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盈余管理成因、后果及优化对策

2017-12-25 00:27严铭
市场周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盈余契约会计准则

严铭

浅谈盈余管理成因、后果及优化对策

严铭

盈余管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学术界视野,至今仍保持着较高热度。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盈余管理有其特定的背景,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文章将对盈余管理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盈余管理;成因;后果;优化对策

资本市场的有效配置离不开有效的会计信息。现代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制度下,会计信息是由管理者向所有者传递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从而信息不对称现象不可避免。且会计信息由管理者掌控,这就给了他们机会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以达到对他们自身有益的要求,这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一定的影响。盈余管理作为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的一种重要手段,困扰着证券市场投资者、监管者等。所以近年来盈余管理一直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拟在以往研究成果上加上笔者的理解与看法。

一、理论概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国内外对于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Katherine Shi pp er(1989)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控制的披露管理。这个定义不仅仅包含对会计盈余的控制,还包括财务报告中的其他数据的操作,一定程度上来看,对会计盈余之外数据的操控不具备普遍性。而P au l M·H ea l y&J ames M·W ah l en(1999)提出盈余管理的定义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这两种定义侧重点不一样,引领了之后学者的研究。W i ll iam·K·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使经营者自身利益和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因以上三种定义的角度存在差异且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国内有些学者就在以上的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比如刘峰(2002)在Shi pp er的定义基础上指明“盈余管理并不一定要在会计准则范围内”。由此可看出,分歧主要在于是否在会计准则内,动机到底是什么。

(二)盈余管理内涵

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并未达成统一,主要观点有三种:①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Scott,2000)。②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为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在对外进行披露时,有目的地对财务报告进行控制的过程”(Shi pp er,1989)。③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的过程中运用个人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的数字,达到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结果的目的”(H ea l y和W ah l en,1999)。以上观点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盈余管理这个概念。由此,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概念的明确首先需确定盈余管理的主体、客体、动机及手段。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高层管理当局,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而不包括中低层管理者和企业会计人员。盈余管理应当是高层管理人员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的,中低层或会计人员的操作不应该列入盈余管理的范围。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盈余,即净利润。盈余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会计盈余进行管理,对会计盈余以外的财务数据进行操控没有普遍性,所以排除在外。盈余管理的动机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的手段分两种:一种是应计盈余管理,一种是真实盈余管理。前者是在现行会计准则允许的主观判断空间内,利用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粉饰或掩盖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后者则是公司管理层通过适时而刻意地构造、调整或改变公司实际的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等来干预会计信息。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二、盈余管理的成因

(一)盈余管理的客观因素

客观上来看,契约关系的存在、信息不对称、会计准则留有的空间都给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契约关系包含了企业和相关各方,如投资者、债权人、监管者等的合约关系,契约关系各方均存在利益冲突,且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契约各方都是自利的,只要有可能,这些理性经济人都会采取行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计信息是契约关系中重要的信息,关乎契约各方的决策和行为,而会计盈余信息更是他们关注的重点,企业的许多契约(如股利分配、管理人员的薪酬等)都是以会计盈余作为基础的,而且也会将会计盈余作为评估契约履行情况的依据。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高层管理者有动机对会计盈余信息进行操控,即进行盈余管理。

委托代理问题衍生出的信息不对称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温床。代理人手中掌握更多的公司内部消息,很可能就会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道德风险是由于委托人即企业所有者掌握的信息没有代理人的多,代理人可能就会为了获取某些私利而做出委托人所不知道且不赞成的事情,就如进行会计信息的加工。逆向选择则是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了解的公司内部消息更少,且这些信息还可能是企业内部动过手脚的,所以可能会做出不理性的决策。因此,信息不对称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为了综合考虑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财务状况,会计准则具有灵活性,这就给管理人员留有会计选择的余地。经济活动会有其多变性和特殊性,会计准则制定者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在制定准则时就留有余地,给予了企业管理者一定的主动性,所以管理者会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对某些利益相关者最为有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实现自身效用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说,会计准则也为盈余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二)盈余管理的主观因素

企业经营过程中会有诸如筹资、避税、降低成本等举措,适当的盈余管理会帮助实现这些举动,所以企业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根据《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新股发行须符合“公司三年内连续盈利”等一系列条件,这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要求偏高,所以他们可能会采取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确保公司三年连续盈利,取得上市资格。证监会对于股票的管理要求也较高,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将被特别处理,连续三年亏损将被暂停上市,要保持持续的盈利很困难,这就可能会导致企业持续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股本融资的要求。而且经过盈余管理得到的报表数据会有利于股价的提高。

