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的“一极两带”城市层级体系特征

2017-12-24 15:39高丽娜
市场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腹地城市群长三角

朱 舜,高丽娜

区域经济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的“一极两带”城市层级体系特征

朱 舜,高丽娜

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城市集群发展产生“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效应,引致城市群连绵带首先在我国的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孕育形成,显现类同美国首先形成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城市群连绵带的城市层级体系特征。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城市层级体系

法国地理学者戈特曼(J.Gottmann)在1957年研究美国东北海岸城市密集区后发表了著名的论文《Mega Lopolis: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提出了城市群连绵带概念,探讨了它的空间生长模式。戈特曼把沿美国东北海岸的波士顿600英里范围内,拥有3000万居民的特大城市区域集合体称之为Megalopolis。他认为美国东北海岸这一地区的发展历史及其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发生在该区域的种种城市问题,对世界上的其他城市密集区都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实验室”。随即引起学术界较大的争论与反响。尽管争议不断,但戈特曼提出的城市群连绵带概念被验证,确实它代表美国城市群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达国家城镇化主体形态指向城市群连绵带演化

从国内外研究文献来看,中心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群域300万人口以上,可界定为城市群的高级形态。区域中心城市及周围城市之间相互接近、重叠、渗透、融合,产生功能叠加的城市群集聚区的高级形态——城市群连绵带。城市群连绵带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大部分为建成区,空间上由各个社区和产业区交织成星云状的空间结构;是由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区域所组成的、内部分工合理、彼此联系密切的高度一体化的城市地域。可以这样定义城市群连绵带,它是由城市群组合而成,在这种组合中,各个城市群在城市群连绵带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其中每个城市各具独立性和特色,而整个城市群连绵带保持着整体功能的完整性,是多种城市职能作用的复合体(王旭,等,2008)。

在世界大城市群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城镇化主体形态指向高级形态演化,逐渐涌现出城市群连绵带。例如,美国首先形成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城市群连绵带,后来形成大湖区城市群连绵带和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连绵带。发达国家的城市群连绵带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亚洲。其中,北美洲有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连绵带、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连绵带、西南部太平洋沿岸的圣地亚哥-旧金山城市群连绵带;欧洲有英国的伦敦城市群连绵带、法国的巴黎城市群连绵带、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连绵带、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连绵带;亚洲有日本的东京城市群连绵带。综览发达国家城市群连绵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核心城市群带动的城市群连绵带发展模式;多中心齐头并进的城市群连绵带发展模式。核心城市群带动的城市群连绵带是发达国家城市群的主要发展模式。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连绵带,以洛杉矶为中心的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连绵带,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连绵带,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伦敦城市群连绵带是这一模式的典型。这类城市群连绵带的共同特点是有一个超级城市群,并以极强的带动辐射功能影响着其经济腹地的城市群及城市。多中心齐头并进的城市群连绵带以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连绵带、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连绵带、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连绵带为发展典型形态,其共同点是多个中心城市平衡发展,缺少一个核心城市群带动。如德国的莱因-鲁尔城市群城市群连绵带有20座城市,主要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如波恩是政治文化中心,科隆是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埃森是机械、煤化工业中心,杜塞尔多夫是金融中心兼有化工、服装工业,多特蒙德则是炼钢、重机工业中心,这些城市协同发展,构成德国最大的工业中心。荷兰的兰斯塔德城市群连绵带也是一个典型的多中心城市群连绵带,海牙是政治文化中心,阿姆斯特丹是全国金融经济中心,鹿特丹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乌德列支是国家的交通枢纽,城市群彼此联系又分工明确。

二、我国的城市群连绵带首先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孕育形成

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城市集群发展是引致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指向高级形态演化的“驱动力”。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分布密度最大、地域范围最广、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世界级城市集聚区,其沿长江通道、陆桥通道西延极化与辐射,产生“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效应(长三角城市经济沿长江通道和陆桥通道向中西部扩展极化和辐射半径引致的城市群连绵带形成发展效应),引致我国的城市群连绵带首先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孕育形成,显现类同美国首先形成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城市群连绵带的城市层级体系特征。

