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的有效方法

2017-12-25 11:56赵小莉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区域幼儿活动

赵小莉

【摘要】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区域活动环境的设计,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运用适宜、有效的教师指导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幼儿人格品质与文化素养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幼儿教育 区域活动

活动环境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122-02

幼儿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育生力军的重大责任,幼儿园教师要想高质高效地达成教育使命就必须不断探索、优化教育模式,根据现代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并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创设并运用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本文着重对区域活动教学这一主流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进行探讨,针对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点(如区域活动环境设计方法、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方法、教师的指导与评价这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区域活动环境的设计方法

(一)创设具有适宜性、趣味性、自主性的区域活动环境

在幼儿园教学中,开展区域活动是为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以及实践探究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因此,在设计区域活动环境时,应当注重适宜性、趣味性与自主性,针对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与性格爱好创设趣味性的活动,让孩子们可以自主参与不同的区域活动。

对于小班的孩子,在设计区域活动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孩子年龄较小、刚入园未能完全适应环境的情况,为孩子设置一系列温馨熟悉的活动环境。开展的区域活动可以以角色类为主,比如娃娃家、小医院、小厨房等。对于中班的孩子,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设计活动环境时可以侧重培养孩子的交际沟通能力,如开展模拟经营类活动,创设超市、美食店、理发店、花店等活动环境。而对于大班的孩子,由于这阶段的孩子动手能力与积极性较强,在设计活动环境时可以考虑设置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区域活动,如探索影子、益智区等。同时,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可以开设一些书写区、语言区、小学课堂体验区等。

(二)材料的投放及使用

开展区域活动教学必须合理投放与使用教学材料,为孩子们构建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激发孩子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区域活动中。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幼儿园场地与经费有限,教师必须充分整合有限的资源,对教学空间进行规划,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活动材料等。比如,在“娃娃家”这个活动中,教师可以在教室的空余位置布置小范围的活动空间,和孩子们一起剪纸,制作活动场景的装饰,把收集的易拉罐用透明胶粘起来做成房子外面的栅栏,使用硬纸皮搭建小房子并涂上颜色。教师还可以教孩子们使用空饮料瓶制作小花盆、小碗碟和喷水壶。这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孩子们形成“变废为宝”的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多利用自然材料,如让孩子们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花瓣,使用这些材料制作拼贴画;或者收集一些好看的鹅卵石拼成房子的形状,进行“跳房子”游戏。总之,材料的投放与使用应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动手和思考。

二、区域活动内容的选择

(一)与主题活动相结合

开展主题性的区域活动能够帮助孩子了解主题所倡导的文化信息或人文素养。比如,在“母亲节”这天,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感恩主题活动,让家长们到学校共同参与。我们可以让幼儿给母亲画肖像画,也可以让孩子们发表演讲,主题为“母亲做过的令自己最感动的事”或“最想为母亲做的事”,让他们亲口说出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端午节”这天,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怀念屈原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通过表演的方式演绎并体会屈原的故事,表演结束后再一起动手包粽子。

(二)与本土文化背景相结合

将本土文化资源与区域活动教学相结合能够增进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提升幼儿的文化素养。比如,在壮族节日“三月三”,为了普及民族文化,教师可以结合“三月三”要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民俗设计如下活动区域:一是植物角。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制作五色糯米飯的植物染料,让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的名称、外形特征及用途,同时可以开设制作区,让幼儿尝试制作五色糯米饭;也可以在活动当天邀请家长来到现场助教,增进亲子间的交流。二是美工区。教师可以投放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染料、叶子、染好的糯米,让幼儿进行印染、拓印,并开展粘贴画的活动。三是美食区。教师将幼儿制作好的五色糯米饭蒸熟,让幼儿亲自端给家长品尝。这样不仅能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孝敬父母的意识。四是表演区。我们可以让孩子穿上当地的民族服装和老师家长一起唱山歌跳民族舞蹈。又如,在筹划“中秋节”活动时,教师可以设计美工区,准备好彩纸、竹条、剪刀、胶水等,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制作花灯装点幼儿园;也可以设计美食区,邀请家长助教,来园指导孩子制作本地特色月饼——“饼哆”;还可以设计运动区,投放兔子花灯,开展特色民间活动“拉兔子”比赛。

(三)与品格教育相融合

将品格教育与区域活动相结合是一种隐性教育,即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各种优秀的品格,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这些优秀的品格。比如,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团结合作,可以开展二人三足比赛,让孩子们从中了解到,要想顺利到达终点,不能只靠一个人努力,而要跟同伴相互配合。又如,为了让孩子们学会诚实守信,可以设计一个故事角,让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收集一个关于讲诚信或不讲诚信的故事,可以是典故、寓言故事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幼儿通过自己讲述和听别人诉说,了解到诚信的可贵及失信的后果,从而形成“人应该讲诚信”的认知。

三、运用适宜、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运用语言技巧对孩子进行指导

在过去的幼儿教育中,教师更侧重于采用直接传输的方式,把知识和操作方法直接告诉孩子。这样虽然可以快速完成教学工作,却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和思考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语言技巧对孩子们进行指导。比如,在进行主题绘画教学时,教师要巧妙运用语言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想,主动去画。在“自由飞翔”的主题中,教师可以提问:“小朋友们,如果你们身上长出了翅膀,那么你的翅膀会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们发言,并将自己的想象通过画画表现出来。接着教师可以问:“如果能飞到天空中,那么我们会看到什么?”有的孩子说能看到蓝天白云,有的孩子说能看到高楼大厦,也有的孩子说能看到高山与河流。顿时,自由飞翔的画面便浮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之中,呈现于画纸之上。在绘画阶段,以上提问发言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们完成自主想象和探索的过程。除了直接的语言,教师还可以巧妙运用肢体语言来进行指导。比如,看到画得好或有进步的孩子时,可以通过竖起大拇指的方式予以表扬;对于绘画能力较弱的孩子,教师可以摸摸他们的头,给予一个温暖的微笑,让他们不要紧张,慢慢思考。运用润物无声的肢体语言对孩子们进行激励,可以提高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注重活动后的评价指导与反思

开展区域活动不仅要注重活动的实施过程,也要重视活动后的评价与反思,不断总结归纳经验教训,才能对教学方法进行调适和更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独特的性格,在对孩子的活动表现进行评价时我们要以鼓励为主、建议为辅,在评价时要先肯定孩子们的努力和成果,与孩子们一同交流活动的体会,让孩子们自己说一说参与活动的收获及没有做好的地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在评价机制方面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打分方式,将教师评价与幼儿互评结合起来,并运用网络流行的“点赞”方式给予评价。做法是:先用卡纸制作许多小卡片,在卡片上写上“赞”字,给“赞”设置一定的积分。表现良好的孩子,活动结束可获得老师的一个“赞”。每个小组可以由组员推荐一名优秀成员获得一个“赞”。到期末时教师对孩子们的积分进行结算,根据不同积分兑换不同档位的奖品。传统的打分方式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而运用新颖的“收集积分”的评价机制能使孩子们持续产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并增加了评价环节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区域活动教学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文化素养与探究能力,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区域幼儿活动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