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跃进+徐小娟+蔡传鹏
摘要:以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为例,总结分析了生态鸡养殖模式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做法和成效,并认为选准目标、项目带动、多方协作是今后家禽产业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生态养鸡模式;成果转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2-4402-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49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ecological chicken farming results of the models in practice and effectivenes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chicken “553” model as an example, and deemed thatprecise goals, the project driven and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re the key factors in the future transformation of poultry industry achievements.
Key words: ecological chicken farming; transformation; application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促进经济发展。在家禽生产中,结构性不平衡的问题大量存在。以生态鸡产品為例,消费市场对于生态鸡产品需求巨大,但生态鸡养殖者却不能够为市场提供足够的真正生态鸡产品。这种情况导致市场上生态鸡产品以假充真、滥竽充数等问题长期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家禽团队通过团队协作,研究集成和推广应用,探索出一条较好的生态鸡养殖模式,为湖北省家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参考。
1 国内生态养鸡面临的困难
国内生态鸡养殖都是以传统的庭院养鸡和规模化的大群饲养为主。其中,庭院养鸡是生态鸡产品供应的主体,也是消费者比较认可的生态鸡生产方式。但在庭院养鸡模式下,生态养鸡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规模小、效益低。由于地理条件限制,传统庭院放养鸡养殖数量常维持在500羽左右,较难形成群体规模,不能满足市场对生态鸡产品消费需求。二是优质品种缺乏,饲养技术落后。农户按照传统方式养鸡,鸡苗多来自小孵化场或自繁自养,品种自身产蛋性能低,加上饲养管理落后,营养供应单一,管理细节缺失,鸡的产蛋产肉性能较差,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养殖设备简陋,疾病防控难度大。庭院养鸡由于鸡舍简陋,缺乏保温隔热措施,基本不进行疾病防控,很容易造成疾病流行。四是自产自销,经营分散,抗风险能力差。由于养殖规模较小,养殖户多单打独斗,很难联合起来集体经营,共同打造品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
集约化生态养鸡也是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的生态鸡养殖方式,其克服了小规模庭院养鸡的不足,但由于单群养殖密度过大,蛋鸡养殖的总体生产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相反,由于密度过大,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污染,形成所谓“地上没草,身上没毛”的现象。
2 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成果转化的实践应用
针对国内生态养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本着做大做强湖北省家禽产业的目标,从多方面进行了生态养鸡研究工作。
1)申报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地方鸡体系项目,为生态养鸡“553”模式成果转化提供经费支持。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共同向湖北省农业厅申请成立湖北省农业现代产业技术地方鸡体系,并开展了地方土鸡品种、生态养殖模式、生态鸡“两病”净化等方面的工作。通过体系项目支持,对规模化“553”养殖模式(图1、图2、图3)相关技术内容,包括品种筛选、营养补充、疾病防控等生态鸡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和细化,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规模化“553”养殖模式是在体系项目支撑下完成的一项大工程,是湖北省生态鸡养殖经验的凝结,同时也是国内生态养鸡中最为凝练的模式之一,得到了农业部、中国畜牧业协会以及国内家禽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与认可,不但在湖北省内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入编全国畜牧总站主编的《蛋鸡主推技术》一书面向全国推广。
2)开展规模化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认定工作,为生态养鸡产业长久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促进全省生态养鸡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以湖北省家禽业协会为主体,开展规模化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认定,对省内专业从事生态鸡养殖,生产规范、符合生态鸡放养的养殖户颁发认证证书。该项工作是湖北省对现有的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进行评价的行业规范,满足了生产者、消费者各自需求,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发展。
3)发展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推广集中育雏技术,不断优化生态养鸡的组织形式。为更好推动地方鸡产业发展,通过政策激励、示范引导、加大宣传、强化服务、创建品牌等形式,不断推进地方鸡生产组织形式。例如,京山县通过“三优先”(优先解决养鸡场地,优先解决贷款,优先给予贴息扶持)的原则鼓励从事地方鸡生产的农户,2014年京山县投资50余万元,创建养殖示范户30个,引进鸡苗60 000羽,人工种草18 hm2,配置太阳能黑光灯60盏,搭建活动板房60个,使全县的规模化生态养鸡连续3年保持15%的增长速度,标准化生产水平快速提升。