(一)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扩展趋势显现

在“一极两带”极化与辐射机制作用下,长三角经济区呈现由“16城市”向“22城市”空间扩展趋势,即包括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省域经济板块在内的城市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浙江省的金华、衢州市,江苏省的盐城、淮安市,安徽省的马鞍山、合肥市于2010年进入长三角城市群,由此拓展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给长三角城市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创建更大的城市群“平台”。尤其是,安徽省域经济与江苏、浙江省域经济空间无缝对接,同属“一极”城市群集聚区。2009年11月,沪苏浙皖主要领导座谈会就一体化发展达成广泛共识。安徽省域经济东向融入长三角是承接长三角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要求。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明确了安徽省域经济区位指向的基本战略。与长三角的地理概念相对应,与“16城市”的长三角经济区内涵相区别,将更大范围的长三角城市群引入长三角经济区具有理论和实践依据。“16城市”向“22城市”扩展的长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长三角以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空间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集群发展

随着经济极核区的经济实力不断攀升,在空间相互作用及距离衰减规律作用下,临近经济极核区的城市首先融入极核区发展,使经济极核区得到扩展。与长三角经济腹地区域中心城市相邻近的城市具有紧密融入区域中心城市趋势,成为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依靠投资扩张、高消耗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面临资源瓶颈、土地瓶颈、产业能级瓶颈的严重约束,亟待进行产业重构和城市经济空间扩展,使长三角经济腹地区域中心城市具有空间扩展的内在需求。“地荒”是困扰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集群发展有利于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活动空间拓展。根据区际交通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区域中心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长三角经济腹地的交通通达性好和资源互补性强的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增加,引致长三角经济腹地城市集群扩展成为必然趋势。

(三)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空间指向城市群连绵带方向演化

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推动城市集群发展进程加快,使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空间结构指向连绵带方向演化的趋势增强。快速交通束和综合货运网络的日益完善,增强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不断为具有区位优势的长三角经济腹地主要经济轴线上的城市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对于长三角22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板块来说,与其经济腹地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增强,为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为城市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产生极化与辐射范围的扩展,出现相互之间经济腹地的重叠,引致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经济网络化。城市经济网络化程度与区域经济辐射源——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紧密相关。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网络化程度提高,陆桥通道经济带、长江通道经济带以及京广、京沪沿线城市极化和辐射范围城市的辐射范围相互叠加连片,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空间结构特征显现。

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下的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发展规划引导,助推城市群连绵带首先在我国的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孕育形成。城市群空间协调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构建中国“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对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空间协调的规划导引,顺应了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集群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家城市化战略层面规划的实施,如同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城市群连绵带、大湖区城市群连绵带和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连绵带强劲带动美国经济发展一样,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将发展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巨型城市集群连绵带,具有重大的区域经济增长意义。

三、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的“一极两带”城市层级体系特征

城市集群发展呈城镇化主体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态势:城市集群发展一般遵循点、轴、网络、域面城市序次的空间结构演化规律,从而呈现出镇、城市、城市群、城市群集聚区、城市群连绵带或城市群集聚区连绵带的动态演化过程。区域内的城市,先从分散的点(城市)发展,再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相对集中的城市组团,然后城市组团进一步发展为多个城市组团的城市群,城市密集区内的点状城市、城市组团的城市群经过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密切联系的城市群集聚区;在某些地理条件优越、经济总量、人口数量、城市数量都很大的区域,数个城市群集聚区为核心进一步发展,形成城市群连绵带。城市集群发展引致城市群连绵带形成发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城市化是对我国在21世纪的第一大挑战,为21世纪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证明,在城市化高级阶段,必然出现城市群高级形态。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是我国城镇化主体形态的高级形态。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具有的内在联系,使城市群连绵带首先在我国的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孕育形成,显现“一极两带”城市层级体系特征。

