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
核心提示:商业模式不同,对10万+的理解也有不同。尽管10万+在数字上很好看,但在商言商,精明的商人更注重实际效果。
“双11”刚过,刘杰又开始拼命为吸引“铁粉”想创意了。
刘杰是一家农业创业公司的副总经理,该公司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
“对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通过高质量的微信文章引流粉丝、拉动销售,是性价比最高的营销方式。”刘杰对《支点》记者说,从公司实际运营情况来看,每发一篇高质量、高阅读量的好文,都会带来销售脉冲式增长。
但很多时候,即便是好文,仅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将文章推到10万+,刘杰还必须借助外力——花钱请别的公号大V帮忙推送自己的稿件。
刘杰愿意为这个掏钱。因为10万+的好文不仅仅意味着多少人看了这篇文章,而是因为文章能给公司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刘杰为创造10万+花费的钱不算多,但全国千千万万个刘杰们的需求,很快就将10万+做成了一门大生意。在这门生意中,刘杰们既是助推者,也是消费者。
要10万+,更要“铁粉”
年近不惑的刘杰,在加盟农业创业公司之初,思想仍有些傳统。
2012年公司刚成立时,刘杰和公司高管为产品营销操碎了心:“不论是请策划公司,还是做地推,或者做广告,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公司账上有限的资金主要得用于产品研发。而且,农业是个资金周转特别慢的行业,投入大,见效慢。”
但是,一家初创公司,没有知名度,又不得不做营销推广。无奈,刘杰将目光投向当时正火的微博,尽管每次最多只能发140个字,但胜在免费,“只要自己有才华,发的内容有人爱看,就会有收获”。慢慢地,刘杰在微博上积累了公司的第一批“铁粉”。
2014年,在微信公众号火遍全国时,刘杰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将公司的农田基地、种植过程、生态环境、创业理念等一篇篇稿件发在公号上,“从粉丝的的后台留言可以看出,只要是带着感情真实地将公司的一点一滴展现出来,还是能打动粉丝的”。
刘杰注意到,只要打动了粉丝,便会留住粉丝,而粉丝一旦留存下来,就有可能转化为公司的用户,“事实也证明,公司的很多订单,就是由粉丝在微信商城直接下单的”。
不过,仅凭公司几个人的力量,公号文章阅读量多在数百至一两千之间徘徊,粉丝增长太慢,对销售的拉动作用有限。
“最初,公司领导很着急,总是催我要尽快把粉丝量做大,让阅读量达到10万+。”刘杰开始寻求与大V合作,花1万元在一家关注饮食健康的大V平台上小试一把,效果非常好,其后的几天里,这篇稿件不仅带来了两万元销售收入,还给公司公号引流了500多粉丝。
随后,刘杰又与其他多个大V合作,借用他们的平台推广公司产品。有的大V平台粉丝多达数十万,经他们推广后,的确有过多篇10万+的稿件,粉丝也增加不少。但刘杰跟踪观察发现,有些10万+稿件看似热闹,对公司销售的拉动作用却不明显。
原因就在于粉丝不够精准。“增粉当然是好事,但不能只看粉丝的数量,还应注重粉丝精准度。”刘杰说,随着公司公号影响力不断扩大,经常会有一些小广告主动加粉,并留言“5元加1万粉丝”。对于这种广告,刘杰通常置之不理,“我们是要粉丝,但不要僵尸粉,而是认同我们理念、认同我们事业的‘铁粉”。
刘杰开始调整战略,找大V合作时,不能只看对方粉丝多,还要看对方粉丝跟公司的客户是否吻合。后来,刘杰尝试与关注健康、养生、生态种植等领域的大V合作,尽管有时阅读量没达到10万+,但引流来的粉丝却有相当比例转化为公司的“铁粉”。
到2015年,公司微信公号的“铁粉”稳定在3000人左右时,刘杰和公司高管决定干一件大事:在公号上众筹资金。
“最初我们的目标是筹资100万元,没想到只用了两天,筹资额竟达到300万元。”刘杰和公司高管再次见证了“精准粉丝”带来的奇迹。
“我们设计的众筹有3档,分别为5000元、2万元和5万元,预计愿意出资5000元的比较多,但结果恰恰相反,出5万元的人最多,其次是2万元,出资5000元的反而最少。后来我们了解到,这些出资人大多是公号的‘铁粉,他们愿意出钱,主要是认可生态农业这件事。”刘杰说。
今年8月,刘杰与公司高管再次成功众筹1000万元,用于生态农产品的深加工。
“既然粉丝出资支持生态农业,我们一定会坚持做下去。”众筹事件后,刘杰和公司高管认识到,运营公号其实跟生态农业创业一样,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单纯博眼球,而是应让粉丝对公司、对产品产生持续信任。“在不虚假、不哗众取宠、不低俗的情况下,不论是自己做公号,还是请大V推广,我们追求的是有质量的10万+,希望吸引的是认同我们理念的粉丝。”
不看阅读量,只看实际效果
与刘杰一直都追求高质量10万+的梦想不同,帮一家展会公司运营微信公号的张薇,虽然早期也是10万+的拥趸,但很快就断了追求10万+的念头。