4)组织召开全省地方鸡产业发展大会,扩大湖北省地方生态养鸡在全国的影响力。为扩大湖北省地方鸡产业的影响力,体系每年组织一届全省地方鸡产业发展大会,参观生态养殖典型企业,并就地方鸡发展中突出的问题进行专题交流。会议邀请国内知名专家现场授课,省内外从事地方鸡生产、销售的企业、个人及相关媒体踊跃参会。目前,地方鸡产业发展大会已顺利召开了四届,累计参会人员达到1 000余人次,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受到央视网三农频道、中国农业新闻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湖北农业信息网、农村新报等多家媒体竞相报道,对扩大湖北省地方鸡产业影响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5)组建湖北省第一个生态土鸡产销联盟——湖北省青山绿水生态放养土鸡专业合作社联社,促进产销链条畅通。为解决目前土鸡、土鸡蛋消费存在“三难”(无标准识别难,无组织品控难,无渠道购买难)和土鸡养殖户面临的“五难”(淡季销售难,销售渠道稳定难,优质产品优价难,规模较小做品牌难,养殖风险大发展难)问题。在2014年10月31日由省家禽协会牵头,组建成立了湖北省青山绿水生态放养土鸡专业合作社联社,汇集了荆门、宜昌、十堰等10多个地市州的30多家专业合作社、6 113个养殖户,620多万生态放养鸡群体,并采用“九统一”(统一鸡种、统一鸡粮、统一动保、统一饲养模式、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对生产、加工和销售进行统筹,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确保养殖户收益,全面推进了生态养鸡产业的发展。
6)组织开展技术培训,通过媒体宣传湖北省的地方鸡产业。为把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的理念传递给农户,体系专家先后在宜昌、恩施、丹江口、汉川、大冶、罗田、安陆、应城、京山、武汉、天门等地举行技术培训90余次,培训近1 498万人次。同时,通过央视农广天地、湖北省农广校等多家新闻媒体播放《规模化生态养鸡553模式》科教片,进行生态养鸡模式宣传,并利用央视农广天地、央视网三农频道、中国农业新闻网、《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湖北农业信息网、《农村新报》、湖北之声电台等介绍湖北省生态鸡产业发展,解答生产难题,增强湖北省地方鸡养殖的影响力。
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的成果推广,对湖北省生态养鸡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2012年至今,全省共建成“553”养殖模式鸡舍约123 000栋,累计推广“553”养殖模式生态鸡近20亿羽,新增纯收入约60亿元,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另外,该模式的应用对充分利用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充分利用天然饲草资源,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示范作用。
3 对家禽产业成果转化的思考
鸡蛋产量过剩和蛋鸡生产水平偏低是中国蛋鸡生产的主要问题。蛋鸡养殖方式落后,疾病多发,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是影响家禽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养殖模式更新,提升家禽养殖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从一定程度就是在家禽产业中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对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成果转化的历程,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蛋鸡产业成果转化。
1)项目带动是推进家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鸡养殖模式推进过程中,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给予的项目支持是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保证了后续生态养鸡关键技术研发和集成,有效推动了模式的生产示范和推广。项目支撑是推进湖北省生态养鸡发展的重要动力。鉴于湖北省家禽产业中有诸多尚需研发的关键性问题,建议相关部门给予适当的项目支持,以最大限度推进湖北省家禽产业的发展。
2)选准目标是家禽行业实现腾飞的关键。准确把握行业节点,选择有效目标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关键。目标选择好了,才有可能推动产业进步,促进产业发展。在生态鸡模式探索中,养殖模式是其中最为关键的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湖北省生态鸡养殖才真正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当前,湖北省家禽产业正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尚有诸多行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例如鸡粪收集利用问题、水禽旱养的问题和鸡蛋安全生产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生产的方方面面,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立足实践,认真思考,密切围绕家禽行业关键节点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以最大限度推进家禽产业发展。
3)加强协作,创新性开展成果转化。在生态养鸡模式的转化过程中,职能管理部门、技术研究单位、湖北省家禽协会、新闻媒体等从不同角度对模式的转化应用提供了支持,对模式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巨大作用。同时,生态养鸡生产方式认证、集中育雏育成、轮牧生产等创新性的做法使广大养殖户的生产热情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推动项目成果应用。因此,加强部分协作,创新工作思路是未来家禽产业成果得以转化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蔡传鹏,李朝国,龚炎长,等.规模化生态养鸡553养殖模式示范推广[J].中国科技成果,2016,17(22):42-44.
[2] 俞云庆,朱建华,钱贤明,等.桑园养鸡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蚕桑通报,2014(2):48-49.
[3] 陶利文,王力峰,杨永平,等.武汉市生态养鸡发展现状及建议[J].湖北畜牧兽医,2015,36(10):52-53.
[4] 林雪娥,高锦华,林 琳.生态农业技术模式的探索与推广[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07,24(2):37-39.
[5] 王万俊.适度规模蛋鸡场生态健康养殖技术与应用推广[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7,33(6).
[6] 腾 飞,吴 冲,杨丰利.林下养鸡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6,48(2):146-148.
[7] 朱国安,许殿明.“小别墅”生態高效优质鸡蛋生产技术[J].中国家禽,2014,36(22):58-59.
[8] 李朝国,潘爱銮,袁明波,等.规模化高效生态养鸡“553模式”的编制与解读[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2):99-101.
[9] 顾永芬,朱丽莉,陶宇航.生态养鸡模式及其现状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6):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