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有效问题链的尝试

2017-12-25 11:06杨长军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问题链深度教学小学数学

杨长军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论述课堂提问的不同方式,以问题链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由浅入深的思考,在逐步的训练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链 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1A-0091-02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十分关键,而问题是激励学生思考的原动力。小学数学是一门十分注重思考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对提问教学的理解不够,课堂上会设置一些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使得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不配合教师的提问。为了改善这种提问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精心设置问题链,通过问题逐步推进教学过程,发挥提问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以学情为依据,找准问题链切入口

教师设置的问题链需要具有针对性。而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已经掌握哪些教学内容,对哪些问题还存在疑问,基于学习冲突点或者学习疑问展开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聚焦冲突点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与之前学习的知识点产生冲突,对相似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会产生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积极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学习冲突点,然后借助问题帮助学生疏导,从而有利于学生辨析知识点,能够灵活运用知识,避免混淆。

比如,学习“分数的乘除法”这一内容时,教师会先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的“分数的加减法”。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分数加减法在运算的时候首先需要进行通分,而分数的乘除法就不需要这样做,因而感到疑惑。针对学生的这些疑问,教师可以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四则运算的优先级别是什么?”“分数加减法的本质是什么?”“分数乘除法的本质是什么?”“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就了解加减法和乘除法之间的运算规律是不同的,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需要通分,而乘除法需要约分,不能放在一起进行类比学习。教师提的这一系列问题,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很轻松地辨析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加减法的区别,在运算中避免混淆。

(二)找准困惑点

对于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教师也需要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可借助营造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顺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困惑点,这样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学习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柱与圆锥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与体积计算公式。许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产生疑惑:为什么表面积计算公式是这样的?体积公式要怎样计算?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乘以[13]?学生有这些疑问是因为学生之前接触的几何图形都是基于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而圆柱和圆锥、长方形与圆形的组合图形,学生在首次接触中对其表面积和体积的认知不准确。基于学生的这些困惑,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释疑答惑。例如“面积是什么?平面几何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如何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转化成平面图形?”“体积是什么?”“圆柱体积计算和长方体体积计算之间有什么联系?”“如何自己动手实验测试圆锥体积计算公式中[13]的由来?”经过教师循序渐进的提问,学生就会思考如何将圆柱和圆锥展开成为平面图形,进而发现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侧面的长方形面积。教师再让学生动手制作相同底面积和高的圆柱与圆锥,然后在圆锥内部装上沙子,将这些沙子倒入圆柱中,从而发现这些体积刚好是[13]的圆柱体积。学生经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和逐步分析,就理解了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在学习中也能灵活运用。

二、以内容为抓手,精设问题链形式

教学手段是为了教学内容而服务,因此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读,基于内容来设置问题链,以避免提问过于千篇一律,让学生对每一节课的学习都充满新鲜感,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适切性的问题提法

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精心设置每一个问题,使每一个问题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避免问题提问的随意性。教师切忌提一些让学生判断对错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很浅显,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要想让学生借助问题展开思考,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全面把握教材,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向导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比如,学习“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可以先提出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将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计算面积的思想。问题一:圆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之间存在什么關系?问题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问题三: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经过这三个问题的推进,学生就了解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也掌握了割补、微分的思想。

(二)多样化的问题形式

教师还需要对提问的方式进行优化,比如,可以直接提问,让学生准确把握知识重点;可以通过案例设计提问,让学生能结合问题背景进行思考;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从小培养发散性思维。这样,学生才能灵活运用知识,避免知识学习过于僵硬化。

比如,学习“商不变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封闭性问题,让学生直接掌握知识要点,如“60÷10=?根据商不变性质,600÷100的商又是多少?”而为了激发学生拓展思维,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600÷100的商是多少?与它具有相同的商的算式有哪些?”开放性的提问因为答案有无数种可能,这就激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

三、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思维能力提升

为了丰富教学过程,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对涉及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有效提升思维能力。

(一)以“串联式”问题促进思维纵向发展

教师基于活动提问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地提出串联式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教师如果直接提出一些较难的问题,就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掌握该知识点。

比如,在学习“找规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学生展示十张博物馆参观券,并且用“1-10”的数字标好,并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如果要一次拿两张连号的,如何拿?(此时有的学生说可以拿1号和2号,有的学生说可以拿2号和3号)问题二:有多少种拿法?(学生经过圈圈写写后算出有9种拿法)问题三:如果一次要拿三张连号的,如何拿?拿的方法比9种多还是比9种少?(学生此时开始圈写,得出有8种拿法)问题四:在圈画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此时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只要将圈放在最后一组,看一下那一组的开头数字就知道可以有多少种拿法了)教师这些串联式的提问,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

(二)以“并联式”问题促进思维横向迁移

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基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提出“并联式”的问题,让学生对相似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这些知识点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

比如,学习“中心对称图形”时,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这两部分内容是相互独立的,是并联式的关系,对此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绘制轴对称图形?”“如何绘制中心对称图形?”“关于线对称与关于点对称有什么区别?”“中心对称图形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吗?”经过提问,学生就会对比、思考这两部分内容,避免出现知识混淆的现象。

综上所述,有效的提问能引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提问方式,使得提问过程充满灵活性,让学生能跟随教师的提问积极思考,最终提升思维能力。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问题链深度教学小学数学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