在接管展会公司微信公号之前,张薇在自媒体圈已小有名气,其公号阅读量通常都在数千以上,运气好的话还能破万。若遇上有广告主投放,她也会花钱买流量冲10万+。
试着做了几期展会公司的公号文章后,张薇发现,这类文章不太好蹭社会热点,要提高阅读量有难度。为给甲方留下好印象,张薇像打理自己的个人公号一样拼命转发,也试过花钱买流量,硬是将公号文章的阅读量做到10万+。
哪知,试运行几次后,甲方负责人找她谈话,说公司要的不是阅读量和点赞数,而是公号文章能否精准地到达目标人群,文章的内容能否在目标人群中形成持续影响。
张薇终于明白,展会公司做微信公号的目的,与自媒体内容创业有本质不同。内容创业的商业模式,是希望通过高阅读量吸引商家投放广告,而展会公司的公号则希望影响特定行业的目标人群,粉丝一定得是该行业内或是对该行业比较关注的人。假如要办一场食品博览会,推送公号文章的目的,是要看能不能在食品行业内引发轰动,能不能邀请到50-100位食品行业的企业参展。如果能,就行了。
张薇开始改变公号运营思路,只推送跟展会行业相关的文章,将更多心思放在稿件质量以及与粉丝的互动上,以黏住与该行业相关的粉丝,至于阅读量是几千还是几万,不必太刻意追求“虚假的繁荣”。
近两年,张薇又陆续代理运营了几家企业的微信公号,在与这些公司签合同时,对方都没有要求公号阅读量一定要达到10万+,“他们更看重的是能否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其实也的确没必要非做到10万+,因为甲方老板都不是傻子,他们知道目标人群越细分,相应的粉丝量在短期内就越难做大,公号的阅读量也就很难做到10万+。”张薇说,还是以食品博览会为例,公号的目标人群通常是省内或市内食品行业的企业家,假如一篇邀請食品行业参展的公号文章达到10万+的阅读量,甲方老板一看就知道有水分,“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商业模式不同,对10万+的理解也就不同。”张薇说,在商言商,精明的商人更注重实际效果。
不做糊里糊涂的10万+消费者
相比商人对10万+的“简单粗暴”,有些政府部门消费10万+的情况则要复杂得多。
作为中部省份某县级市旅游局局长,吴莉(化名)为10万+绞尽了脑汁:推送的文章既要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又要让老年人觉得有看头,让企业觉得对景区经营有帮助,还得让领导觉得不低俗,同时也宣传了自己的工作。
吴莉对自己要求很高,总希望在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好。她所负责的旅游工作,宣传属性比较强,特别是辖区内的几个景区,总是希望能让更多外地人知晓,“微信等新媒体是比较适合的推广方式”。
起初,吴莉让局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负责微信制作,但效果不理想,阅读量和转发量都不高,“可能他们更习惯于政府公文写作,文风较严肃,说教味较重,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吴莉尝试通过商业策划公司帮助运营公号,阅读量立马上了档次,特别是请“网红”到景区现场直播的几篇稿件,阅读量很快达到10万+。不过,相关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冲击10万+阅读量,有的文章就是标题党,有的甚至直接‘复制别的景区的文案,带来的结果是‘网上叫好网下不叫座,景区并没有增加多少游客,领导也认为没有展示出本地旅游特色。”
吴莉觉得这样的10万+不妥,“我们是要发展旅游业,是要吸引人气,但不能只赚眼球,要吸引更多人到景区来游玩,只有他们亲身体验了,才可能真正喜欢上这个地方,才有可能形成持续消费”。
在考察多个旅游公号后,吴莉认为还是应该挖掘景区的内在美,以某一个点为突破口,通过活泼的行文,配以美图、视频等流行元素,让大众真正认识景区的美及文化内涵。
新媒体的运作思路也随之改变。“以前,我们主要是依托社会上的公司运营公号,现在改为旅游局、景区与运营公司一起开会策划选题、制作文案,力争每一篇都是高质量的好文。”
新方案很快就起到了积极效果。国庆节后,旅游进入淡季,旅游局与当地一家景区策划民俗文化节活动,通过公号推送精心准备的民俗文化视频,并运用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重新包装,同时配发优惠信息。文章发布后,阅读量很快就达到10万+,市场反响热烈,随后几天景区游客大增。“我们查看后台和留言才知道,不仅本地人对这篇文章很关注,很多在外地的打工者也在帮忙转发,他们都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吴莉说。
“对于10万+,我们是消费者,但我们不做糊里糊涂的消费者。”吴莉说,10万+如同一把双刃剑,做得好便可形成良性发展、多方共赢,但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数字好看,否则就只是个数字,没什么意义。(支点杂志2017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