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虎紫竹院的“竹子保姆”
自金代定都北京开始,北京地区的种植竹子、观赏竹子就从来没有断过,距今已有800年的历史。宋代诗人苏东坡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以其形态娥娜多姿、妩媚秀丽,枝干坚韧挺拔,四季常青,终年不凋谢,给人以美的享受。种竹、赏竹已不再是文人墨客的专利,竹子正步入寻常百姓的生活。近日,《北京您早》介绍了北京紫竹院公园一位为培育养护竹子,干了12年的工程师冯小虎培育养护竹子的故事,他是公园里对竹子研究最多的人。
紫竹院公园始建于1953年,因园内西北部有明清时期庙宇,“福荫紫竹院”而得名。来到紫竹院,便来到了竹子的王国。公园里有竹楼、竹亭、竹桌、竹椅,形形色色,质朴新奇,恍若来到江南竹的世界。一大早,冯小虎便背起工具包来“巡园”了。冬天的紫竹院,许多树上的叶子都枯萎了,而挺立在风中的青竹、柴竹、斑竹、石竹、寿星竹、金镶玉竹更苍翠了。园子里50多万棵竹子,他几乎天天要“拜谒”它们,仔细查看竹子的生长情况。问及培育养护竹子付出的辛苦之事,他却轻描淡写地带过。而说起印象最深的事,竟是2009年国庆60周年时,他参与布置了国庆花坛的任务。他说,“当时,我和同事们最终在浙江安吉找到了好竹苗,在那经过两个多月的养护后才把栽种好的小毛竹运到北京。两辆十七米的大货车,再加上一辆吊车,才把这些要服务于60周年国庆的60多棵大毛竹子运到北京,然后连夜施工,摆放好了,才松了一口气。因为竹子经挖、运、栽植,根系受到损伤,吸收水分能力减弱,极易由于失水而枯死和排水不良而致鞭根腐烂。”
园子里有一片竹子很独特,光彩夺目非一般竹所比。竹竿呈金黄色并不规则间有粗细不等的深绿色条纹,色泽鲜艳,竹叶浓密青翠而呈簇状下垂,外观醒目。“它天生就是这种颜色,叫黄竿乌哺鸡竹,是南方的一种特别著名的竹种。目前在北京地区,这个是最粗的黄竿乌哺鸡竹了。”冯小虎自豪地说。“2012年我和我的同事到江苏去引种,当时大概只有两厘米粗,经过五年的生长,现在这片竹林已经从30株母竹成长为将近一批两百株左右的竹林了。”据悉,紫竹院里的竹子目前有100多种,很多都是冯小虎和同事们从南方引种栽种的。
冯小虎带大家来到一片竹林前,看见竹子上面挂了一个小纸包,他解释说:“现在我挂着的就是瓢虫的卵块,采取的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办法,这样可以大量减少竹子的蚜虫病害。当然,竹子的病虫害较少,一般情况下,只要水足、肥足、光照足,背风并保持其所在小环境的空气湿度就好了。”
除了要防治竹子的病虫害,冯小虎还需要负责竹子的采种工作。竹子如何采种呢?冯小虎介绍说,“竹林开花其实很少见,而且竹子有一个特点,在其开花以后,整片竹林就会大面积的死亡,接着,这个竹种就会消失掉。这是竹子生长的自然环节。”但是对于冯小虎来说,他需要密切查看竹子的生长状态,确保在竹林开花后,顺利地对竹子进行采种工作。
竹子的栽培,要经历选种、运输、栽种,再到之后的生长养护,前前后后需要50多个环节,想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况且从南方来的竹子运到北方,还面临着一个特别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北京越冬。那么,他是怎么让竹子越冬的呢?冯工程师介绍说:“为确保新植竹子安全越冬,在入冬之前,我会在竹林里铺上五厘米左右厚的树皮或者是枯枝落叶物,像这种天然的枯枝落叶物,会大大提高土壤的温度,从而来保护竹鞭顺利越冬。”
这么多年跟竹子打交道,冯小虎说,他越来越觉得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已经渐渐变成了自己的朋友和老师。2019年4月29日,“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北京延庆举行。北京世园会是世界最高级别的世园会,对竹子情有独钟的冯小虎,对于2019年的北京世园会,也表达了他的期待。他说:“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劳动,能够把我亲手培育的竹子应用到咱们北京世园会当中,展示出竹子特有的、深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冰野/文(资料来源BTV《北京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