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丹,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对建设美丽中国启示
文/陈丹,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认为这种实践不仅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这种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哲学自然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同时,马克思从哲学的视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进行了思考,分析了自然对人异化的本质原因,进而提出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才能消除自然对人的异化的途径,为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自然观;美丽中国
作为西方传统思想的延续,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希腊时代以来自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直接影响以及十九世纪的自然哲学和达尔文进化论自然观念的影响。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反思问题上并与资本主义批判有关,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影响分析,探讨了自然问题。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此外,十九世纪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尤其是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这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为新的科学自然观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过去自然哲学的理性因素,创造了独特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吸取过去自然哲学的理性成分,、特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创造了人化的自然观,实现了自然观转变,这一转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规避了旧自然观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的自然观具有典型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认为自然是普遍的、绝对的精神外在化的产物,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绝对的精神将被否定和抛弃,尽管这种自然观肯定是独立的思想和现实,但完全否定了自然的独立性。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自然观相区别,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强调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客观实在性,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前提、目的与结果,就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来说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来说作为人的存在已经成为实际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克服了旧自然观中的形而上学因素。以前的自然观,特别是近代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具有强烈的机械色彩,以自然为永恒对象,无休止地运动下去,自然不被看作是变化或发展的生成过程,而且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旧的自然观把自然和人类社会看成是彼此不相关的两个世界。不同于旧机械论的旧自然观,根据现代自然科学的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自然界本身是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从人的实践角度认识和规定自然。这样,自然不再与人类隔绝,不再是一个纯粹不变的客体世界,而是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与人类历史的发展相统一。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旧自然观中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思维方式,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建立了辩证的和历史的自然观。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根本上克服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在自然观中的观点,它肯定了现实和客观的自然存在的物质,并强调自然辩证发展的本质与人的实践相联系,从而实现自然观的重大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创造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人化的自然观。
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存在于人的面前,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食物。就像霍尔巴赫所说的,人直接就是自然界的产物,或者说,自然界直接赋予人以存在。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的基础,人类必须依靠自然生存,因此,人类必须与自然交换物质、信息和能量才能融洽和谐地相处。另一方面,人对自然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自身内部尺度的积极转化最典型的表现是人类处理与自然有关的劳动实践,人们要生存下去,必须从自然界获得物质,同时改造自然,满足自己在丰富的食物、衣着等方面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其力量对各种自然物质进行利用和改造,使自然根据人类的尺度和目的发生变化,越来越成为人的意志的标志。通过人对自然的积极改造,自然由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变,体现了人的目的和需要。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人与自然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对象性关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物,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在实践中,要使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状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实生活中,特别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实际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同一性正越来越被二者之间的对立所取代。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尊重和服从。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自然面前是脆弱的时候、感到自然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的时候,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须服从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自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只能以无限的敬畏之情祈求大自然的恩赐,显然,这种协调只能加强人对自然的盲目崇拜和顺从,甚至导致面对自然无为的做法,而并没有真正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与之相反的则是单纯的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的征服和统治。当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能够克服和控制各种自然力量时,人类将自然看成是一个可以征服和统治的对象。这种协调不断增强了人类对自然的优越感,它必然导致肆意剥削的实践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但从长远看,这势必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
植根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与自然的异化也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应该在社会领域里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生产资料直接来源的自然界,它们中的大多数却都被资本家占有,因此,大多数人失去了与自然的正常关系,自然对人的异化出现了。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因此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将资本主义私有制破坏与新的、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建立。马克思认为,所谓建立一个新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谈到:“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同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马克思曾说过:“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是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理论资源,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思想为指导,树立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合理利用科学技术,重视生态政治建设,形成生态文化,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首先,树立绿色生态文明理念,努力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在理论上,首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普遍树立起生态意识;在实践中,人们应该在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所允许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建立生态生产方式和生态生活方式,自觉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其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能够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体系。必须克服生产力发展与自然保护、科技发展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就要改变以牺牲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集约增长模式的发展,实现经济结构的生态升级和转型。同时,加快生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公害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最后,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摒弃物质至上主义价值观和只有增加指标衡量社会发展的狭隘观念,形成整体主义的发展价值观,促进生态文化的形成。改进生态文化建设的可行途径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增加生态学的内容,寻求社会主义与生态的匹配,借助完善有力的现有政治教育机制,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同时要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加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培养人的生态道德,督促人们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家园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光荣艰巨的任务、系统伟大的工程。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生态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和谐并促。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2]李莉.马克思自然观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7.
[3]王金娟,王超.自然对人异化的原因及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4]张翔宇.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
陈丹,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