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钱昭楚,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青少年朱德智慧潜能管窥
——从哲学观点看对学生教育的启示
文/钱昭楚,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朱德同志的青少年时期的历程,是一名典型的爱国青年救国救民之道,其表现出的智慧潜能是弥足珍贵的。本文选取其入党经历管窥青少年朱德的智慧潜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探索其当代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朱德;智慧;哲学;管窥
马克思主义哲学凸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在人的一切活动中突出人的实践性生活本质,马克思认为,我们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门从事的所有活动,包括社会实践,都是通过人的头脑去推动,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逐步变成“理想的力量”。人们的社会生活就是在这种“理想的意图”的支配下,将其激情、欲望和计划、安排等变为“理想的力量”,然后去努力从事其实践的活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里,“理想的意图”是明确而具体的,因而其激情、欲望和计划、安排也是明确而具体的。只有“计划、安排”才是人的社会属性所产生的和制约的使人的实践活动能够如愿以偿地产生“理想的力量”,从而达其价值追求的智慧之圭臬。
朱德同志的青少年时期,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眼观世界风云的变幻,足踏祖国灾难丛生的土地,于极其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环境中,披荆斩棘,涉难蹈险,其表现出的智慧潜能是弥足珍贵的。本文选取其入党经历管窥青少年朱德的智慧潜能,并从中探索其教育的意义。
1919 年,五四爱国风暴席卷全国。正在云南为唐继尧等人的阴谋篡逆活动陷入苦闷中的朱德,逐渐地意识到奋斗的方向是否对头的问题。从他挥洒于1916年至1919年的几十首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心海里常常波澜迭起、困惑环生。1917年秋他曾在泸州组织诗社,在为诗社成立而写的“小引”中写道:“戎事余欢,逢场作戏,苦中寻乐……泄腹中牢骚,忧国忧民;舒心中锦绣,讽人讽事。”他厌恶那些割据称雄的军阀混战之苦民:“相争权利皆新法,竞窃功名胜苦时,余子称雄嗟分小,布衣高位惜官迟。”(《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一九一九年》)“沧海桑田焦土变,名山秀野战云封。”(《攻草帽山·一九一八年》)“四野潇潇风雨急,中原黯黯鬼神愁。”(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一九一九年)他反思自己从参加辛亥昆明起义以后,先后参加过护国讨袁和护法的诸多战争,但看到的总是同他愿望相悖的局势:许多真正的革命者灰心了,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的状态,在黑暗中摸索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他在诗中反复倾述其心境:“深海当年姓字标,茫茫大地愿难销。南滇爱友嗟离别,西蜀知心太寂寥。”(《攻草帽山·一九一八年》)然而志向高远而坚定的朱德,却时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救国救民的初衷:“推开黑幕剑三尺,痛饮黄龙酒数杯。西蜀偏安庸者据,逐鹿中原是雄材。”(《感时五首用杜甫〈诸将〉诗韵·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信有寒霜堪寄傲,肯因困雨便离枝。岁寒劲节矜松柏,正直撑天永不移。”(《秋兴八首用杜甫原韵·一九一九年》)1916年朱德时任蔡锷护国军的团长朱德,在讨袁得胜之时挥笔写道:“己饥己溺是吾忧,急济心怀几度秋。铁拄幸胜家国任,铜驼慢着荆棘游。千年朽索常欲坠,一息承肩总未休。物色风尘谁作主?请看砥柱正中流。”(《古宋香水山芙蓉寺题诗·1916年3月》)诗中引经据典,紧紧围绕“一息承肩总未休”和“请看砥柱正中流”的救国救民之豪情壮志,与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做文章”比肩而立。
读金冲及、龚希光的《朱德传》,谁都会为青年朱德那深邃而炯炯的目光(扉页照片《在德国哥廷根留学时的朱德·1923年》),从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什么是使人的智慧耀出光彩的人生圭臬,怎么才能把智慧的圭臬抓到手里并紧紧地握于心中,用以指导自己人生之航程。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五四青年运动的爆发,使陷入苦闷和困惑中的青年朱德如饥似渴地阅读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书刊后,大开眼界,同时他注意到一个问题:以往的革命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一定是在某个根本性问题出了毛病”;其实对他“影响最深的是种族和民族平等、被压迫的殖民地人民有权独立以及国家发展工业和文化等等思想”,他一再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去外国学习,看一看外国是怎样维护它们的独立。”后来他趁遭唐继尧通缉的机会离滇出国,“借着唐继尧的毒手将封建关系替我斩断”,乘江轮离开重庆朝天门码头,直达上海,又转乘火车到北京,得知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的消息后,便很快地返回上海,提出入党的要求,而遭到拒绝。但朱德经过40多天航海后,一到巴黎听说中国留法学生中有中国共产党的旅法组织,便马上去找该组织的负责人周恩来,听说周恩来去了德国,便又马上去到德国找到了周恩来,说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周恩来等深深感动。十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长段的生动叙述是从《朱德传》(金冲及主编)摘录的,其中加引号的是〔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倾注深情的译文。
青年朱德的找党、入党的足迹,每一步留下的脚印,不都清晰地留下了智慧的闪光吗?当他出滇入渝时,曾被杨森真诚极力的挽留,并许以虚席以待的承诺;当他从北京返回上海时,又曾被他十分景仰的孙中山挽留,并许以不菲的职饷待遇;而当他的入党要求遭到陈独秀拒绝时,也曾“感到绝望、混乱”……,但无论在怎样的荣辱和功利面前,他都不动摇自己通过生活实践而树起的新希望的信仰之帜,他都不改变自己日臻成熟的智慧光辉照耀下的的人生计划和安排,这就是一代伟人朱德,在自己人生关键时刻的英明“辨别判断”和“堪称楷模”的非凡决策。
在建党96周年之际,笔者以《青少年朱德智慧潜能管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其教育意义》为思,希望更多的学生有如青少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样富有智慧潜能,像他们那样始终站在新时代的前沿,注意培养自己的苦学求术、发明创造能力,以不断探索新高地新境界为“理想的意图”,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奋斗能力。
本文是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认同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7SKS050)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