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尔得
核心提示:威尼斯用了一个讨巧且聪明的办法,让这个据说终将沉没的泻湖之城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无数游客。
作为一个无法生产粮食和作物的泻湖地区,威尼斯一直以来都被强烈的危机意识推動着奋勇向前。早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威尼斯就因精通航海和贸易称霸地中海。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威尼斯地理位置优越不再,到19世纪末时,威尼斯除了生产玻璃,就只剩下风景优势。
作为观光胜地,在如何保障人们源源不断地到来且为当地经济作贡献这点上,威尼斯可谓是旅游界当仁不让的先驱。
始于1895的艺术双年展便是一例。双年展的创办目标看似为了给当代艺术开创一个新的市场,实则是为了推动威尼斯观光业的发展。从第一届开始,每届展期长达半年的艺术双年展,都为威尼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人潮。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上一届即2015年艺术双年展总参观人数超过50万人次,比2013年增长了5.45%,日均接待参观者2899人次。双年展带来的游客,无疑强劲提升了威尼斯旅游业。
我在今年双年展期间抵达时,威尼斯正值夏季旅游高峰期。划着贡多拉的船夫们哼唱着意大利歌剧,载着游客在七弯八绕的运河上摩肩擦踵。而在老城区如毛细血管般错综分布的窄小巷子里,说着各国语言的游客穿梭于形形色色的商店中。
在双年展的大品牌下,威尼斯于1930年开办了音乐节,1934年开办了戏剧节和电影节,1980年开办了建筑双年展,1999年开办了舞蹈节,最后在2009年又增加了国际儿童嘉年华。
除了电影节和儿童嘉年华每年举办之外,其他几项活动都是隔年举办,所有展览都归属同一组织管理。双年展旗下的各种活动品牌,再加上每年2月传统的面具节,使得威尼斯基本能在不同的时段,吸引世界各地不同行业、爱好的人前往。
威尼斯用了一个讨巧且聪明的方式,让这个据说终将沉没的泻湖之城一年四季都能吸引无数游客,很有气质且有效地发展了观光旅游产业。
百余年来,威尼斯双年展的模式在世界各地得以复制。1951年开始的圣保罗双年展和1955年开始的卡塞尔文献展(5年一届),与威尼斯双年展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近年来,这股潮流开始波及亚洲,1995年,韩国光州开办了双年展,2000年上海双年展也正式开办。但在众多展览中,威尼斯双年展仍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宏大的策展规模,保持着舵手地位。
从1993年起,中国艺术家开始受到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主策展人的邀请。在威尼斯的陆续亮相,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全球化的开始,那里也成为中国艺术家涉足世界艺术圈的首秀展台。
如今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如王广义、张培力、耿建翌、徐冰等,都在1993年至2005年期间受到威尼斯策展人邀请,成为首批站在世界聚光灯下的中国艺术家。威尼斯让这批中国艺术家找到了一种更强大的身份归属,使他们在获得国际性表达机会的同时,也进入了这个圈子的真正核心。
威尼斯双年展一般由3部分组成:主题展、各国家馆推出的展览以及平行展。近年来,中国艺术家参加平行展的人数越来越多,威尼斯无疑欢迎这样的平行展。比如,2013年有360多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场租、人工等各种费用总计高达近1.2亿元人民币,加上保险、运输、住宿、旅游、购物等,几乎为威尼斯贡献了3亿元人民币。
平行展也为威尼斯带来了各种艺术掮客,他们给需要到威尼斯镀金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等提供展览机会和服务,从中获利。此举也为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的履历表注入了水分。
双年展虽是威尼斯发展城市观光产业的品牌产品,却以在业界的国际性和学术地位获得了一致认可。但是,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加深,威尼斯双年展的份量正逐渐被中国艺术界客观看待。(支点杂志2017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