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文学课教学模式探究

2017-12-26 08:05孙立盎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2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文学

◎孙立盎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文学课教学模式探究

◎孙立盎

高师文学课传统教学模式虽有一定优长,但缺憾明显。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以“引导探究”为基础,以互动性、研究性、过程性为特点的教学新模式,以实现与新课程的真正衔接。

高师文学课传统教学模式辨析。

美国教学模式研究专家乔姆斯指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计划或范式”,它具有原型、模型、范型三个特征,原型是指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学活动经验。模型是指教学模式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结构化、简约化的表达方式,是对教学的空间关系和实践关系的系统概括。在空间上表现为多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在时间上表现为操作的过程顺序。范型则指在一定范围内,教学模式有一定代表性和示范性。成熟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和不断完善的动态系统。

1.传统教学模式的优长

目前高师文学课的教学模式,较为普遍运用是传递—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及其弟子提出的“五段教学”,它的基本程序是: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这种模式不仅在高师文学课教学中普遍采用,大学其他课程乃至传统中小学教学中也较为普遍地运用。其优点是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利于以比较统一的尺度来评价学生、评定成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积累和掌握,在单位时间内比较迅速有效地获得较多的知识信息。当然,这种观念可能会与目前较为流行的一些教育观点有些分歧。在当前更加强调思维,而非记忆的教改理念下,基本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否定的。但是,客观地讲,传统教学模式中,“熟读精思”,双管齐下,应该是被肯定的学习方法之一。能力往往是基于足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没有基本的知识积累和储备,一味强调“能力”的培养,多少有些如饮无源之水;而记忆,可能是积累的主要途径吧。同样,在高师文学课堂中,基本的文学常识缺乏,如何去分析作品,理解作品、欣赏作品。

传统教学模式之缺憾

在客观上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优长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也必须正视它的不足和缺陷。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个很大缺陷,就是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地位,这就容易导致以下问题:(1)重负低效。课堂上,教师全盘灌输,一言堂,不仅导致教师疲惫、学生厌烦,而且还使教学成本(代价)高、而教学效率低。 (2)物式灌注,这种模式不仅易使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的惟一目标;而且也容易形成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成为教学的惟一方法;和物式评价成为教学评价的惟一手段,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性的基本消失。(3)知能脱节。传统教学模式重用脑、轻动手、轻实践;重记忆、轻运用;重结果、轻过程,使得知识往往以孤立的形态而不是以相互联系的形态为学生所接受。(4)影响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的培养比较忽视,可能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高等师范教育,不仅同其他大学一样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更要在教育教学中,始终把握师范性的特点,其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等往往会成为师范毕业生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后所秉持的态度和方法,对祖国下一代人才的培养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对高师文学课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缺憾予以正视的同时,应尽快调整和改进。尤其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要跟上新课程的步伐,更应走在新课程之前。

结合新课改,构建高师文学课的教学新模式,实现其与新课程的真正衔接。

高等师范教育,担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的重任,因此,高师教育必须关注中小学教改,不能和中小学教育脱节。随着教改的深入,高师文学课的教学,在使师范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适应教育改革的新需求。

新模式的建构,首先应从某一或某几个教育理论直接推导(演绎)出新教学模式,然后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成为一种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当前,教育教学理论发生重大改革,教学模式作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当肩负起缩小理论与实践之鸿沟的责任,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贯彻到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去。

教学模式古已有之,从孔子提出的“学、思、习、行结合”到《学记》中提到的“博学之——审问之——嗅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再到近代和现当代,它不断发展,综合演化,推陈出新,更加丰富多样,更加适应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1.适应新课改的高师文学课教学模式

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理论上,首先尝试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比如:基于问题一解决式的教学模式(质疑——发现——分析——解决),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选题——假设——论证——表达),基于主题一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话题——准备——对话——总结),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目标——任务——分工——合作),基于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计划——组织——活动——反思),基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教学模式(专题——搜寻——综合——呈现),基于多元智能开发的教学模式(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开发潜能——发展个性)等等。

上述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和优长,但从高师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文学课的实际出发,从新课程的实际出发,以下教学模式应该会更加适应新课改下人才培养的需求。

由于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而现代大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普遍较为不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以“引导探究”为基础构建教学模式是有意义的。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是个体探究型,也可是群体探究型,或者其他此类模式。无论哪一种,它应具有如下特点。

(l)互动性。学习说到底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还是创新精神的形成,都离不开学生自主自愿地参与,离不开学生的大脑乃至整个身心的“到场”。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必须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这些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现行的某些指导式、发现式等模式,对于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吸纳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虽然已经在有意识发动学生,但还是比较强调教师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尚未把学生真正置于自主探究的地位,认为学生探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探究,怎样实施探究等等都需要教师的规定和指引,还会担心在探究过程中走了弯路影响了教学进度怎么办。这实际上仍是“牵”着学生走路,仍然没有摆脱教师权威、教师中心的思想。当然,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指导”得过于具体,就容易弱化“探究”,甚至影响“探究”的效果和质量。

(2)研究性。研究性是这类教学模式的精髓。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取向, 鼓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为特征此类教学模式的特征。作为教师,要有巧妙地设置问题、敏感地发现问题、认真地营造研究氛围的能力,要有开启学生思路、指点学生迷津、化解学生困惑的学识以及欣赏学生的标新立异、甚至鼓励他们“胡思乱想”的宽容大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并走在其发展的前面,学生也才有可能开展丰富多彩而又切合实际的研究学习,经历曲折的研究过程,并由此获得各方面的最佳发展。

(3)过程性。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注重结论,而引寻探究模式虽然也有追求知识、技能发展的目标,但更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达成,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亲身本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和生活中喜欢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2. 高效实用,多元建构

由于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其功能的发挥也需要一定的教学条件,这就决定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模式。所以,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能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并随着教学条件的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模式。就高师文学课而言,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等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是应该而且必要的。但正如前文所言,高师教育要为中小学教学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高师文学课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一定要以“引导探究”为核心理念,在“引导探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才能体现此类模式的高效实用的特点,才能实现与新课程的真正衔接,才能符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高师文学课教学模式对语文新课程的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10JG0019Y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文学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我与文学三十年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