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2017-12-25 10:23葛志燕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渗透策略美育小学数学

葛志燕

【摘 要】小学数学具有简洁、统一、和谐、丰富、深刻的外在美与内在美。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捕捉美的生活,观察美的教材,体验美的操作,领悟美的想象,接受美的评价,展现美的创造”,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展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學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创造出数学的美。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美育;渗透策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育不仅仅体现在音、体、美等艺术学科中,在数学学科中同样蕴藏着美育。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著名哲学家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拥有至高的美。”

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课程。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逐渐淡漠,有些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反思这种现象的成因,教师应该承担起很大的责任。华罗庚曾说过:“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像人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无味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美,让学生去欣赏数学中的美,并不断地去展现数学的美,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学习为愉快学习。从而创造出数学的美。

一、捕捉美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同样,数学中的美不单单属于教材本身,而广泛地表现于生活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捕捉生活中所蕴含的数学的美,展示数学美的巨大魅力和作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花园,一起去感知、体会。

如“对称图形”的教学就是一节典型的展现数学美的好教材。课前,教师可以收集生活中具有的对称美的图片,如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雄伟的北京天安门……让学生深切地感受这些轴对称建筑物,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课的结尾让学生欣赏中国的民间艺术——剪纸(对称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数学的对称美,能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美”。

探究生活中数学美的素材,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寻找生活中具有“数学美”的事物,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这样既使我们学会了数学方法,又提高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观察美的教材

著名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这就充分说明美育的作用和价值在于培养一双善于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美育因素,可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首先是数学教材本身的美,即外显美。数学教材是经过无数专家、学者像艺术家创作作品那样经过“精雕细刻”而成的,其精美的装帧,漂亮的封面,有序的编排,图文并茂的内容等,可以说是一件融多种艺术于一体的“艺术作品”。如第一册《准备课》中各种井然有序的活动,让学生有一种新鲜、亲切之感,穿插其间的《数学乐园》《活动园地》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

其次是教学内容中蕴含着的美,即内在美。数学的简洁是突出的,引人注目的美感。通行世界的数学符号,精练准确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表达,可算是简洁的文字和语言,它能给人以深邃的美的享受。数学的内在美还表现在它的有序,和谐,统一、严谨。如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思考的有序性,数形结合则充分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数学题目中一题多解则显现出了“殊途同归”的方法美等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反映了数学的美及数学教材的内涵美,这些无不包含着数学的美妙与奇特,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核心内容。

三、体验美的操作

数学中的美往往是形象鲜明的,特别是新颖奇特的空间图形,仅仅凭借对美的形象的感知,所得的美感只停留在表面和浅层,是不深刻的,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才能通过各种美的体验和品评鉴赏深化对美的形象认识与感知,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枯燥的数字赋予灵性,使难懂的规律易于接受,往往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同样,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数学的美的感受会有更独到的领悟,会更强烈,更贴于心。

如笔者设计的活动课《摆一摆,想一想》,放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摆珠子活动,在动手、动脑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发现、归纳圆片摆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感受数学的美,感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乐趣。又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之后,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大头针、圆卡纸、小棒、彩纸等材料,制作一件精美的角的礼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加深了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在操作体验中感受了数学的美。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体验,在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审美愉悦。

四、领悟美的想象

审美体验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某种独特的审美意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就是创造力”,教师应把握适当的时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领悟想象的美。

如教学“圆的面积”在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时,引导学生把圆剪成16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再借用电脑课件显示,把圆分成32等份、64等份,并提出问题:这样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使图形变得更接近长方形,该怎么办?以此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圆等分成128份,拼成的图形会怎样?如果等分成256等份,拼成的图形又会怎样呢……如果一直这样不断地等分下去,剪拼后的图形将是什么样的呢?把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近似长方形的长由曲线变成直线的动态过程,运用启发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较形象地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并渗透极限思想。

五、接受美的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评价从评价的目标到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和对人格的尊重。评价,是一种价值评判,是一种精神性的交往活动,是评价双方的心灵相遇,在互相的尊重和信任中,敞开心扉,在愉悦的心情中接受温馨之美。这种评价的美体现在师生、生生之间。

教师的美的评价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信任的纽带,是闪耀新理念的明珠,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你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你的设计太有创造性了!”……这些富有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再次得到了审美情感的体验。

接受美的评价还体现在合作中学习。学生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评价,在生生的互相评价中感染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出示一个组合图形后,问学生:“这个图形的面积能直接求吗?”然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接受同伴的评判,讨论方法的可行性。学生在互相的评判中验证了求组合图形面积分割法与添补法的可行性,在评判中各自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审美体验更深刻。

六、展现美的创造

创造美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数学的审美意境,以启迪学生数学美的直觉,以便进行数学规律的再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发明能力。正如美国代数学家哈尔斯说的:“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创造了美好的新概念;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因为数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

数学题目中凝聚着数学王国的精华,数学题目的解答,一次又一次把人的智力推向新的境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沿着不同的思维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会激起层层精神的涟漪,令人感到审美的愉悦。数学课堂也应成为学生创造的园地。

总之,数学本身处处充满美的韵律,数学的课堂时时闪烁着灵动的美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渗透,要认真体会小学数学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去捕捉、发现、领悟、接受、创造数学之美,让“美”充满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操,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策略美育小学数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美育教师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