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

2017-12-25 13:07范再宏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范再宏/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与中国文化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需要同时研究中国文化,而研究中国文化也少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重温”两者发展的脉络与内容,理清两者的相互作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中国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繁衍生息不断传承下来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瑰宝。它有着属于自身发展的逻辑,有着独有的创造性,同时也为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展现出了现代性的特点,自强图变、包容并进、有容乃大都是其中重要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国情所隐含的自身矛盾原因所在,也有与外部文化碰撞交流所致。

中国的近代史开端于1840年,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不断求新求变,力图寻找方法可以将中国从战火、被侵略、被压迫、被殖民的一系列现实中解救出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从自强求富到变法图强再到三民主义,都彰显了当时中国有识之士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为求改变命运所做出的努力。直到以五四运动为序幕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中国才真正开始注重对于西方思想的学习与借鉴。最开始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当时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他们树立起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救中国,随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指导思想在国内广泛的传播开来。

一个新传入的思想理论想要本土化,真正融入当地文化,便需要批判地继承这个地方本身原有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也脱离不了这个路径。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成功地传入,一方面是当时世界的主要潮流便是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也是由当时中国国情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推翻封建主义、建设平等公正的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重视人民力量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都说明这中国文化存在着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传入中国,能植根于中国文化中并不断中国化,也是因为它有着能够中国化的文化价值理念的倾向。首先,从文化维度来看,在资本主义文明没有充分发展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在一个新建立初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参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坚持自身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普及和中国化是其内在需要、内在互动和内在转化的一个自发性过程。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文化中的地方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一切特征的内容丰富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的西方文化思潮的争辩、论战与交流中不断发展前进,进而与中国国情、中国文化实现了深度的结合,从而得出了丰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的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其中国化的进程,不断丰富与完善其内在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接触时,便产生了“化学效应”极大程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相较于早前传入中国的文化,有更多接近中国文化的普遍心态的地方,“唯物史观”与“社会主义学说”便是其中比较明显的。

从形式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然需要吸收中国的文化语言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解释,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比如,“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中包含着大智慧大理论,许多类似的例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对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从形式上提升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

从内容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需要吸收学习中国文化的特色,来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人从苏联学来马克思主义思想,但许多现实的要求无法吸取苏联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没有现成的方法,这就需要一代代的国人从实际出发,来发掘这一伟大理论的生命力及其哲学智慧,创造与发展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而丰富了马克思中国化的内容,也实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创新。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给中国绘就了一幅崭新的画面,也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未来。从文化上来看,亦是如此。

近代,在国人一直深谙旧封建传统文化俨然已到了一种“病态”的时候,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当时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流”,洗去了国人那顽固不开化的传统思想,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文化碰撞交流的冲击下,如何发展创新中国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有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打倒孔家店”,主张与传统旧文化划清界限的激进时期;也有着建设新中国时期的“赶英超美”,在经济发展上赶超西方的同时,思想深处有着“一切”向西方看齐的盲目阶段;再到现在新时期下,有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文化自信,并且努力学习不同优秀文化的大智慧深见解。这些道路的发展走向,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在其中。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有着统领作用。五四运动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阶段,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些阶段时期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它成为了指导中国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化后,更加切合了中国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它为中国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就像马克思主义一样,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应该是不断进步、实事求是的文化,不能“故步自封”,但也不必“妄自菲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树立文化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是发展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自身在不断中国化,用中国的特色去诠释马克思主义,这过程中,中国特色是主体,它的主要目的是理论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用自身的思想理论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这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主体,它主要目的是实践的。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具体实际相结合,便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含义。

理论层面,立足中国实践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社会思想体系。实践层面,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并将其制度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便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前提纲要。变革制度,解除束缚人们自由思想和行动的桎梏,同时为社会发展指明正确道路与方向。理论制度化,是创新思想文化体系的保障,也是使其大众化的基础。

一种好的思想文化是会让人感到共鸣的,它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会成为人的“内心遵循”与“精神导向”。逐渐根植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的这种思想文化,会形成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种种动力,好的文化更加能够起到这个作用。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有着独特的内涵,它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文化的相互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文化开启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发展之路,指导引领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发展中国文化命题中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