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空间演化的“主体骨架”是沿着“一极两带”城市群连绵带扩展的。随着“一极两带”的主要区域核心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区域核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断提高,与区域内其他城市形成紧密的分工与联系,城市集群发展趋势显现。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区域合作发展过程中,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多个区位临近城市紧密分工与合作的城市组团,成为带动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综合区域核心城市经济增长及对其极化和辐射区域中的其他城市的影响程度等因素分析,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发展机理推动的趋势明显。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一极两带”城市层级体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极”即长三角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主要集聚于沿沪宁、沪杭、宁杭快速交通线和环太湖分布,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快速发展,城镇集聚和城市集群空间指向“一极”——世界级城市集群区演化;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具有“一极两带”空间结构,即“一极”城市集群区(长三角城市群)和“两带”城市群连绵带(长江通道城市群集聚区连绵带、陆桥通道城市群连绵带)。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集群区空间层次和性状特征显著。“一极”指向世界级城市集群空间结构方向演化,是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极核区,即“一市三省”长三角经济区范围的长三角城市群,它包括由上海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南通、泰州、扬州、盐城、淮安,浙江省的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衢州、金华,安徽省的马鞍山、合肥等22个城市经济板块所构成的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牵引力的长三角城市集群区呈现出多极核趋势。多个区域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如南京、杭州两个城市经济板块的实力及极化和辐射能力变化反映出这一趋向,即南京、杭州城市周围的中小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指向发生变化,由主要指向上海转向指向上海、南京、杭州区域极核城市。快速交通束及其网络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原来处于长三角经济区“边缘”的一些城市实现跨越发展。例如,从空间直线距离来看,南通市同苏州市具有相似的经济区位,但由于长江的天然屏障,极大的制约了其发展。随着苏通、崇启、崇海大桥及过江隧道的建设,因大大缩短了其与上海、苏州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而融入长三角极核区。因宁合高铁营运,合肥融入长三角城市集群区发展提速。随着宁杭城际高铁、高速公路体系的完善和沿海高速通道的建设,长三角城市集群区指向网络化世界级城市群方向发展。

“两带”即沿长江通道和陆桥通道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具有收益递增性的城市群,如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东陇海地区城市群、郑州城市群、西安城市群和南十襄城市群。“两带”城镇化空间指向城市集群区快速发展,即长江通道和陆桥通道城市群连绵带特征显现。长江通道形成皖江、环鄱阳湖、武汉、长株潭、重庆和成都城市群。其中,武汉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城市集群发展空间潜力大;皖江和环鄱阳湖城市集群区特征较弱;长株潭、重庆、成都城市群发展较快。这些城市集群区是带动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极核区。陆桥城市集群发展晚于长江经济带。其北桥经济带实力比南桥经济带强,南桥经济带南京以西是皖、豫、陕等省域经济的相对薄弱区域,但南桥经济带相对于北桥经济带具有直接与长三角极核区区位相通优势的发展潜力。由初期的资源运输通道逐渐向经济要素流动通道演变的南桥向陆桥经济带方向发展,引致南阳、信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北桥经济带以郑州为极核区的郑州城市群、以西安为极核区的西安城市群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尤其是郑州城市群近十年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北桥经济带重要的极核区。东陇海线上的城市集群发展优势也相对明显,对鲁南、豫东、皖北、苏北临近区域发展的极化和辐射意义明显。沿长江通道的南京、合肥、武汉、长沙、南昌、重庆、成都等城市的区域中心特征明显。长江通道城市群连绵带由长江下游的长三角城市群集聚区(长三角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区(环鄱阳湖、长珠潭、武汉城市群)和长江上游城市群集聚区(重庆、成都城市群)组成。沿陆桥通道的信阳、南阳、十堰、西安、洛阳、郑州、徐州、连云港等城市的区域中心城市特征显现。陆桥通道城市群连绵带由东陇海城市群、郑州城市群、南十襄城市群和西安城市群组成。

长三角城市集群发展快于长三角经济腹地,并沿长江通道和陆桥通道极化和辐射,显现出城市群连绵带城市层次性。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城市群连绵带城市层次体系特征是:极核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长三角城市群;长江通道城市群集聚区连绵带由长三角城市群紧密扩展区的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组成长江下游城市群集聚区)、中三角经济区的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组成长江中游城市群集聚区、成渝经济区的重庆城市群、成都城市群组成长江上游流域城市群集聚区构成;陆桥城市群连绵带由东陇海地区城市群、郑州城市群、西安城市群、襄十南城市群组成。

[1]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J].地理科学,2011,(09).

[2]方创琳.科学选择与分级培育适应新常态发展的中国城市群[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5,(02).

[3]朱舜等.促进长三角及其经济腹地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F127

A

1008-4428(2017)09-47-03

朱舜,男,重庆人,江苏师范大学中俄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高丽娜,女,江苏徐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腹地城市群长三角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联以兴港:水陆联运与连云港经济变迁(1933—1937)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