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思思 刘明民 徐水强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南昌师范学院
北京在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
文/徐思思1刘明民2徐水强3,1.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3.南昌师范学院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小城市偏远地区建设人才缺失,而大城市却供大于求,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流动,找到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和对策。我们进行了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调查研究。选取北京地区的319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以问卷、量表及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探讨和深析原因,从政府、高校等层面,提出改善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政策建议。
在校大学生;就业意愿;返乡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截至2016年,我国应届生毕业人数已经达到765万。北京作为毕业生工作的热门城市,有23万毕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中小城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渴求人才,渴望更多的大学生能返乡就业建设美好家乡。可有关资料显示,大学生对返乡就业的意愿并不高。以此为假设,分析北京在校大学生返乡就业行为和意愿,引导其形成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对大学生和国家而言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通过调查北京在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根据调查结果,找出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
本研究选取北京地区的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通过网上发放问卷以及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调研。一共收取有效问卷共计319份,有效率达91.14%,本科生占84.9%。
通过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到返乡意愿的总体情况,在个人特征上,调查对象中有55.49%的男性,个人计划就业地中70.54%在一线城市,对于求职竞争力仅37.65%有一定自信。关于家庭背景,89.34%来自中小城市,其中独生子女占57.05%。而对于社会环境的态度,73.04%认为就业形式严峻。仅有18.19%了解就业优惠政策。被问到“向往的工作单位”时,18.5%向往国有企业;23.2%向往民营企业;34.8%向往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首选。
在回乡就业的态度上,48.9%表示不打算回去,不到30%的人表示出坚定的回乡意愿,且其中仅有18.8%中小城市学生愿意返乡。
影响北京在校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可归于以下三个方面:个体特征、家乡(家庭)因素、社会城市因素。
①个体特征。社会学家的推拉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迁移和移民搬迁的原因是人们可以通过搬迁改善生活条件”。劳动力流动是理性的,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根据调查结果:80.77%的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就业的原因是大学生的发展机会更多。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虽然生活与工作压力相对更大,但是大学生更看重发展机会与基础便利条件,城市“拉力”强于“推力”。
②家乡(家庭)因素。有40%左右的学生表示以后很可能会回乡就业,一定程度反驳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可见部分学生存在选择的有限理性。行为经济学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启发式偏差;人们的偏好也并不总是稳定一致的;在不确定情况下,人们用预期理论揭示的过程来评价效用。因为认知有启发式的偏差,大学生则会存在情感上的选择;也因为人们的偏好并非总是一致,因此在返乡意愿上摇摆不定;更因为人们用预期来评价效用,对家乡发展前景的预期会对返乡意愿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对家乡的依恋也可以通过影响预期来影响返乡意愿。
③社会城市因素。70.54%调查对象计划在一线城市就业,可以看出城市因素有的重要影响力。首先,北京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其次,北京等大城市有良好的再教育环境。大学教育是基础性的,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行业性知识更多的是通过再学习来获取。再教育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以后的成长和自我增值。大城市集中了众多优秀的高端人才,可以更先接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不断地接触新鲜的事物,学习到更丰富的知识。所以,大城市所存在的资源使得城市因素更加突出,影响着大学生回乡就业选择。
政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政策引导职能。建立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人才预测机制及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增强城乡人才流动性,强化地方劳动力市场强度。同时加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职能,完善用人机制,切实扩大企业、机关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发生”围城“现象,用人单位想用的人不让进,不想用的人不让出,导致人才资源浪费,企业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
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取决于当地的就业环境和发展前景。要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加大第三产业的投资。要以国家就业政策为导向,完善当地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当地就业渠道,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以就业推动产业发展,并以产业发展推动就业,吸引优质大学生回乡发展。同时拓宽多渠道舆论宣传和引导,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及导向作用,接受市场监督反馈情况,促成公平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回乡发展意愿,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注入活力。
返乡就业的出发点在于学子的个人意愿。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其大学生返乡就业的精神及理念,是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工作,合理培养学生的地方发展服务意识,指导其了解地方返乡就业政策,明确地方发展与自身发展的未来规划。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回乡创业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返乡进入当地高新行业,为地方发展提供新生力量。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