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健,董丽媛,华国梅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河北秦皇岛 066100)
·研究综述·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综述*
张 健※,董丽媛,华国梅
(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河北秦皇岛 066100)
目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的基础。梳理现有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总结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的现状与不足,以期对后续研究及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文献综合分析法和比较与归纳分析法,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选取、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评价客体及尺度、评价后指导方向等方面对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本遵循相同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其评价要素、层次结构和评分标准进行重新修订,选择不同的影响因子和特征值构建相应的评价模型。(2)目前对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采用更多的是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3)评价研究区域范围已涵盖中国多省域单元;评价尺度不同,评价客体数目侧重有所不同,省市级尺度评价客体数目多为单客体,景区、景点级评价客体数目侧重多客体,而县乡村级尺度,根据自身研究目的不同,单客体和多客体各有研究。(4)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的指导建议较多地从注重自身观赏价值、特色文化内涵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完善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根据具体评价地区、具体评价结果,分重要性先后次序给出合理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议。结论在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中,评价方法总体略显单一;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环境补偿能力的关注较少;在时间跨度上的指标动态监测和整体评价监测方面欠缺。
乡村旅游资源 资源评价 评价方法 文献 综述
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区域综合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尤其是相关村镇经济增长中有明显促进作用[1]。近年来对乡村旅游的研究涉及各个方向,比如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2-3]、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4-5]、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6-7]、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和对策[8-9]等。其中,科学评价乡村旅游资源是合理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的前提,是乡村旅游地开发建设与旅游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其评价导向及结果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影响。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资源评价中的一个特别类型,是在对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调查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评价,对旅游资源的数量、等级、规模、开发前景等进行可行性评估[10]。近年来,该领域专家学者在不同的方面开展研究,如于洪贤[11]建立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三江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得出三江自然保护区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张晶[1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准确的遴选出具有开发潜力村寨。林雄斌[13]运用层次分析法在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中得出乡村旅游资源的价值排序首先是观赏价值,其次是宗教文化,最后是生物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涉及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地域广泛,该领域专家学者或对某地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评价,或对构建评价过程中更加丰富、更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进行探索等。总体而言研究成果较多,研究方向较广。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脉络,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文献,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选取、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评价客体及尺度、评价后指导方向等方面进行汇总分析,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不足,为今后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提出建议,对开发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尽管不同的资源评价,模型构建所选择的影响因子和特征值不同,但每一个指标在选取的时候一般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评价因子具有层次性,每一层都相互作用,相互包容。(2)选择的评价因子是结合具体研究情况而确定的,能充分反映旅游资源各方面、突出基本类型特色和充分利用通过旅游资源普查得到的特征数据。(3)每个层次中的因子都有其特性,因子与因子之间不是隶属关系。
马勇等[14]认为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乡土特色、环境发展、管理水平、成长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1个目标,4个系统,14个要素,4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于霞[15]认为应从资源要素值、资源影响力、估价值3个方面选取指标,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资源调查分类评价》(GB/T18972-2003)建立了1个目标,3个项目,14个要素,54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唐黎等[16]针对福建省山重村从乡村旅游资源价值、环境氛围、开发条件3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作为综合评价层,12个指标作为因子评价层构建了指标体系;谭根梅等[17]从旅游资源价值、资源区域条件、资源区域特点3个方面选取9个指标作为综合评价层,13个指标作为因子评价层构建了指标体系对千年古村江西婺源江湾村进行评价等。在旨在建立更加完善的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指标体系所包含的内容。
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旅游资源评价技术体系,评价方法从以早期的定性经验评价为主,转向以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研究为主,并不断丰富完善。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目前也基本是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范围之内。
定性方法能从总体把握旅游资源的特征,但主观性强、随意性较大。定性评价方法也叫经验法,基于评价者对旅游资源的个人体验得出的评价结论。主要包括一般体验性评价法、“三三六”、美感质量评价法、旅游资源的五星级评价方法等多种方法[10]。一般体验性评价法主要是通过对专家的调查问卷分析、旅游书籍记载等方式来确定旅游资源的等级。“三三六”价值评价方法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教授提出,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条件”。美感质量评价法以旅游者或专家的体验性评价为基础,通过建立规范的评价模型,进行深入分析,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五星级评价方法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中的“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的评价。在相关乡村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中以“三三六评价”、SWOT 分析法为主。
定量评价方法是指对旅游资源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根据某个计算公式或者划分权重指标计算得分。包括技术性评价、建模综合评价、国家标准评价。技术性评价是指对特定旅游源进行旅游适宜度的评价。建模综合评价主要是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运用数理方法,对旅游资源评价得分进行计算排序的方法。国家标准评价法是指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评价标准进行分类评价。定量评价方法能将资源评价要素分层处理,评价结果更为清晰、客观,但由于计算过程繁琐、缺乏客观的类型特征数值的采集而难以在实践中推广,再者,虽然其计算过程是量化的客观的,但是指标选择及确权的主观性却难以避免。
