给研究工作预热,实施前夕,笔者选择五上“铺地砖”这一疑难点,分析、搜集、制作相关微课,组织学生观看,让微课承担讲解和答疑任务,在互动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并对相关学生进行“微课”使用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看,这种全新的形式虽不为学生所熟悉,但都对其给予极大的热情和较高的评价。这些信息既把脉学困生成因,又为方案可行性、有效性做出正确判断,以“内需”凸显“答疑型”微课的价值。

二、细化知识领域,准确定位疑难点,夯实“答疑型”微课载体

“答疑型”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以教学内容(一个知识点)来设计,而后者却以教学时间(40分钟)设计一节课。教师要把知识点讲清楚、讲到位,就需要吃透教材、了解学情,才能确保“答疑型”微课的示范性和精准性。为此,我们根据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难易程度,把五年级数学教学中各领域疑难性、代表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细化,考虑知识点前后联系,提炼出来作为制作和筛选微课的指导方向,夯实微课的载体。

三、精心设计脚本,适时选择利用,注重“答疑型”微课开发

微课是在教学课例、课件、设计及反思等传统教育资源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其之“微”,就是“微”着力于一个“点”。基于学困生学习的“答疑型”微课的开发,通过内容细化、聚焦、整合、深加工,形成“经典错误”“典型解题”“综合疑难”三类资源包,通过“微课”详细分析讲解,解释学生的学习疑惑,真正实现 “因材施教”“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从而成为 “学困生”转化的最佳抓手。

(一)课前使用:任务驱动、把握重点、构筑“阵地”

学生初次学习新知,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很多疑问,尤其是对于探究意识较弱的学困生,更不知如何去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此时如将微课运用到前置性学习中,帮助学生整理学习问题,使预习形式更丰富、更有效,也能有效防止‘经典错误的发生。如五下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可结合学习单中的任务,设计微课:给定4个由不同数量小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填写出每个的长、宽、高,以及所用正方体数量和长方体体积。之后激发学生思考:摆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正方体个数的关系。提出猜想,并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在此基础上,通过“用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摆出下列长方体,需要多少个?”让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由于微课的前置性学习,课堂上笔者发现学困生对公式推导过程认识比较清晰。可见,微课的直观动态呈现,丰富了学习的载体,更利于“学困生”的学习。

(二)课中使用:问题导向、突破难点、攻克“堡垒”

课堂讲授过程中,适时插播微课,辅助重点、突破难点。特别对于说不清道不明或很难演示且不易察觉的现象时,可有计划地把“典型解题”资源包作为教学环节,随时关注学困生的情况,紧密配合播放的进程进行组织、引导。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有学生由于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负迁移,将邻边相乘,这时我们用微课设计,将这一疑难点利用格子图和活动框架加以突破。在格子图上拉动框架,使其从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观察这一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经数格子验证后,追问:面积变小了,是因为什么变了?直观感受平行四边形高的变化,从而排除错误的认识。这一过程既静态地呈现了内容,也动态地呈示了原因和过程。插播时,也可对学困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辨析、互动,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课堂上更有参与感。

(三)课后使用:查漏补缺、理清疑点、肃清“残敌”

“答疑型”微课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后个别辅导的负担。“尤为重要的是可帮助学困生巩固重难点、分析易错点、厘清易混淆点,扩展迁移应用,将课堂上的参与感延续到课下,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羞于发问及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能通过从容、反复观看微课,掌握知识技能,将‘综合疑难疏于微课之中”。“牛奶问题”原是作为抽象的智力问题出现的,对于学困生而言,不是课堂讲解就可捋清关系、掌握方法的。针对答疑点“如何知道第二次牛奶和水各喝多少”,本节微课先采用摘录信息或画示意图的方式阅读理解题意,接着展现分析、思考過程。关键问题“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牛奶?加的水是多少?”由于学生还没学习分数乘法,无法用乘法来解决[12]杯牛奶的一半是多少。因此,微课突出画图帮助直观理解,讲清每次牛奶和水的变化,结合分数的意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endprint

四、搭建沟通平台,拓宽信息渠道,丰厚“答疑型”微课资源

“答疑型”微课的使用,给学生的主动探究腾出轻松、自由的留白空间,并有逐渐常态化应用的趋势。但如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引导和监督,微课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困生”转化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谈。

(一)网络链接,搭建“答疑型”微课沟通平台

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過程。这个过程有质疑、有思考、有交流、有争议,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微课的使用需要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配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我们可充分利用网络链接,搭建“答疑型”微课的沟通平台。如利用“一起作业吧”APP平台查找“学困生”疑难问题,利用班级QQ群连接微课地址或微信公众号推送,供学生观看释疑。这种碎片化的学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二)资源共享,丰厚“答疑型”微课信息容量

微课能让学困生找到可重复、灵活学习的资源和途径。就技术层面而言,它在选题、备课、制作上要耗费较大精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学会搜索资源,在网上寻找资源来配合教学。我们可推荐微课公众号、微课圈、数学加等资源,让“学困生”及时接受最新教学内容,从而快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网络飞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学会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得教学经验与信息技术“强强联合”,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三)智慧集纳,实现“答疑型”微课有效利用

借用微课资源改变了师生关系,将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也使学习过程变成更具意外的发现学习、敞开大门的即时学习、答疑式学习。为发挥“答疑型”微课对于“学困生”的最大效益,教师可对微课视频库的检索和浏览采用从面到点的分类 ,条分缕析,清楚明白。教师还可以重点利用各校的智慧教室和云校平台,用零存整取式的学习策略,使微课资源获取便捷与利用有效,重构新的个性化知识体系。

识“微”“智”著! “答疑型”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困生对疑难知识点的个性化、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实用平台,提高了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使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但微课的运用,需要移动网络、智能终端、家长指导等条件,而不少家庭不具备这些条件,应用普遍较弱,还需要深入剖析,找出相应对策,真正实现教学经验与信息技术“强强联合”,营造一个有效自治的“资源小世界”,成为促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方法,形成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2]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赖艳,侯咏娴. 翻转课堂初探: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3).

[4]石桂芳. “微课”探“微”——“可汗模式”的再思考[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

[5]樊绮.微时代中看“微课程”[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 325405)

[ (注: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猜你喜欢
学习资源学困生微课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