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畅,吉林电视台都市频道
采访语言的运用对于新闻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民生新闻采访来说,能否运用合适的采访语言对于当事人的影响是非常大,同时还会影响观众对于整个新闻事件的看法。很多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往往忽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采访语言也较为强硬和僵化,例如在灾难报道中记者经常不会顾及受灾者的情感接受能力直接报道其不幸遭遇,还有一些直接要求受灾群众说出自己的不幸遭遇,这对受灾群众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伤害。另外不仅缺少关怀还缺少人文性,采访语言的过于僵硬也使得受访者的情绪变得更加激动,新闻的人文性也很难得到良好的体现。人文关怀是民生新闻报道中所必不可少的,但很多新闻媒体却忽视了这一点。
很多民生新闻在采访报道为了追求新闻效果,经常会利用一些新奇事件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收视率。这些新奇事件很多都会涉及公民的隐私或者基本权益,但很多民生新闻在采访报道中却很少争取当事人的同意。例如对于一些家庭纠纷事件或者邻里纠纷事件,很多内情当事人是不愿意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出来的,但新闻记者为了尽快找到事情的原委往往会利用多种渠道获取当事人之间的内部信息,虽然增加吸引力但是也伤害了当事人的基本权益。
民生新闻缺少人文精神的另一大表现就是缺少合理的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会直接影响大众对于整个民生事件的看法,当前很多民生新闻报道却忽视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在评论中经常会使用一些不恰当的新闻语言。例如对于一些民生事件,新闻媒体往往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去评论,经常会站在政府或者强势一方的角度来进行评判,对于弱势群体缺少足够的关怀,所以当这样缺少人文意识的新闻评论出现以后往往会受到大众的抨击。
我们都知道民生新闻报道大多数都是关于百姓日常生活的,进行民生新闻报道更多也是为了帮助百姓解决身边的要紧事,所以很多当事人在寻求新闻媒体帮助的时候往往会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对于弱势群体或者寻求新闻媒体帮助的群众,在采访中要有一定的关怀,但也不能出于同情心而影响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报道。采访语言要尽量温和或者相对平稳,不能采用容易引起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新闻语言,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要充满热情和关心,在相对平和的情况下让受访者说出事件的真实情况。对于受灾群众或者困难群众,要有一种同情心,在真实表现其不幸遭遇的同时可以适当用一些容易让人产生同情心的新闻语言,这样能够起到更好地效果。
提到人文意识就离不开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问题,尤其是对于新闻采访来说,能否保护公民的基本权益是评判新闻采访中是否具有人文意识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新闻采访中不注重保护公民基本权益的问题,我认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将广大公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不能为了新闻效果或者收视率而忽视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提高对公民基本权益的保护意识需要在采访报道中时刻把握好尺度,哪些内容不能播放以及哪些内容不能诱导受访者说出来都要有所控制。在没有经过当事人允许的情况下不能随意报道当事人的隐私或者其他有关事项,只有在充分考虑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新闻报道,这样不仅能够彰显出新闻媒体负责任的形象还能够体现出足够的人文意识。
新闻评论作为对民生事件的总结工作其作用也是不可轻视的。民生新闻报道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百姓解决难题或者困难,新闻评论将会影响大众对于整个新闻事件的看法甚至是会影响整个新闻事件的走势的,一旦不能做出正确合理的新闻评论,将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新闻评论中的不合理现象,我认为新闻工作者尤其是进行新闻评论的从业者要拥有足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意识,对于弱势群体要给予足够的关怀与同情,尽力用新闻语言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同时对于社会中的不合理现象更要给予强烈的批评。在新闻评论中,语言运用要准确合理,不能使用过于激烈的新闻言语同时更不能使用容易让人产生歧义的新闻语言。
[1]陈平,民生新闻采访中的人文精神[J].《活力》,2015(11).
[2]祝庆庆,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完善措施[J].《新闻传播》,2016(4).
[3]魏敏,浅析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完善措施[J].,2016,6(5).
[4]季春艳,民生新闻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J].《中国报业》,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