目前,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成为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采用更多的是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法)。AHP法源于T.L.Saaty教授等人的提出[18],他们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出一种处理数据更为简便、灵活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定量化,增强其判断依据的准确性。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从上到下由目标层、准则层、子准则层、方案层构成,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层次中诸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征询专家的意见,综合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排序。
在评价实践中,张九菊[19]在总结国内森林生态旅游评价与开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方法对公园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等,对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评价因子质量的优劣及其对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程度;陈希[20]运用SWOT分析法对万石村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它的战略选择,运用卢云亭的“三三六”分析法对万石村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性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对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构建出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得出在综合评价层中资源条件的权重值最大,在要素评价层中,农业景观的权重数值最大。
对在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方面的研究进行汇总,从评价客体性质方面,可以从客体数目、客体地域尺度等划分。从评价客体数目来看,总体可以分为单客体和多客体。单客体分析即针对某一个特定客体评价分析其乡村旅游资源水平。如在省市级尺度,胡粉宁等[21]将陕西省作为单一客体进行评价,方亮等[5]将黄山市作为单一客体进行评价;在县乡村级尺度,吴爱丽[22]将满城县作为单一客体进行评价,陈晓超等[23]将丹东市五龙背镇作为单一客体进行评价,谭根梅等[17]将江湾村作为单一客体进行评价。多客体分析即不但对其中的每一个客体评价分析,还将多个客体的评价结果互相对比,寻找相似性和差异性。如王姣[24]对皖南皖北地区各4个县,共8个县进行评价,王鹏等[25]对衡阳荣桓镇中的两个村进行评价,熊金银[35]对西昌部分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评价。
从客体地域尺度来看,评价尺度有大有小,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村级尺度均有所涉及,另外还有景区、景点级尺度。评价研究区域范围涵盖中国多省域单元,对全国南方和北方均有所研究;评价尺度不同,评价客体数目侧重有所不同,省市级尺度评价客体数目多为单客体,景区、景点级评价客体数目侧重多客体,而县乡村级尺度,根据自身研究目的不同,单客体和多客体各有研究。该文从客体数目、客体地域尺度来划分,汇总部分学者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表1 依据客体性质划分乡村旅游资源评价部分研究成果
众多学者在乡村旅游资源评价领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或者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到了相应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利用评价结果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多个方面给出了建议。汇总众学者的指导建议,较多地从注重自身观赏价值、特色文化内涵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和完善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根据具体评价地区、具体评价结果,分重要性先后次序给出合理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建议。这几个方面正是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够实现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
自身观赏价值是旅游资源能够实现产业化的前提,如果观赏价值较差,发展成乡村旅游业是有一定困难的。自然风光条件优美的要优先发展成为当地旅游业的招牌,积极打造丰富的乡村旅游观光项目,特别是在一些风光优美的城镇郊区更要优先发展,这能够吸引城镇人口关注。自然风光一般的要通过人为的方式补齐短板,通过提升其他方面提升自身旅游价值水平。乡村旅游开发中最好以重要的风光优美的地点为中心,将一些周边自然风光一般的旅游资源进行联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整体性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特色文化内涵包括独特的非物质乡村民俗文化、以古代遗迹为载体历史文化等,注重其本省的乡土性,是体现自身与众不同,体现自身独特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所在,可以提升游客对旅游地的主观感受经验上的丰富性,能够更加好的带来吸引力。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优势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表征,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旅客的切身利益,因此,应当加大旅游地硬件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交通、改善旅游地住宿、卫生等条件,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良好的服务旅客基础。
注重政策支持和完善投融资渠道是保护自然风光,保护特色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政府可以聘请旅游专家充分综合考量自然风光、文化内涵、基础设施谋划制定本地旅游发展规划。应加强资源的整合开发。出台有利于旅游资源的项目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整合发展的政策,既能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又能获得经济收益。应积极招商引资,多渠道多方式筹措基金,拓宽社会资本流入渠道,打下坚实的资金基础。
总结当前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基本能够涉及大小地域尺度,能够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发展方向提出指导建议。但研究方法总体略显单一;评价指标体系对生态环境补偿能力的关注较少;在时间跨度上的指标动态监测和整体评价监测方面欠缺。
(1)评价方法。近年来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为主。定性方法能从总体把握旅游资源的特征,但主观性强、随意性较大。定量分析中的层次分析法虽然进行客观计算,但不能完全避免主观判断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因为目前定量评价模型标准还没有精确的论证,而是经过调查然后借助前人的模型,综合专家的意见建立的。分析认为,①今后研究应引入更加广泛的各类方法。如将聚类分析、灰色系统、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单独或联合运用于乡村旅游资源评价;②今后研究应借鉴其他领域研究平台。如借用地理信息系统的GIS平台,构建更加严密、客观的矢量数据库进行图层数据分析。
(2)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含的内容较多的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本身的优劣评价,而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包含在其中的较少。乡村旅游依赖农村生态系统,由于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与乡村旅游特殊性双重因素,很容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负荷影响,产生的生态外部性需要生态补偿去解决[40]。分析认为,今后研究应将生态补偿能力作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用以考察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潜力,即乡村旅游资源的永续发展能力,这对于乡村旅游对村镇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
(3)动态监测。时间跨度的动态监测能够分析过往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预测未来发展的趋势,为未来的持续良好开发利用提供指导。然而,当前文献在时间跨度上的指标动态监测和整体评价监测方面欠缺。分析认为,时间跨度的动态监测在技术操作上可以识别对乡村旅游评价指标系统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旅游资源指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记录指标数值,建立连续的数据记录库,构建以“高斯-大地坐标系”为基准的系统性网状抽样监测体系,其中包含了大规模资源状态动态数据,构建典型资源固定观测样地强化监测体系,通过两层监测体系的数据汇总出不同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的资源状态评价结果,保存数据建立数据库。
[1]许沁乔.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因素及其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7): 221~225
[2]李会琴,王林,宋慧冰,等.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33(5): 26~31
[3]王敏,陈国忠,孙文秀,等.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探讨——以山东临清市乡村旅游规划为例.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5,(4):91~96
[4]莫莉秋.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6): 170~177
[5]方亮,韦张利,刘倩男.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黄山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2): 114~118
[6]汪杨伟.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7]高文智,杨艳丽.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跨越式开发潜力评价——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 191~195
