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强
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存在着诸如艺术水准亟待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认知度低、“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难以找到下一代传承人等诸多问题。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创新只有与教育文化事业相结合,发挥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服务和促进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和艺术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作为一所艺术类的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近年来结合艺术设计和学前教育的专业优势,引进了开封木板年画、中国传统剪纸、面塑、烙画等“非遗”项目到学校进行常态化教学,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在“非遗”传承项目中的作用,搭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重要平台,解决资源与需求的突出问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了学生将“非遗”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对“非遗”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一、“非遗”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的思路
对于艺术设计的相关专业来说,教会学生使用不同的设计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或对艺术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引入“非遗”项目的初衷,是希望通过项目的引进,让学生能够通过接触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符号、纹样等来开阔视野,从而激发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专业能力。在考察了开封木板年画博物馆后,学校邀请该项目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任鹤林先生到校进行常态化教学,与设计专业的版画课程相结合,根据他的时间定期安排学生在选修课开设木板年画课程。
项目引进后,学校突出课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项目教学为抓手,树立理论服务实践、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版画和开封木板年画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西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相同与差异,加深对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文化内涵的理解。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和探索,这个课程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吸引了大批设计专业学生选修。木板年画项目成功引入后,我们又先后引入了中国传统剪纸、扎染、烙画、皮雕、面塑、丝绫堆绣等“非遗”项目,在不同的专业中开设常态化课程,很好地调动了相关专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 “非遗”项目课程的组织形式
“非遗”项目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外聘国家级或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为授课教师,建立工作室,配备本校相关辅导教师,在不同专业每周用选修课时间开展教学,如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开封木板年画和烙画项目教学。二是以本校教师为主,在学前教育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相关科目的“非遗”项目课程化教学,如扎染、中国传统剪纸、面塑和皮雕项目等。其中,面塑课程就是我校教师主开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教师原本学的是设计专业,由于自己喜爱面塑艺术,在外拜师学艺,学校也派该教师参加了多次相关培训,取得了市级“非遗”传承人称号。该教师在学校开设的面塑课程受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热烈欢迎,在该专业的手工课上,学生不仅学到了非常实用的专业技能,也感受到了传统面塑艺术的魅力。
三、“非遗”项目融入课程的创新与成效
学校从中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出发,以项目为载体,将“非遗”项目课程与专业技能竞赛、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通过教学、实训,实现了各方面的“共赢”。
1.学生设计水平得到提高。“非遗”资源融入是对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和载体的有益补充,丰富的“非遗”创作元素和题材能拓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加深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应用的创新意识。如,设计专业学生运用木板年画的元素创作的版画作品,在教育部组织的“文明风采”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
2.教师教学能力全面提升。“非遗”资源融入项目课程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得到了有益的彰显。学校聘请的“非遗”传承人在项目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学校配备的辅导教师也在项目的开展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教师们把备课和教学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在“非遗”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3.增强了师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学校“非遗”项目课程的开展,给不同专业的师生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窗户,他们通过学习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由来、风俗奇趣、大师背景、工艺流程、造型特征、典型纹饰等内容,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学生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一些传统文化符号来表达自己对设计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4.为“非遗”项目传承播撒火种。“非遗”项目的融入,引起了我校师生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极大兴趣。其中一名学生沉浸于木板年画的艺术魅力,毕业后师从国家级木板年画传承人任鹤林先生,经过一年的学徒生涯,目前,已经成为初级传承人,又被我校聘为木板年画课程的辅导教师。
四、“非遗”传承项目的未来发展与思考
“非遗”传承项目自2015年进入我校,从兴趣课程到常态化教学均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有以下思考:一是项目进展要与专业课程建设密切结合,学校将继续吸收引进与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非遗”项目到教学中来。二是“非遗”传承项目引入学校要课程化、教材化。在近几年实践的基础上,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不同项目的课题组,将这些“非遗”项目的历史、由来、风俗、工艺、技巧、纹样等教学内容整理归档,提取应用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和内容系统化、数据化,经过进一步提炼,将这些“非遗”项目资料编写成适合中职层次的校本教材,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三是将“非遗”项目与学生的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办学新特色。通过“非遗”项目的教学,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再发现、再组合、再创新,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灵感,创作出既有中国文化渊源又有新时代理念的创意作品,让传统的文化符号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
(责编 张红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