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少华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能够使小学生走出自私、沮丧、叛逆等负面消极情绪和心理阴影,教师通过自身的优秀品质影响学生,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都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品质;课堂教學;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3-00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3.028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小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书本等各种媒体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心理品质的变化越来越大,越来越趋向于“早熟”。当代小学生具有独特的个性、爱好创新,并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允许他人亵渎,他们讲求平等,他们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竞争心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心智教育课程的推广和完善。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
(一)求知力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非常乐于积极地探索,小学生与生俱来的这种天性是建立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在驱动力,更是小学生求知力产生的重要源泉,小学生对于小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求知力有所培养,更能够为一生不知疲倦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真诚
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应当具备一颗善良的心灵,在与其他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宽容对人、以诚相待。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以诚视人,能够获取在成长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纯洁、真诚的心灵非常重要。
(三)宽容
宽容是当今社会人际交往中的最基本的原则,大多数人将宽容也可以理解为自信、理解和智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呈现出思维活跃、行为奔放、个性张扬、不受他人约束和管制的一面,在家里更多的小学生受宠娇惯,造成了他们任性、固执、骄傲、目中无人的性格,如果将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就会导致小学生之间相处不能十分融洽,缺乏宽以待人的精神,容易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出现分歧。另外,小学生也不能够及时发现其他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不能够对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经常会为小事斤斤计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宽容品质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应通过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首当其冲的是教师自身应当具备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对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学习。第一,教师应当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学习对自身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通过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教学风格;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潜质,力争使小学生的学习环境轻松和谐,这种情况下小学生更能够发挥自身能力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生的表现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教师对小学生的积极认可,从而保证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顺利开展。
(二)教师应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能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第一,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加强对课前的预习,通过提高对下节课学习的熟悉度,发现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二,教师应当要求小学生对学习内容自觉领会,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点少讲或不讲,和小学生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第三,教师应当组织小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言,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从中获得启发,从而有助于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形成。
(三)多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根据教学要求让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回答,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是由于小学课堂的教学时间短,教师无法对每位小学生进行提问,而且教师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比较喜爱,这种教学方式使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没有课堂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位小学生就容易获得回答问题的机会,第一,教师可以根据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学习成绩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在6人左右为最好;第二,小组的组成成员中可以包含数学组长、语文组长、作业批改组长、纪律检查组长等角色,这种角色能够使小学生自我感觉受到了教师的重视,能够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很大的帮助;第三,通过对小组成员的表扬能够使小组其他成员共同感到荣耀,这种情况也能够大大提高教师表扬的范围,使得小组所有成员都能够获得表扬的喜悦,有利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卫萍.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4(9):60-66.
[2] 马晓亮.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涵与途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2):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