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校企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7-12-25 02:47李德华陈献宁
梧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校企融合人才

李德华,陈献宁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基于政校企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李德华1,陈献宁2

(1.2.梧州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政校企融合的背景下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价值意义,该文探讨了政校企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实施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搭建一个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储备人才和技术支持。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社会需求

一、政校企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政府提供一个合作平台,在校企发挥主导作用的框架之下,政府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之下,学校和企业都将目光聚焦于培养高质量和高素质的人才以服务社会,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供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创新性、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我国目前有很多高校开始采用这种政校企融合开展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梧州学院为例,通过院校与企业合作来解决政府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1]。其中“校企合作”成为了该模式中的一个关键点,将学校职业技能教育与企业所具备和需求的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推动高校学生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职业态度,有效解决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将专业与产业建设相互联系,同时又能满足政府的相关需求,梧州学院在开展文化艺术创意园建设时,推动学生运用创新理念为苍海新城提供了具有创意价值的建设方案;在参与全国“消防金刚”项目设计中制作的卡通形象被采用;该院校搭建研发的“港北区项目建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意义,这种政校企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院校师生不断提升素质,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从校企合作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来看,政府、学校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格局共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改变了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单一要素,校企进行合作的原动力在于两者都想要实现互利共赢,共同进步发展,这是合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一个科学教育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具有科技和人才上面的优势,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经济效益,需要将自身具有的生产实践资源进一步扩大化,这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基础,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最终要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拓展深化个人能力。所以深化校企合作这种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模式,能够帮助企业和学校实现双赢。

二、基于政校企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政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利于将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形成规范有序的学分制度和教学机制,聘用企业的专家和人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基础教育相融合,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课程,把创新理念和创业技能融入进来,搭起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桥梁,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业项目设计、社会实践和课程设计等等,将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渗透到专业课程的考核之中,该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会贯通,共同发展。

(二)推动创新理念的形成

以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以校企合作的模式建立了一个“创梦空间”实训与项目孵化平台,这个平台的建构和运营依赖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在项目的具体指导过程中聘请了企业里面的专家,与校内有丰富经验的导师来一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将企业中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导师,让他们定期到学校里开展相关讲座,对社会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尽可能地拓宽高校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培养他们具备多种思维模式;除此以外,企业的社会资源多种使用渠道逐渐被学校拓展开来,组织调研团队到不同的产业区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并将相关信息资料上传到平台之中,学生能够从空间平台上及时获知相关资料[2]。通过政校企合作平台将三者联通起来,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的需求,迸发出创新创业思维的火花。

(三)将创新理念运用到实际中去

当政校企高度融合来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有利于构建一个多方位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能够让学生把他们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想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开展多种项目实训工作进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学生带来更多创业实战,在项目中可以推动学生实践团队与企业团队共同合作。例如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创梦空间”模式,推动具有活力的大学生利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来实现自己的创新创业想法和理念,实训活动有“烧脑课堂”等。

(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政策保障

为了确保创新创业实训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需要得到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面的肯定和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一个完善、广泛和多层次的制度规范,政府能够提供学生创业贷款基金,营造一个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资金贷款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创业活动,不断完善和落实相关的服务政策和扶持政策,在政府层面上重点支持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现状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我国许多高校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开展了不同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并不断摸索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涵盖了三种模式:以活动为中心、以创建双创园为中心和以创业课程教育为中心的三种模式,清华大学、中南大学、义乌工商学院等不同教育水平和层次的院校都积极探索不同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虽然我国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在政校企融合的背景下取得了较好的突破,充分利用学校、企业、政府的教育和相关资源,以学校为中心,将企业和政府作为推力,共同构筑了一个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更高的价值和发展潜力的人才。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扩招学生,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而且在自身的实践能力上也有所欠缺。高校要改善“就业难”的状况就必须转变自身人才培养的理念,调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具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有效调节学校与社会之间人才的供需矛盾,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很多高校开始基于政校企融合的背景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3]。

1.企业参与的动力不足

在校企合作关系建构的过程中,高校属于建构主体,具有较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动寻求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内涵和企业文化,也会同意合作,但是这种动力明显不能够提高企业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很多企业对自身的岗位职责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有一些技术和企业相关信息不能外传,企业对于提供给大学生实习平台具有较少的积极性;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和实践能力有所下降,企业再进行校企合作时难以获得以往的利益,所以企业参与的动力远远不足。

