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

2017-12-26 08:05徐旭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2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一带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

◎徐旭

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未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而得以提升,西方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物质力量为载体将西方文化传播全球各地,同时也构建了强势话语体系。西方强势话语权的地位在短期内也不会有所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大国姿态的同时,以中国经验带领沿线各国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可行性路径。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各国以军事力量为主导的硬实力比拼也随之发生变化,代之以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权力相较。在此背景下,中国的逐步崛起使少数在国际社会拥有强权地位的国家深感“修昔底德陷阱”的忧虑。同时中国以“和平发展”为理念而提出的战略对策也屡遭西方拥有强势话语权的国家的误读和歪曲,这其中自然有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理念分歧,当然也不可避免西方国家相关专家学者的主观曲解。所以,对于“国际话语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的重视。国际话语权究其本质来看,是“一国在国际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影响力,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逐渐成为中国大国外交之路的一个重要战略和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既是大国外交战略,又是经济战略,既是推动中西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互联互通的全球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显示了中国作为大国的领导姿态和协同周边各国合作发展的积极理念,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可行性参考路径。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的现实困境

“话语即权力”是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轲在其著作《话语的秩序》中所提出的命题。而对于国际话语权,其本质上可以认为是“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使一国之地方性的理念和主张成为世界性的理念和主张。” 由此可以看出,国际话语权不只是“权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所提出的理念能否被他国所接受进而产生广泛影响力的问题。而这其中则隐含着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与对比。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并不代表中国在国际社会享有第二大的话语权。这种身份与权力不相适应的现象有着深刻的现实根据,也是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过程中遭遇瓶颈的关键所在。

首先,中国综合实力的崛起,遭遇西方“中国威胁论”的质疑,导致我们影响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未升反降。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实力的上升应能够助力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但如果,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影响到国际秩序的制定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必然会直接导致曾在国际舞台上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国家的地位受到影响,所以,会有一种若对方强大必然我方受损的威胁感,深陷“修昔底德陷阱”的恐慌,由此先以“威胁论”腔调唤起部分国家的危机感,遏制中国的发展,进而抑制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其次,西方国家的强势话语权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自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往来尤以“和平、发展、共赢、合作”为核心,建立了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但彼此之间依赖关系的加深,共同利益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中国同西方国家享有同等的话语权。事实上,西方国家在国际社会上仍享有专断和强势的国际话语权,这是基于冷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后中国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产生的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同时也是由于西方国家在“民主”“自由”“文明”“人权”等问题上一直享有话语导向的权力,致使这些概念一经提起,人们脑海中随之产生的便是西方予以的定义,西方国家的强势话语权是与其国家综合实力相适应的,而且,国际社会的话语体系就是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中国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同时,难免受到西方国家话语体系桎梏和束缚。

最后,西方话语成为主流话语,西方文化影响传统文化,弱化了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新世纪以来,伴随着西方文化以各种形式的强势入侵,西方话语也在无意识间充斥着国人的领域。例如人们熟知的“股份制”“市场经济”“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等话语均来自于西方的话语体系,因此就如张志洲在《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中提出的那样,通常的模式是“西方在设置话题,我们则跟着讨论”。“由于缺乏建立在中国自身文化和经济跟经济之上的强势话语与之抗衡,‘中国话语’反而成为弱势话语。”由此,中国文化必然需要一个强大的话语载体来体现他强大的生命力和主导力,而中国在国际社会上也应更多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避免引起误读和歧义曲解。这一点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一带一路”战略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重要路径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在国际社会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并享有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可目前的国际秩序仍然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规则的设计也是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发达国家设计的。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力图维护其在亚洲地区的领军地位以及确保美国的地缘政治经济利益的安全,采取合作的政策,来制约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随后在印尼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一个新的区域合作框架。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战略目标下,力求建立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是以建设基础设施为根本,要把我国的国内资源及能力由数量优势变为质量优势,是制度性建设的诉求。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区域经济,着眼于亟须中国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的沿线各国,通过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夯实周边外交的和平发展环境。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并非仅仅局限于区域合作领域,为大国外交战略作以辅力,通过与亚太国家开展自由区贸易合作以及开发银行、投资银行的建设来创建新型国际金融制度,寻求在整个全球经济范围内的话语权。

首先,“一带一路”战略倡导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大国姿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探析》中提到:“2015年底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上,一位埃及学者感慨:‘多少年来,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输出军火与动荡,是为了攫取石油;只有中国带来经济发展合作倡议,我们求之不得!’” 。中国的外交举措赢得了“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这是中国

话语权的一大体现,虽然国际社会中西方的话语强权仍然存在,但中国以大国姿态,协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合作共赢,带动周边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多边合作收得经济实际利益的同时,也可赢得话语权的博弈。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以基础设施为主,以中国经验带领沿线各国经济发展。二战以后,发达国家为援助发展中国家设立了发展援助机构,并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但资金的援助以及过分强调发达国家所倡导的“教育”、“健康”等理念并不能使发展中国家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及低收入陷阱的困扰,所以发达国家的援助意愿无可厚非,但收效甚微。中国在阐述“一带一路”战略中主张以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既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点,也有利于激发区域内各国的潜力,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这是“一带一路”的战略意义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APEC会议上发表讲话所强调的那样,互联互通格局的构建目的是要带动建设各次区域经济走廊,打造亚太大市场,并在区域和国际合作框架内推进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用互联互通来增强亚太地区人民在经贸、金融、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密切联系,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所以,“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发展经验的国际推广,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姿态凭借改革开放以来以基础建设为切入点所积累的发展经验,迎合“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急需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和“低收入陷阱”危机的需要,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在以实际发展经验为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发出同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声音,凭借发展创新的的理念,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谋求合作共赢,共建新型国际关系。

最后,一带一路战略基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大国文化的积淀,文化自信推进话语自信。古代丝绸之路推动和繁荣了中西方的商贸往来。千余里的丝路上,记载着中华商贸繁荣的盛世。古老的丝绸之路,曾是奇货互换、文明互鉴的典范;如今的“一带一路”,亦是旨在缔造“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格局下,促进开放、发展、和平、共赢、安全、交融的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再创丝路之佳话。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世界将目光聚焦于古老的东方文化。古代丝绸之路的繁盛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而当代的“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必然也有其发展得道的自然规律。一带一路的战略理念,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发展的理念,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旨在推动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进而开创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战略理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开展工业革命为荣的资本主义国家素来倡导的“西方中心论”的神话,使世界将目光聚焦于东方,倾听有着千年文明、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中国的声音。

“一带一路”战略将亚太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以及东南亚各国临海港口城市涵盖其中,包括65个国家,44亿人口。中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国、发起国,必须以大国的姿态担负起领头羊的责任。而这一责任也赋予了我们在亚洲区域乃至世界范围内更深刻的话语权力。“一带一路”战略彰显了中国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亲、诚、惠、容”外交关系的理念;“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新兴大国关系”显现了中国致力于崛起但“不称霸、不强权”的大国姿态。但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独享话语霸权的国际社会,中国还需以独特的东方文化背景作为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自信,引领经济发展理念的革新,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的时代,发出中国的声音,并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一带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