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青青,内蒙古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艺术
文/周青青,内蒙古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效果是达到预期教育目的的基本保障。本文针对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性、现状及途径进行了分析。
高校辅导员;沟通原则;沟通艺术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高等学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成才引导工作都是依附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见,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目前,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担当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的重任。
“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无数的实践表明,师生间良好有效的沟通是实现教育目的,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与在校学生的比高达1:300,这远远超出了额定范围(教育部规定的配比是1:200)。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有的院校,一个年级几个专业的数百名学生,却只有一个辅导员存在,有的学生在大学过程中,没有和辅导员有过一次完整的交流。很多高校为了弥补这方面的却失,委任一些年轻教师代理班主任,但是由于专业知识技能、时间、重视度等等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很多的班主任一个月也难以与学生见一面,这样就更难谈如何有效的、及时的进行思想工作了。在心理辅导方面,各个高校也纷纷建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前去咨询,但是这种方式更多的需要学生主动的前往,如果有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这种思想辅导方式就显得十分的被动。
在人与人的沟通交往中,同龄人、相似的教育背景、相同的成长环境,有着这些特征的人之间似乎更易于沟通和交流。这些同时也成为目前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存在的障碍,年龄差距越大,会造成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的观念产生差别,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经历造成对某些具体时间的处理方法产生差异性。
辅导员和学生双方都很难真正把握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的界限,使师生沟通处于矛盾的境地:严格的师生关系带来交流上的隔阂:而过度的朋友关系又会削弱教师权威,干扰辅导员的正常管理教育工作。“权威感”是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想辅导者这个角色所需要的,在思想指导中,辅导员是学生的“老师”,“亲切感”能够帮助辅导员更好的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在“权威感”和“亲切感”之间仿佛存在一个看不见的天平,无论哪一个有一点被偏重,天平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为高校辅导员的思想辅导工作带来阻碍。
高校辅导员从职业类型而言,属于高校中的基础性岗位,直面学生,并且需要管理学生在校期间的大小各项事务。有的人认为高校辅导员就像是“保姆”,就是个“看孩子的”。但是殊不知,在这个“保姆”工作中需要涉及到大量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等等诸多方面内容。纵观目前我国各高校的辅导员岗位人员,在招聘之初,并没有在心理学专业知识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筛选,在辅导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也并没有定期组织学习和技能培训,更多的似乎需要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在现实中摸索着进步。这些非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辅导员组成了我国庞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负责着数量庞大的高校学生的思想工作,在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持的情况下,这种思想辅导工作又能够起怎样的作用呢?
积极的融入学生群体,需要高校辅导员主动的去了解和接触学生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和学科方向。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学生生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能够有效的融入学生群体,了解和理解学生的情感生活、参与和组织娱乐活动、与学生讨论学习方面的专业内容,能够让辅导员更易于了解学生的行为观念,也能够到学生更易于与辅导员进行思想沟通。但是同时,高校辅导员需要在融入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为学生留有自我的空间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权威感”留有空间,营造“亦师亦友”的关系模式。QQ、微信、微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沟通手段,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些手段融入学生群体中去。“融入”是为了“指导”,这中间的度需要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摸索寻找。
现代社会,无论是家庭主妇还是职场人员,都需要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心理学知识和能力无处不在,很多我们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是在摸索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式的学习,同样也是一种被动的学习。高校辅导员应当是以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为职业技能的职位,虽然在现阶段很多高校辅导员并非是心理学专业出身,但是一旦成为高校辅导员,无论之前是否有心理学知识的基础,都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主动的寻找各种途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学知识,并将其转化成个人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已成为高校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形式和方法。高校辅导员必须尽快更新观念,找准定位,加强学习,不断研究和探索创新,加强与学生之间沟通和交谈的能力,提高与学生沟通谈话方式的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郭娜.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微探[J].科技风,2014,18.
[2]邹显波.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与学生沟通[J].知识经济,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