2.合作内容深度不够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和实训平台,开展实习时也是仅仅满足工作任务的要求,缺乏一套成熟完善的实训培养规划和有机融合的机制,这就导致了校企开展合作时的模式较为单一。企业首先要考虑自身的效益,能够提供给实习生的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底层实习岗位,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获得预期的知识和能力。

3.缺少监督约束机制

基于政校企融合开展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校企合作呈现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双方都缺少了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约束体系,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会面临一些挑战:企业对校方的实习承诺很可能因为自身经济发展的状况而出现变化,有时候甚至影响到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想,导致实习过后没有取得理想效果;实习的具体环节缺乏约束和监控,很多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变成了表面工作,大大降低了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意义。

四、基于政校企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

1.成立委员会

要推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政校企融合背景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就需要校企不断进行合作,加强双方的融合,可以由企业中的骨干技术人才、高校中的优秀教师和相关负责人组建成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校企合作进行的各种项目进行监督和指导,对校企合作的内容进行设计规划,明确合作目标和活动方式,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够定期对合作情况进行反馈,利用专业委员会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优秀教师和骨干人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有针对性地调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规划[4]。

2.调整教师聘用制度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或者优秀骨干人才来为某一专业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部分内容,并参与到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中来,这样有助于弥补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同时将缺乏实践经验的高校教师派发到企业中进行定岗实习或者培训进修,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的专业素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将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各自应负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尤其是教师的“责、权、利”三部分,通过这种聘用制度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分阶段培养,推动良性循环

图1 良性循环合作信息平台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高校要明确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培养内容、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向,将创业实验室、专业工作室和创业公司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如图1所示共同搭建一个良性循环的合作信息平台,在这个培养过程中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业实验室是高校学生进行创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地方,是自身创业项目开展的起点,也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阶段,在该实验室学习的理论课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决定,并由专家和教师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贵的创业体验场所,在学习结束阶段,通过反馈信息和评估机制来筛选出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并对个人的创业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操作性强和具有价值的项目给予奖励,并指导其成立专业的工作室进行下一步发展。

第二阶段中的专业工作室着重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借助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来逐步开展项目,迈入社会。第三阶段帮助发展良好和融入市场环境中的专业工作室转化为创业公司,创业公司在良好的经营下取得的成功可以作为宝贵经验提供给在校学生,并给予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资金支持。在这一具体流程中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创业成功的人才能够继续深入高校中合作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4.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培养过程,不能将成功的培养过程完全复制粘贴,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结合自身发展的优势,不断提升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5.搭建校企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包括了企业级实训实战平台、课程实践平台、感知实践平台等,帮助学生对企业的运营环境和工作流程进行认知,不断学习职业素质和专业基础知识,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自主实践;梧州学院目前已经建设了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等特色教育实践平台,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的方式为该院校进行教育转型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加强政校合作

高校是“政校合作”中的主体,要通过专业的调研分析来了解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规划,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创新开发专业课程。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来,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环节中来,促进校企合作更加互动联通,例如免税政策和经费支持等,积极干预到校企合作中来。除了学校和政府,行业协会也是人才培养规划中重要的一方,行业协会主要参与了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携带了当前市场环境中的相关信息,有助于高校将培养目标进行调整,与时俱进,可以将行业协会作为政校企合作的中介,对合作培养人才的成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估,为高校提供在职员工培训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5]。

以兰州文理学院为例,该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注重将自身的优势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结合,推动“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的开展,根据甘肃省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培养,在将自身建设成为一个旅游、文化、传媒、艺术等专业人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同时,培养一批具有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主动融入区域社会产业转型升级,为其他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宝贵的思路和借鉴意义。

五、结语

在基于政校企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需要从地方产业和社会实际需求入手,推动政校企加深互动,不断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为产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储备人才和技术支持,高校要与企业共同构建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化、规范化地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将理论与知识进行充分融合,在合作的三个阶段中培育出全面又高质量的创业型人才,并不断反哺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更多的、更有价值的资源。

[1] 胡铁,李荣香.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

[2] 周捷信.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2):22-24.

[3] 占英春.基于“政校企合作”的河南省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新丝路,2017(4):90-92.

[4] 张静.“政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2012(9):12.

[5] 苏丹,邹伟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5(6):67-71.

2017-07-28

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6JGA340);梧州学院教改项目(wyjg2014A008)研究成果

G640

A

1673-8535(2017)05-0110-05

李德华(1981-),男,广西宾阳人,梧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陈献宁(1983-),女,广西宾阳人,梧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生涯规划。

覃华巧)

猜你喜欢
校企融合人才
人才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