[8]陈海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 220~225
[9]刘鑫峰,陆朋,王杨.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特色品牌建设对策.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 453~456
[10]吕万琪.武汉市蔡甸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11]于洪贤,宋红娟.三江自然保护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3): 82~85
[12]张晶,刘舜青.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22~5823,5962
[13]林雄斌,颜子斌,徐丽丽,等.基于AHP的宁波市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浙江农业科学,2010,1(4): 880~882
[14]马勇,陈慧英.乡村旅游目的地评价综合指标体系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3): 137~142
[15]于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5):51~53
[16]唐黎,刘茜.基于AHP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福建长泰山重村为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11):155~160
[17]谭根梅,柳军,胡汉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千年古村:江西婺源江湾村为例.农业经济,2007,(4):20~21
[18]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9]张九菊.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
[20]陈希.万石村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发展战略研究.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21]胡粉宁,丁华,郭威.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特色优势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 10537~10538
[22]吴爱丽.基于AHP的河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 5380~5381
[23]陈晓超,侯立白,丛巍巍.丹东市五龙背镇乡村旅游资源AHP-Fuzzy法评价.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 215~218
[24]王姣.乡村生态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皖南皖北为例.商情,2013,(39):51~52
[25]王鹏,钟倩,关君怡,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衡阳市荣桓镇为例.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106~112
[26]张晶,刘舜青.贵州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初探.安徽农业科学,2007,213(19): 5822~5823
[27]魏佳敏,李悦铮.基于AHP的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以内蒙古敖汉旗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7,(3):79~81
[28]王满堂,韩笑,吴敏.枣庄市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及开发探析.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804~11807
[29]王晓丽,宋书巧,张建勇,等.广西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以阳朔为例.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3): 45~48
[30]吕祯婷,罗世俊,谢晶晶.皖南黄山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建议.黄山学院学报,2008,10(2): 27~31
[31]杜忠潮,李磊,金萍.陕西关中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性定量评价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 62~67
[32]张广海,孟禺.基于AHP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3(2): 84~88
[33]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 93~98
[34]陈芳.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模型与产业发展模式探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5):232~236
[35]熊金银.西昌市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 16080~16082
[36]毛凤玲.大银川旅游区乡村休闲旅游地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1): 144~148
[37]胡娟,师谦友,范化冬.西安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 117~121
[39]钟洁.贵州乡村旅游资源特色评价与开发战略研究——以十里桃花江旅游区为例.江西农业学报,2010,22(12): 200~202
[40]李兴.河北省乡村旅游生态补偿研究.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AREVIEWOFRURALTOURISMRESOURCESEVALUATION*
ZhangJian※,DongLiyuan,HuaGuomei
(Department of Tourism,Qinhuangdao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Qinhuangdao,Hebei 066100,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s on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from the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e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the aspects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methods,evaluation objects and scales,and the direction of evaluation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And then,it summarized the status quo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The research showed that (1)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was basically the same principle.The evaluation factors,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the scoring standard were revised,and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values were chosen to construct th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model.(2) At present,the AHP method can combine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3) The evaluation of the scope of the study area covered China′s multi-province unit.The evaluation objects focused on different,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arge-scale objects,such as the single object,scenic multi-objects.(4)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ornamental value,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protection,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the policy suppor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The importance of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was recommended.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rural tourism resources,the evaluation method was generally simple,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d little atten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ensation ability,and the 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indicators was lack of overall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review;literature;roundup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1003
2017-09-30
张健(1981—),女,河北秦皇岛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Email:534916814@qq.com
*资助项目: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美丽中国’视域下河北省旅游生态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1601312)
F590.3
A
1005-9121[2017]10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