企业需取得长期借款时,由于长期借款周期长、风险大,银行会对借款企业提出有助于保证贷款正常偿还的条件,有些银行甚至不可向亏损企业贷款,这就可能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来调增报告利润以取得长期贷款。而且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交易成本,银行更愿意为盈余高的公司提供更优惠的条件。国内税收负担较重,也会有各种优惠政策,这也会促使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来调整当期利润,以获得优惠减免或者减少所得税支出,用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式的选择、收入确认时机的选择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企业的多种动机形成的盈余管理,很大程度上会帮助企业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对于企业来说的确是有积极影响的。

1.成功筹得资金,减少交易成本

企业需要资金时面对股票市场和债权人各种条件时,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筹集到资金又会减少某些交易成本。

2.盈余管理可以减少契约成本

契约的签订产生契约成本,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契约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适度的盈余管理不仅会降低契约成本而且可以使企业当局对预计或突发事件做出反应,灵活有效面对不完全性和刚性。

3.节约税收支出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避税,减轻税收负担。

4.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时候,企业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如利润平滑)可以向外界透露良好稳定的经营状况,提升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在这个基础上,企业如果能抓住机遇,可能会改变不景气的现状,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企业稳定发展。

(二)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1.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盈余管理处理过了盈余信息背离了其真实性要求,相应的就失去了可靠性,这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很可能会因此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遭受损失。

2.对资源配置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管理当局对外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产生“不利选择”行为,使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损害整个社会的效率。我国证券市场广泛存在盈余管理现象,严重损害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孙峥、王跃堂,1999)。

3.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手段有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是利用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粉饰或者掩盖公司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来改变公司经营状况。研究表明,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短期经营的负面影响更大,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的负面影响更大。

4.对会计准则的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人们对会计制度产生了一些质疑。

四、盈余管理的优化对策

从上述盈余管理的利弊看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其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就要对过度盈余管理需要有内部、外部共同作用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的职责是对上市公司及全体股东履行诚信与勤勉义务,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尤其关注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独立董事应起到监督制衡的作用。具有向董事会提议聘用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单独聘请外部审计机构等特别职权。同时,重视审计委员会的作用,保持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内部审计可以监督管理当局的行为,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内部控制不完善会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目前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虽然已经提出并发展了很多年,但是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企业的经济活动繁多,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则有可能会产生因财务混乱而造成的会计报表差错。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包括合理的会计机构组成及明确的职责分工、有效的财产清查制度、C E O和C F O彼此制衡和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二)加强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包括政府、社会的监督。政府监督主要包括建立政府监管行为的社会评价和责任约束机制,以杜绝官僚主义,实现政府监管科学化,提高政府监管工作效率。还需改革现行会计管理体制,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有关法律、法则和制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体制。强化法治政策环境,提高惩罚力度。目前对于过度盈余管理的惩罚力度略轻,不能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过度盈余管理屡见不鲜,维护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还需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和执法力度。社会监督的主力军是注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督作用需加大发挥的空间,需加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监督能力。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数少,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缺失等,这些均导致注册会计师并不能够保持这个行业的本职工作,监督职能也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使其真正发挥作用。

(三)完善会计准则

现行会计准则给予企业的灵活性较强,给企业管理者留下了很多空间进行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给管理者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为了避免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这就需要准则制定者结合目前出现的问题对准则进行修订。一方面应该减少会计准则的漏洞,规定应尽可能具体、严密,有些项目的确应该给予企业一些弹性,可以规定会计选择的范围区间以及使用的条件,以免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选择超出合适的范围;另外,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披露的内容、增加非财务数据信息的披露,因为现在盈余管理的手段不仅仅局限于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选择来进行,还有操控真实活动,这种方式不是通过财务数据就能识别的,所以需要提供其他非财务信息,比如内部控制制度,公司治理机制等。

(四)加强会计诚信道德体系建设

企业管理者的一些主观动机反映的是职业道德的缺失,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诚信的素质,目前我国信用制度还不健全,不能有效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相关人员的诚信状况,所以要加强诚信教育,会计人员、高层管理者、注册会计师、律师、证券分析师等等与会计信息相关的从业人员如果不具备诚信这一基本素质,就很难保证每一个相关者有效发挥其职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而且大多数相关者会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盈余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危害。目前我国会计制度、审计现状、企业管理制度、政府监管等方面都还存在漏洞,会计信息质量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来维护。

[1] 李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08,(04):35-37.

[2] 唐睿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和治理对策[J].会计之友,2006,(07):60-61.

[3] 赵庆英.浅谈盈余管理的成因和后果[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06):98-98.

F275

A

1008-4428(2017)10-75-03

严铭,江苏盐城人,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盈余契约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会计教育的思考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生前契约”话语研究 “生前契约”消费之多声对话——北京6位老年签约者访谈分析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研究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以契约精神完善商业秩序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上)
卖地的契约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