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倩
摘 要:布置作业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可以巩固、活化、熟练基础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抄袭现象却难以禁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教师、家长和学生深省的问题。应该从客观和主观上对其原因加以探究,从社会、家庭以及教育者自身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策略,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引导家庭的积极配合和监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遏制陋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抄作业;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3-02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148
作业是教师对学生掌握学习情况的一个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作业情况查漏补缺。而现在中学生抄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且手段越来越高明,导致了学生懒得去思考,继而不会去思考,上课不认真听课,下次的作业又不会,形成了抄作业的恶性循环。而且随着学段的升高,时间和学业的紧张,抄作业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教师们常常束手无策。
一、抄袭作业的主要原因
(一)网络因素
在这个网络时代中,手机、电脑占据了人们的绝大部分时间,有些学生把做作业的时间偷偷用在上网上,继而作业做不了,休息还不好。第二天为了应付老师检查,就抄抄了事。在我的班级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几乎发现他每节课都睡觉。于是沟通家长,家长反应孩子每天21∶00左右就进房间睡觉了。我提醒家长留意孩子进房间后是真的睡觉还是做其他事情……一段时间后家长给我反馈是:孩子躲在被窝里玩手机游戏,有时凌晨两三点还在玩……这样学生的学习精力和课上听讲的注意力肯定受到很大影响,长此以往,就造成恶性循环。
(二)家庭因素
家长的不作为也是造成孩子抄作业的诱因。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时看电视,甚至有的家长当着学生面玩手机游戏或抱着手机不断刷屏等,这会导致學生心理不平衡,做作业时也就草草了事。有些家长因学生的作业情况很差,就会很不负责任地痛打一顿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为了避免老师的“告状”和被家长揍,就会走“捷径”——抄作业。
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造成孩子缺少上进意识的一个原因,没了动力,作业自然也就马虎草率。现在好多学生都成了留守儿童,因父母忙于工作,学生的生活起居由爷爷奶奶照顾,对孩子的教育意识也比较差,而且比较宠爱孩子,孩子比较懒惰,作业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缺少有效督促的学生,上课时常发呆,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也不和其他同学交流,彻底丢失了学习和作业的自觉性,抄作业便成了捷径。
(三)教育因素
有些教师喜欢抽查一些学习比较好的作业,这样导致另外一部分学生就失去做作业的动力,产生投机取巧的心理。还有一些比较严厉的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就要惩罚。
有些教师为了提高优秀率,搞“题海战术”,作业量很大,学生根本就完不了。学生为避免挨罚,只能用抄作业的方式来完成。有些教师在教学上容易忽视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缺乏起码的关心和包容,很容易挫伤学生的情感。
二、针对抄袭现象所做的几点策略
(一)切断上网的渠道
现代有不少中学生痴迷于网吧,一放学就跑进网吧,网吧老板视而不见。甚至有个别学生为了上网玩游戏,偷偷爬越学校围墙,逃出学校去上网。所以监管部门应采取有效手段彻底禁止学生进入网吧和娱乐场所。
(二)父母有效监管
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必不可少,家庭作业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每天认真检查孩子作业是否完成,打电话询问孩子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加强沟通与交流,让孩子感知家庭的温暖,增强学生努力上进的动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心理上戒除网瘾,找到学习的乐趣,从作业中品味成功的喜悦。反之,如果家长放任自流,学生会更加不拿学习当回事。家长如因孩子的成绩不好就斥责,甚至打骂,这样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早地放弃努力,采取抄作业应付的态度。
(三)确当的评价与引导
教师对作业的批改,不仅是对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了反馈,客观的评价,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每次作业都要认真批改,评语要客观且有针对性。我校就有这样一位老师,每次作业都认真批改,而且还挑出作业情况相比上次进步大的;做得优秀的;还有一些需要鼓励的学生的作业等。在还没有上课前,就有一些学生问这位老师:我这次作业情况怎么样呢?我觉得这次作业非常简单等等。学生主动跟教师交流了,这样学生每次就能督促自己认真完成作业,就有了自觉学习的动力。另外,当遇到有抄作业的学生时,这位教师能充分发挥导向功能,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多和学生谈心,加强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讲抄作业的危害,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其学习态度,以真情感化学生,直至学生自己动起手来做作业。
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精讲精练原则,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养成主动思考、及时认真作业的习惯,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要彻底根治学生抄作业,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耐心,采取措施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上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2] 李玉琪.中学数学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